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政治建设思想源泉研究
2020-12-20杨国斌欧东
杨国斌, 欧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提到了“政治建设”,特别强调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18。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想把幅员辽阔、区域各异、社情复杂的中国治理好,必须要加大力度抓建设,特别是抓政治建设,并且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1]42,统筹协调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此筑牢政治建设的社会基础、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基础,始终保持对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深层次认识[1]42。习近平将政治建设首次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并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政治底蕴的高度吸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传统品质的继承与升华,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当前所面对的党情、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
一、血肉灵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底蕴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当今时代的问题与挑战,坚持经世致用原则,不仅是今为今用,而且还是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政治建设理念绝不是政治文化上的“飞来峰”,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渊源。要弄懂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建设理念,就要深入领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诸多治国理政、安邦济世思想。
(一)“内圣而外王”的政治修养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2]8。中国哲学首先要培养一个圣人,使之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可以通过圣人来影响和教化世人,甚至是领导世人建设“圣世”。“内圣而外王”强调的是先“内圣”,而后“外王”,即一个人先要加强自身修养达到“内圣”境界,然后再去影响外面的世人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就已经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特别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他争分夺秒、博览群书、贯通古今,同时善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他的众多著作和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熟练地运用古人的至理名言,古为今用,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倡导我们党要做一个学习型政党,进而推出“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理会到了“内圣而外王”所蕴含的为人为官为政之道。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的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我们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在他们受到迫害时仍然时刻保持着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不因个人的安危而改变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在知青岁月期间,青年习近平不畏艰苦和劳累,想尽一切办法为当地人民办成了许多关乎民生的事情,一心想着让当地的百姓过上舒坦的日子;在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初心,走到哪里就要把那里的民生工作做好,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的扶贫工作上,不仅有干劲还很有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工作所到之处无不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无不给老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没有哪一个老百姓舍得他离开去别的地方工作,在人民群众中为党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只要百姓们过好了,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他与广大百姓的关系最亲。每一次去贫困地区做调研,他都要亲自到老百姓的家里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特别是要掀开老百姓家里的锅盖看看他们都吃的什么、吃的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亲民爱民”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兼爱”思想的现实表现。
(三)“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政治视野
“居安思危”是古人一直倡导的处世、治世之哲学,它告诫我们,在和平安定的年代,不要忘了其中所暗藏的当下或是未来的危险,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便更好地应对危机的发生。习近平自从当上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为以来,高瞻远瞩,在政治问题上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总能够从政治的高度去看待、去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问题的思考总是比一般人或者是绝大多数人看得更远也更深刻。在其位,谋其政。作为党的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习近平时刻牵挂着国家的发展和总体安全,时刻牵挂着我们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时刻牵挂着党和国家的一线工作者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情况,总是在为大伙、为别人思考着。他时刻提醒我们的党员干部要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要提前做好预案工作,不要让问题发生或是恶化。
(四)“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政治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岗位都尽职尽责,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而且对于党的领导队伍中的不良之风敢于指出,勒令改正。“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活动,除了可以提高我们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执政能力以外,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树立良好党风政气的效果。同时,对于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党的领导干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该批评的批评,该撤职的撤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贪污腐败的问题处理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腐败的态度不仅是“零容忍”而且是“全覆盖”“无死角”,“打虎”“拍蝇”一个不剩,净化了我们党的内部领导组织,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更加筑牢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五)“纲纪统一,法度可明”的政治氛围
“无规矩不成方圆”出自战国的《孟子·离娄上》,经过后世的传扬逐渐成为了我们的日常俗语,意指“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它告诫我们后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规矩、有制度。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推荐治国方略时曾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他的意思是要制定统一的、公开透明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以供百姓遵守。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非常注重对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加大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力度,在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的同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大大减少知法犯法案件的发生,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政治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忠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由13位党员代表全国仅有的53名党员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正是由于只有13位代表的党的一大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事业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才有机会成为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居功至伟的,特别是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经典作家的继承和发扬,并且在其基础上结合时代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政治建设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设思想不仅是习近平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源头,更是习近平政治建设理论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
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对共产党的性质做了非常详细的阐释,他们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3]39。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政治路线、政治目标、政治理想,决定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与生存境遇。无产阶级性质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根本性特征,使党能够在党派众多的社会中获得大多数人特别是工人阶级的认可和支持,是党在人民中争取更多可靠力量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共产党的政治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私有制[3]42。一个政党或将要登上政治舞台的党派,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治使命,那么这个党派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政治使命为政党的政治活动提供了价值指向,是党内成员的共同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以及多种场合中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无论是党员个人还是政党组织都要始终铭记党的政治使命,因为有了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
其次,列宁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具有巨大贡献的第一位国家领袖,他结合俄国的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用于指导俄国的工人运动,推翻了沙皇俄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苏联——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当时所预见的未来世界成为现实,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革命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验证。十月革命的浪潮向世界上许多希望从资本主义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国家带去了希望的光辉,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非常清楚政治建设对于政党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一个阶级如果不能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4]280。政治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政党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生产活动,坚持政党的政治领导权,特别是坚持党对社会事务的领导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告诫全党,我们要有“政治底线”,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以各种名义损害我们党的领导、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和危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和法治的行为,以保国家长治久安,还人民一个和谐稳定的美好生活环境。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设思想,温故知新且常学常出新,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找到解决当代政党政治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进而形成新观点。习近平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设思想中吸取理论滋养,并不断结合我们党的现实境遇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符合党情、国情、世情的政治建设新理论。
三、传统品质: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政治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政治建设从未放松警惕,让讲政治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高贵品质。从成立以来,重视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得以顺利走过98个年头的根本保证。在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处于十面埋伏的境地,外有西方列强迫害、内有地主军阀围剿。在如此险境中,如果政治信念不坚定,很容易叛党、出卖党,事实上13位党的一大代表中后来有的退出了党组织,有的甚至直接叛党。这种脱党、叛党行为归因于政治信念不坚定、政治立场不牢靠,给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党中央不得不将政治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政治建设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坚定的政治信念,对党忠诚老实,随时做好为党的事业牺牲的准备。
(一)毛泽东时期,强调政治建设以扩大和巩固我党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领导人,深知政治建设的深远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强化党对群众的领导,他提出的“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创举,对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领导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将支部建在连上”拓宽了党与群众的接触面,党组织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军队及群众的情况,及时解决群众问题,有利于党对群众的影响和号召;另一方面,“将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组织得以深入群众,便于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有利于党对群众的直接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疾苦。与人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体会和发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和生活需要,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精准对焦,给人民带去真正的实惠,而不至于对工作毫无头绪而胡编乱造工作材料。“党内生活政治化”是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要求“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这也就是我们党现在一直要求全体党员和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因。通过“党内生活政治化”不断强化党员的政治理想信念、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有利于实施我党的政治路线和实现政治理想。
(二)邓小平时期,强调政治建设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不偏离党的领导
在党和国家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刻,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有效遏制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工作导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挽救了党和国家。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基础上,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着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政治路线,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从政治上对党的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道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人民才能实现富裕,中国共产党才能长期地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南方谈话中,针对中国未来的问题,邓小平说到,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4]380。他把中国问题的根源精准定位在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搞好国家政治建设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就应该加强政治建设,强化政治能力,为建设好中国政治而准备,对国家和人民认真负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把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政治建设,强调政治建设就是在保障一切社会事业顺利进行。坚持党对一切事业的坚强领导是事业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然而为了保证党对社会事业的绝对领导和有效领导,也必然要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党的政治地位。
(三)江泽民时期,强调政治建设以维护国家的政治道路高效有序发展
政治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强调,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政治的制度化是为了让国家的政治活动更具权威性,政治的规范化是为了让国家的政治活动更具有效率,政治的程序化是为了让国家的政治活动更具使可操作性,让党主导的国家政治信念、政治道路、政治方针、政治纪律等更加有理有据、有迹可寻,使党员干部在实施党的政策方针时可以获得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江泽民不仅强调和规范政治建设,还时刻关注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的发展关系,他强调要谨慎适度地把握政治建设同经济建设以及文化等其他建设互相照应、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是创造国民财富、巩固政治基础的有效手段,而政治建设是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平稳有序进行的有力支撑。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而政治建设是为文化建设提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各项事业的健康高效有序发展。
(四)胡锦涛时期,强调政治建设以强化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好习惯。胡锦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起“讲政治”的良好习惯。1997年,胡锦涛在全国机关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就指出,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5]255。讲政治主要还是看讲什么样的政治,讲资本主义的政治救不了中国,也发展不了中国,唯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才是中国人民、中国文化所容纳的,并且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中国化才能真正地形成完全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政治,才能早日实现富强的中国。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讲政治,胡锦涛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正确、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干扰,都不能有丝毫动摇[5]255。通过“讲政治”强化“先进性”建设。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追求先进性,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讲政治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要懂、信、行,不因外在的因素而对党的基本政治路线有丝毫的怀疑,坚决执行党的基本政治路线下的各项政策。过硬的政治素养就是先进性的良好表现,以先进性促团结、保团结。困难时时有,干扰频频出。在党的长期执政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不利于我们党实施政治主张的困难局面,但是要以乐观、坚定的态度面对问题,始终坚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相信我们党是为民的党,没有一丝区别于人民利益的个人利益,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大多数人,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我们党终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设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和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清楚政治建设的对于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结合发展实践的具体情况都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政治建设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以后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可参考和可借鉴的宝贵思想财富和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建设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更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他们的政治建设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取得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成果。
总之,“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6]28一个不讲政治的政党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样,四处徘徊,毫无目标,其结果只能是走向死亡。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讲政治的政党。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决定了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政治建设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政治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