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众心理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12-20刘晨勤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群体政治

刘晨勤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说过:“人参加到集体生活中会降低个体的意义,并将自己的心理过程同化到团体之中。然而,人又只能参加到集体的生活之中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并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可见,从众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从众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实现个体社会化,另一方面从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个性、抑制创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充分重视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发挥积极效应,抑制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顺利实现从青春期向成人早期的过渡。

1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首先提出来的,虽然目前学术界并未对从众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其通常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现象”[1]。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熏陶、群体生活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1.1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受传统文化影响。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2]对17 个国家进行了133次阿希的从众试验,结果发现生活在集体主义社会(如中国)的人们比生活在个人主义社会(如美国)的人们更容易从众。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国文化,强调个人对于国家、君父的绝对服从,推崇“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影响下,国人在立身处世上表现出服从权威和自我牺牲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倡导集体主义道德,主张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之下,我国大学生更容易从众。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1.2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受群体生活影响。罗杰斯[3]认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大学生正处于实现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急需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为此,即使有时候自己的意见与群体并不一致,但为了获得认可,他们往往会选择顺从他人的意见。大学生同辈群体在年龄、人生阅历和价值观念方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彼此的人生目标、发展困惑也基本一致,心理共容性强,容易产生心理共振。在这种一致性和凝聚力程度都较高的群体中生活,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行为会更加明显。

2 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理性从众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使受教育者较为容易的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受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在学习上容易模仿同辈群体中“榜样”的行为习惯。如此一来,只要对其稍加引导,迫于群体规范的压力,大学生就可以自觉地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种学风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设了天然的情景,有利于隐形教育的开展,容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1.2 理性从众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理性从众有利于实现自我成长。一方面,理性从众有助于防止大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众倾向更加突出。只要对其加以引导,大学生就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理性从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实现个体社会化,就要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一个总是特立独行的人往往被同辈群体所排斥,自身同时也因不被认同、缺乏归属感而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不利于自我发展。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学会适度妥协,学会从众。如此才能更好的获得他人认同,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发展。

2.2 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 盲目从众容易消解大学生个性,削弱创新能力。大学是一个人解放个性、发展自我的黄金时期,各种学术观点、艺术形式在这里相互交锋。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充分的表达自我、尽情的张扬个性,每一个人都不尽相同,但又精彩万分。但是大学生如果迫于外界压力,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这样不仅会消解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泯于众人”,而且会使我国的学术界失去活力,社会失去创新的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如果一味盲从,缺乏打破陈规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决心,社会发展便会止步不前。因此,要警惕大学生的盲目从众,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善加引导。

2.2.2 盲目从众容易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大学生刚刚开始独立生活,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比较差,责任意识薄弱。在面对集体的重大抉择之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随大流”。一是因为群体规范的压力,二是“法不责众”思想在作祟。当群体规模较大时,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便会增强,这使得群体成员独自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这便形成了“法不责众”的局面。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会引发大学生的盲目从众行为,他们对于集体的发展毫无建设性意见,只想搭集体的便车,捞取好处,降低风险,集体责任意识淡薄。同时这种盲目从众行为也提高了社会集群事件爆发的危险性。

3 利用从众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教育者要善于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重视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利用学科优势对受教育者施加正面影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

3.1 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一般指的是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微观环境指的是校园环境。高校工作者很难直接掌控宏观环境,但可致力于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塑造。要从宿舍、班级、校园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百优宿舍”评选活动等方式加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二要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读书角”等方式营造一种人人向学的班风;三要营造氛围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校内各领域内的优秀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学术沙龙,从而打造宿舍、班级、校园三位一体、互相协作的管理体系。

3.2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期,可塑性非常强,极易受到榜样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缺乏目标和理想,无法正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于自己应该向何处去感到迷茫困惑。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与他们交流自己是如何确立目标并付诸于行动的,这种方式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激发共情,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可以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道德认知提供精神引领,引导大学生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发掘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学生,在校园范围内将他们树立为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对其他同学的示范作用。

3.3 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做好舆论导向功能。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资讯并发表意见,教育者对信息的垄断局面被逐渐打破,舆论话语权也被渐渐削弱。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从众行为。有些从众是积极向上的,例如许多大学生都在支付宝上开通了蚂蚁森林功能,参与全民种树,这种倡导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的从众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应该多加鼓励。而有些从众行为则是盲目疯狂的,例如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星不顾学业,甚至侵犯明星的个人隐私,这种不理性的从众行为,使自己和他人都深受其害,应该多加引导。高校教育者可以建立既受学生喜欢又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网站,澄清一些普遍为学生所关注的价值选择问题,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和引导,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