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2020-12-20王维国
吴 楠, 王维国
(1.河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部署,特别是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推动此项工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牢固树立、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质量。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质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工作质量,增强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战斗力、创造力的根本动力。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教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质量,既要认真坚持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又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社会形势变化,紧扣大学生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日渐多元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成长需求,准确把握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1]保持从容自信,遵循育人规律,进行新谋划,实施新举措,做出新成绩。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创新
学生工作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补精神之“钙”。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质量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重点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齐抓共管的协同运行机制、各负其责的责任管理机制和内外结合的支持参与机制。二是完善分层实施机制。包括课堂层面的实施机制、校园层面的实施机制和社会层面的实施机制。三是优化评估机制。即科学合理的定期评估机制,政策激励、榜样激励、精神激励“三位一体”的正向激励机制和软硬结合的问题处理机制。四是构建综合保障机制。包括:队伍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基地保障机制,等等。通过长效机制的健全完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制度制定中。
(二)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的工作创新
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以新思路推动工作新发展,切实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的工作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重点。围绕创新创业、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新媒体运用、队伍建设、辅导员大家访等学生工作的重点领域,进行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二是突破难点。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与困惑,比如如何当好新生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如何科学评定奖助学金等。应通过设立思政工作专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沟通交流等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索,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三是打造亮点。大学四年一进一出最为重要,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是学生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应着力推动这两个关键环节的创新,把这两个关键环节打造成学生工作的亮点品牌。比如可以考虑把新生教育向前延伸到录取阶段,在录取通知书中融入新生教育的内容。同时,利用好国庆节、教师节、春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在重大活动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
(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重视不够、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结合不紧、教师能力欠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健全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改革为契机,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培养“双创”人才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招生上,探索按大类招生,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课程建设上,加强创新创业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导引课、专业课建设。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以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讲堂等为载体,实施专项培训计划,丰富创业培训项目,充实创业培训师资,加强培训质量监督,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创业场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应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要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同时,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铺路搭桥”。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统筹联动的工作合力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着力点就是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形成育人合力。经济学上有一个木桶原理——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某些领域、某些层面的短板明显,迫切需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培养辩证思维,坚持发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3]补齐短板、接强长板,守好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每一个阵地。
(一)课内课外协同,补齐文化育人短板
课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不仅要上好思政课、专业课,更要实施好“青马工程”,上好党团课,开好班会、主题团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结合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学生身边的问题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这些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堂,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第二课堂在育人方面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学生工作要富有人情味,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还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研究时代新情况和学生新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大学精神培育、校风校训凝练中,渗透到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党史国史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体现时代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校园文化丰富活跃,让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线上线下联动,补齐网络育人短板
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大变量。因此,“要在不断加强课堂、论坛、讲座管理,巩固壮大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传统媒体的同时,主动占领互联网新平台、新阵地。”[4]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建强、用活、管好网络阵地,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机遇。一要建强网络。就校园网络建设而言,应采取措施、统筹资源,建好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做好网站稿件及视频内容的搜集、编辑、审核以及上传工作,使其成为学生工作的宣传舆论阵地、工作展示阵地、品牌推广阵地。加快网络工作队伍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一批弘扬正能量的社团微信公众号、有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有战斗力的学生网评队伍。二要用活网络。依托校园新媒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要管好网络。做好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重点掌握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趋势性分析,引导学生做“校园好网民”,切实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让网络正能量充沛起来。
(三)管理服务结合,补齐管理育人短板
管理、服务、教育是学生工作的职能,管理是手段,服务、教育是目的。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压仓石,推进学生工作要从建制度、立规矩入手。应不断制订和完善与学校发展形势、科学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形成高效、快捷、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对辅导员、团学干部与学生组织的管理与考核;规范学生管理工作程序,细化相关工作流程,不断推进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勤工助学管理、违纪处分管理、学籍管理、就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学生工作不仅是管理,更是一种服务。当前在学生工作中对管理强调的多一点,对服务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强调不足,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只管“事”,不管“心”,学生管理大多停留在“控制住学生不违纪、不出事”的低层次上,缺乏扎实、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进一步理解管理与服务、教育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中。所有学生工作者都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在本职岗位上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同时,管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任务。”[5]因此,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事务中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铸造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
三、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学生工作坚持绿色发展,首要的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师德建设、学风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校园生态。
(一)立足中国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对学生工作绿色发展提出的总要求和总规定,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本遵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各领域。学生工作要发展,根本上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如何创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能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固然需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积极与国际接轨,但不管怎么吸收、如何接轨,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立场必须坚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但有一个根本任务没有变,那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战略任务,始终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坚持提升学生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学工队伍、学生党员队伍、团学干部队伍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分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坚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前沿阵地。特别是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好地推动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好的作风是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标志,学生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关系学生工作的全局。当前,学工队伍的整体作风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中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部署相比,与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广大学生的期待相比,学工队伍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整顿和改进。要按照中央精神,调整精神状态,增强使命意识,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学生管理与教育上,坚持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标准,提升质量和效率,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岗位工作标准,严格督察问责,切实把清风正气树起来。
(三)推进师德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
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工作队伍这个根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学工队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广大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不仅要以知识储备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更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一方面,要典型示范推进师德建设。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涌现出了一批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先进典型,这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应进一步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加强对学工队伍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正能量,为推进学生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章立制保障师德教育。一是建立激励机制。“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行晋升、评职、加薪等物质激励措施;荣誉奖励、培训交流、公开座谈等精神激励措施。”[6]以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师德自主养成。按照“四有”标准,编好制度的笼子,严格执行师德“红七条”底线要求,将师德表现作为学生工作者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师德失范现象发生。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使广大学生工作者真正成为科学理念的传播者、崇高理想的引领者、高尚品德的示范者,打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学生工作队伍。
(四)加强学风建设,构建绿色生态校园
学校发展的好不好,关键看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靠培养模式的转变、教育教学的改革,更离不开良好的学风。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营造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应把日常管理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发挥学风检查工作组的督导功能,严格奖惩;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主题开展读书、辩论、征文、竞赛评比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郁学习氛围;要净化考场生态,开展诸如党团干部挂牌考试、“考试零作弊”的活动,形成“以惩处正学风、以评奖扬学风、以环境育学风”的良好格局。同时,要着力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底蕴,努力建构既有时代特征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绿色文化载体。通过学校广播台、校报、公开栏等传统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加强环保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结合学生需求,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绿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观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崇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让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绿色化。”[7]只有受到生态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文明起来、美丽起来。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拓宽学生工作的合作交流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理念就是要打破各种有形无形的藩篱,促进校内校外的开放融合、优势互补,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丰富的资源,从而实现全面优质发展。
(一)率先校内开放,构建学工新格局
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必须树立起大学工理念,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整合校内各种优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各方支持参与、协同推进学生工作的新格局。要推进校内工作协同,强化“一盘棋”思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使各部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特别是宣传、组织、学工、就业、团委等部门应定期联合召开工作会议,切实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会商研判和联合预警。要加强校内资源统筹,打破部门分割,合理利用各种人财物资源,提升各种育人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育人合力。
(二)支持内外联动,引导社会参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要对标先进“走出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工作中心任务,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到学生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兄弟单位进行交流,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学习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二要统筹资源“走出去”,在校内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机制、建好平台,加强与党政部门、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在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教师聘任等方面构建起社会化的支持参与机制,真正汇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共同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磅礴力量。三要推进就业“走出去”,坚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充分利用校友会、家长联谊会、校企合作单位等资源广开就业门路,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同时,带着意向“请进来”。针对学生工作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将党政领导请进来,将专家学者请进来,将明星企业请进来,将优秀毕业生请回来,注重多渠道汇聚力量、吸纳社会资源,开展校校、校企及校地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促进学工大格局的形成,推动学生工作提升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加强工作宣传,壮大主流舆论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还应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加大学生工作的新闻宣传和品牌推介。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校园传媒为阵地,整合新闻中心、广播台、校报校刊等校园媒体,切实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形成立体化宣传效应。同时,要统筹媒体资源,提升外宣水平。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围绕学生工作的重点任务,深入挖掘亮点和特色,精心策划外宣选题,讲好学工故事,传播好校园声音,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凝聚事业发展的智慧力量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尊重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广大师生、发展成果由广大师生共享,同时积极服务社会。如此必将极大地激发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起推动学生工作的强大发展合力。
(一)学生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广大学生普遍共享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聚焦两大问题,关注一个群体”。“两大问题”是指就业和心理问题。要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构建以就业信息网为基础、移动平台和社交网络为拓展的“一体两翼”信息平台,通过更加精细化的职业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利用“5.25”心理健康节、新生入学季、毕业季等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宣传手段,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一个群体”是经济困难群体。要在物质上关心贫困学生,进一步规范《奖助学金实施办法》,丰富助困的内容与形式,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同时,针对部分贫困学生出现的思想、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帮扶,争取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二)教师共享发展成果
长期以来,广大学生工作者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心育人,默默奉献,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尊重。学工队伍共享发展成果的重点就是让广大学工队伍“练育人之能、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一是“练育人之能”。通过辅导员沙龙、辅导员专题培训、学历提升等途径,引导学工队伍努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促使他们形成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水平、高超的工作技巧,让他们有自信、有底气、有本事。二是“有用武之地”。就是要信任、尊重和依靠学工队伍,给他们搭平台、压担子,鼓励他们参加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思想工作创新案例评选等,为他们职业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三是“无后顾之忧”。要把严格管理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真情爱护,热情服务,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与归属感。
(三)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来服务社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育人,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引领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多赢。一要突出社会实践实效,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着眼于地方需要,服务地方,扎根地方。二要拓展志愿服务覆盖。继续发挥国旗护卫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先锋作用,引领和吸收更多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扩大志愿服务队伍的覆盖。在延续梦想课堂、“大手牵小手,党团共建”、党员先锋岗等品牌活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温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