APP下载

王安石的真性情

2020-12-20康震

青年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变法王安石

这是一个小栏目,有多小呢?装得下上下五千年。在这里,我们一起从小处着眼,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浩荡、灿烂光华。

如果只通过教科书来学历史,很容易得出零散、片面的结论。比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他绝非只是课本里那个冷冰冰的“变法机器”,而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和丰富维度的“有趣的灵魂”。透过康震教授讲述的他的逸闻趣事,你感觉与这位千古名相一下子亲近了不少,他的伟大与失败,也有了更加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我们的印象中,王安石是个不苟言笑、没什么情趣的人,也是一个思虑深刻、整天思考国家大事的人,还是个沉重的人。但人都有两面性。生活中的王安石其实是个非常天真的人,常常被朋友们取笑,而他自己往往还会当真。

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生产。有个小人就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梁山泊有八百里的湖面,可以将这八百里的水都抽干,这样我们就有了八百里的良田。那粮食还愁不够吃吗?”王安石一听,非常高兴,觉得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回过神来,说:“不对呀,梁山泊的水抽干了,可是这八百里的水放到哪儿去呢?”这时候刘贡父正好在场,顺口就说:“那还不简单,就在梁山泊这八百里良田旁边,再挖一个八百里的梁山泊,把水放进去不就好了?”王安石一听,哈哈大笑,觉得自己刚才是有点犯傻。

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之后,退居江宁。他常常外出闲逛,特别喜欢到村子里转转。其中有一位姓张的老人,跟他关系特别好。每次到老张家门口,他就敲门,大声叫:“张公在不在呀?”老张就应声答道:“是相公吧?”这个相公,在古代,既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对读书人的称呼,还可以指宰相。老张称呼王安石为相公,其实就是称呼他为宰相。王安石一听乐了,装作很沮丧的样子说:“唉!我当了那么多年的宰相,原来只跟你差了一个字。你叫张公,我叫相公。”

王安石天真、可爱,同时,也很率性,不愿意受束缚,所以在生活上很邋遢,很不讲究,有时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王安石性不善缘饰,很长时间都不洗澡,衣服脏了、破了、旧了,亦不浣濯。当他在京城任群牧司判官时,他的好朋友吴充、韩维都在京城做官。他们知道王安石的这个毛病,就约好每一两个月,即相约到定力院洗沐,每家轮流拿出新衣服,给他替换,号称是“拆洗王安石”。而王安石每次洗完澡出来后,见到新衣服拿来就穿,也不问衣服是哪儿来的。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大多这种不同凡响的人物,对生活的细节都不太关注。因为他不是按照生活的规则,而是按照自己的性格来做事的。像王安石这样的人,他天真、率直、直接、不假饰,这其实跟他在搞改革变法的时候那种强硬的性格是一以贯之的。

大家可能会问,这么不修边幅、不爱洗澡的一个人,他的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想什么呢?

王安石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在常州做知州时,宴客时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看戏。而王安石看戏时从来都是面无表情,别人在旁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他却总是没反应。但有一次大会宾客,同样是来了一个戏班子当场表演。就在大家都安安静静看戏的时候,王安石突然放声大笑,把大家吓了一跳。于是管事的把演戏的人叫到跟前,说:“你的表演竟然能使太守开怀大笑,应该重重有赏。”旁边有人觉得不大对劲,认为王安石好像不是被戏班子逗笑的,于是问他为什么笑。王安石说:“我是想到一本书上的两句话,此前我一直对这两句话百思不得其解,当时突然豁然开朗,所以特别高兴,不自觉地笑了出来。”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他对于自己关注的事情会倾力关注,对不关注的事情则熟视无睹。

他始终在考慮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跟他率真的性格有关。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复杂,所以容易深入事物的本质中,甚至有时会表现得非常执着,并且不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非常坚持自己的一套原则。

例如,王安石在群牧司做判官的时候,顶头上司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包拯,当时司马光也在群牧司工作。有一次包拯宴请同僚,有宴请就必然要喝酒。司马光不爱喝酒,也不擅长饮酒,但是当着上司包拯的面,也还是喝了。王安石却不为所动。据司马光回忆,从头到尾,在座的不管能不能、会不会、喜欢不喜欢喝酒的人都喝了,只有王安石一个人,始终没有喝一口酒。

可能有人会说王安石也太不给人面子了,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性格。他很执拗,坚持原则,决不肯随波逐流。不过,讲究原则的人,对别人讲原则,对自己也很苛刻。

有一次,刘贡父去王安石家找他聊天谈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吃饭,便让人将刘贡父带到书房等候。刘贡父看到砚台底下压了一摞书稿,是王安石写的,拿起来一看,是论兵的。刘贡父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并且聪明,记忆力超强。他把文章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然后不动声色地将书稿压回砚台底下,坐在椅子上静静等待着。过了一会儿,王安石吃完饭回来,两人坐下聊天。王安石问:“你最近都干吗呢?写了什么文章?”刘贡父说:“也没什么,我最近对于论兵的事比较感兴趣,写了一篇论兵的文章,不过还没有写完。”王安石因为自己正在写这方面的东西,一听很感兴趣,忙问他是怎么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刘贡父一边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边按顺序把王安石书稿的内容都背了出来。王安石一听,有点傻眼了:自己写的东西不都是人家写过的吗?那还有什么意义呢?等刘贡父走后,王安石从砚台底下把文章拿出来,嚓嚓嚓,全撕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安石不只是对别人苛刻,对自己更苛刻,用完美主义者的眼光来要求自己。

这种性格特点在王安石的诗歌欣赏和创作上也有表现。宋代人喜欢议论唐诗,李贺有两句特别有名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威武雄壮,色彩斑斓。历来都被认为是好诗。可王安石却很看不上,都已经“黑云压城城欲摧”了,怎么可能还有“甲光向日金鳞开”呢?太阳在哪儿呢?王安石就是这样,总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能敏锐地发现别人的问题所在。

王安石评诗很严格,自己写起诗来要求更严格。他的一首诗,千古名作,叫《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在当时就非常有名,有人还收藏了他的草稿。草稿上画得一塌糊涂,最开始是“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太直接,太生硬,太书面化;改为“过”,“过”有一晃而过的意思,即有“走”的意思,也不妥;又圈去而改为“入”,“入”虽然解决了春风深入江南的问题,但是说春风“入”江南,这个词不太恰当,也比较抽象;再改为“满”,春风“满”江南,也显得不够含蓄。如是十许字,最后定为“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既有动作,又有颜色、有诗意,将以上那些词的含义都包含在颜色里了。这种诗对王安石来说不过是首小诗,尚且如此改动,耗费心思,若是要正兒八经写点东西,不晓得还得怎么改呢。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王安石天真率直、既讲原则又充满执着的性格特点。个性既是长处,也是短处。像王安石这样,太过追求完美,太过讲求原则,有时候难免有点不近人情,也不大能够很好地反省自己。

比如,王安石退居南京时,家里有一名老兵,天天负责打扫卫生,非常周到,扫地、擦桌子、擦窗户……王安石对他赞不绝口。然而有一天,老兵擦灯的时候,一不留神把灯给砸了。王安石勃然大怒,认为他办事不力,立刻把他赶走了。当时旁边正好坐了个客人,客人后来对别人说:“王安石在喜怒之间就将家里的老兵辞退,那么他在朝廷里因为自己的喜怒而进退一个大臣也很容易啊。”从对家中小事的态度可以折射出对朝廷大事的处理。这也说明王安石性格里的确有缺陷。

王安石的另一个缺点就是过于执着,俗称“一根筋”。执着是王安石的优点,可以让他不受干扰,一直坚持下去。然而当执着变成“过于执着”时,就会产生反作用。

王安石的“一根筋”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变法过程中。新法推行得很艰难。有一次宋神宗对他说:“我听说对于这新法,老百姓挺烦的,抱怨很多,是不是可以考虑撤点新法?将那些不合适的撤掉一部分?”然而王安石的回答是:“老百姓的抱怨算什么?天上打雷下雨,老百姓还抱怨呢。”神宗听了当然不高兴:“如果我们能让人家打雷下雨的时候也不抱怨,岂不是更好吗?何必非得让百姓抱怨呢?”

王安石本来是忧心民间疾苦的,要不也不会想要改革变法。但这话说得却不够周到。因为他就是“一根筋”,总想的是怎么完成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宏大愿望。所以在变法过程中,顾不上考虑这些伤及民生的问题。他的观念是:“不要管老百姓现在埋怨什么,因为什么事都会有埋怨,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好了,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百姓也就不埋怨了。”但是这番言论只冲着遥远的理想结果,而忽视了眼前现实的问题,反而落下了话柄。这也是“一根筋”带来的后果。

透过这许多精彩活现的逸闻趣事,我们对王安石也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不只是历史教科书里推行熙丰新法的冷面宰相,而是一个丰富的人。他天真、率直、讲原则、重事实,有时倔得可爱,有时又让人生畏,他对理想的执着让人热血沸腾,而过分“一根筋”又让人惋惜不已。如此分明的个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然而唯有这样优点与缺点并存,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千古名相。

(摘自《康震讲王安石》,中华书局,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变法王安石
初夏即事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北陂杏花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徙木立信
王安石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