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蚕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
2020-12-20张明
张 明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是典型的短、平、快产业项目,在精准扶贫中势必发挥出重大优势和助推作用,增强产业扶贫效果。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陕西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适宜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是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安康市石泉、汉滨、汉阴等县区蚕桑产业带贫益贫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和发展对策。
1 产业扶贫的必要性与特点
1.1 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发展产业是实现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举措[1],是实现近期脱贫、长期致富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产业扶贫能够解决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是脱贫必由之路。为加快加大扶贫产业开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为新时期发展产业扶贫指明了方向。
安康是我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产业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定位,要定位发展主体、定位主导产业。这就需要找准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布局产业,打造产业链条,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2]。目前,安康市石泉、汉阴、白河等县区将蚕桑列入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重点予以扶持引导。
1.2 蚕桑产业扶贫的特点
蚕桑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让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产业扶贫、蚕桑产业扶贫主要有以下特点。
1.2.1 农户养蚕效益持续稳定
据茧丝绸市场分析,鲜茧价格持续稳定,2019年,安康市春季鲜茧收购价36元·kg-1,夏季33元·kg-1,早秋40元·kg-1,晚秋55元·kg-1;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春季鲜茧价格为40元·kg-1,夏季32~36元·kg-1。
1.2.2 丰产丰收有保障
安康市有省蚕桑重点实验室、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蚕桑科研平台,组建了省蚕桑技术体系和“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成立了省蚕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安康市蚕桑专家创新工作站,市、县均设有蚕桑技术推广部门。2家蚕种场生产的蚕种产量质量稳定,在全国蚕种质量抽查中各项质量指标名列前茅,引进推广“华康2号”、“华康3号”等高抗逆性优良蚕品种,丰产性能强,适宜于多季多批次养蚕生产,这些机构为蚕桑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1.2.3 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持续增长
蚕桑是长效产业,一次投入多年收益,近年来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安康市返乡创业发展蚕桑的人数达1326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1.22亿元,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4 带贫益贫形式多样
除了传统的农户家庭养蚕以外,安康市大力实施“园区承载、强村大户”工程,依托蚕桑园区、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推行“企业(园区)+X+贫困户”、“合作社+X+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很好地发挥了蚕桑产业带贫益贫作用。
1.3 全市蚕桑产业发展状况
安康市有9个蚕桑主产县区,也是全国的蚕桑基地县。在这些县区,蚕桑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蚕桑生产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3]。
1.3.1 蚕桑产业建设情况
安康市现有桑园面积26666.67hm2,其中高效密植桑园7467hm2。2019年全市新栽桑树700万余株,新建标准化桑园867hm2、低改桑园3066hm2。在9个蚕桑主产县区中,蚕桑重点镇达到37个,蚕桑专业村121个,有4.2万户农民从事养蚕生产,养蚕专业大户4622户。
1.3.2 蚕桑产业开发状况
目前,安康市年发种养蚕20万张、产茧8080t,平均张产茧39.45kg,桑产茧100kg·667m-2以上,桑收入4000~5500元·667m-2,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优质桑蚕新品种、省力化蚕具、优良簇具和小蚕共育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到90%、22.2%、80%和20.2%以上,新建科技示范点20个,培育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1000余户,蚕茧生产收入3.8亿元,副产品综合开发收入6亿元(包括桑园套种2000hm2,桑园养鸡400万羽,桑枝食用菌1000万袋,桑果、桑叶等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丝绸工业产值20亿元。2019年,安康市实现蚕桑产业总产值29.8亿元,带动贫困户8000余户。蚕桑效益持续增长。
2 安康市蚕桑产业扶贫实例
安康市抢抓脱贫攻坚有利时机,对新建桑园和发展养蚕生产给予扶持和政策奖补,促使蚕桑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各县区、各贫困村也准确把握政策机遇,推进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要求,创新蚕桑产业扶贫组织形式和引领模式,走出一条新道路。
2.1 桑旅融合扶贫模式
石泉县有3000a以上的蚕桑产业历史,蚕桑文化源远流长,鎏金铜蚕出土和习近平对鎏金铜蚕高度赞誉,推动石泉县蚕桑产业进入新的出发点。石泉县按照“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支部党建牵头、合作社联席组织、农户自愿参与”的思路,打造“金蚕小镇”,引导贫困户巩固栽桑和养蚕生产,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桑叶桑果系列食品饮品、蚕沙蚕茧副产品和蚕桑文化旅游,通过订单生产和回收产品,带动贫困户发展。2019年,石泉县新建标准示范桑园279.95hm2,落实奖补资金330.61万元,全县桑园面积达到4666.7hm2,养蚕7.1万张,产茧3017.5t,带动934个贫困户发展蚕桑生产,年养蚕收入5823.8万元,副产品收入3221.2万元,通过桑旅融合实现蚕桑产业产值4亿余元。
2.2 园区带动扶贫模式
汉滨区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程,推行“公司+园区+农户”带动扶贫机制,大力推进“三变”改革,使公司与贫困户联产联业联股发展蚕桑产业,实行订单养殖,农企对接,把贫困户安排到园区或专业合作社的养蚕工厂就业,流转其土地建密植桑园,把贫困户连在蚕桑产业链上,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蚕桑收入来源。其中安康市宝业丝绢有限公司帮扶中原镇麻庙村、五里镇5个寨村流转土地100hm2,建设蚕桑园区,带动2个村523户贫困户发展蚕桑生产,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务工,年均发放劳务工资135.5万元;沈坝镇桥头村家庭农场业主方益平流转土地200hm2,建设高效桑园,带动周边502户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五里镇刘营村养蚕专业户刘宝珍建设高效桑园14.67hm2,年养蚕收入28万元,带动5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五里镇张营村怡鑫蚕桑产业园区,流转社员土地66.67hm2,建设高效桑园,年均收入40万元,带动1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使贫困户走上新的就业岗位,实现蚕桑产业脱贫。
2.3 “三个一”的产业发展模式
汉阴县将蚕桑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重点产业,探索推行“三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整合资源,打造基地,培育经营主体,形成了一批“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的新格局,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中,实现了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稳定增收目的。2019年,汉阴县新建桑园1000hm2,增加养蚕10036张,帮扶1000余户贫困户发展养蚕生产,养蚕人均收入2000元,年养蚕20张以上的达到202户。如双乳镇三同村沈密华,自有桑园8hm2,养种蚕50张,养蚕收入17.9万元,他牵头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带动引导23户贫困户加入并发展养蚕生产。观音河镇合心村蚕桑合作社新建桑园13.3hm2,帮扶社员贫困户40户,户均养蚕2.3张,户均养蚕收入8000多元;平梁镇兴隆村兴隆佳苑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密植高效桑园80hm2,帮助102户贫困户发展养蚕和桑园林下种养殖;平梁镇沙河村、蒲溪镇田禾村、东河村、观音河镇观音河村等,在党支部牵头引领下,都组建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新建桑园153.3hm2,带动160户贫困户发展果桑、桑园养鸡和轻简化养蚕,户均养蚕增收3600元,果桑、养鸡、种植等收入超过110万元。
2.4 综合服务带动扶贫模式
旬阳县加强产业整体规划,为合作社(企业)、农户提供蚕种催青、小蚕共育、加工销售等服务,通过产业奖补、技术和信息共享,吸引能人返乡投资发展蚕桑产业,使合作社(企业)、大户规范有序发展蚕桑产业。2019年,全县新建桑园513hm2,养蚕3819张,产茧163.2t,蚕茧收入649.7万元,贫困户户均养蚕收入1998元。甘溪镇高庄村冯月红,建设桑园高效密植桑园1.34hm2,年养蚕和综合经营收入8.7万元,带动13个贫困户脱贫。麻坪镇李家河村王兴义,自建桑园1.47hm2,同时开展农资服务和小蚕共育,年收入10.06万元,带动贫困户16户;甘溪镇施家坡村胡文讯,流转桑园23hm2,带动17个贫困户养蚕务工,年养蚕收入超过8万元。
2.5 蚕-茶-芋复合经营带动扶贫模式
平利县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引导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蚕桑示范基地,示范推广蚕桑优良品种和桑树生态栽培技术模式,提升蚕桑复合经营效益。全县桑园面积800hm2,其中密植桑园266hm2,大力推广“桑茶套种”、“桑芋”套种模式。2019年,三阳镇尚家坝村发展养蚕户81户,培育专业大户69户,年养蚕1500张,人均养蚕1.5张、种植魔芋667m2、种植茶叶333.5m2,全村11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蚕桑、茶叶、魔芋实现脱贫;西河镇东坝村党世安自建桑园6.67hm2,流转17户贫困户桑园,年养蚕90张;西河镇福臻桑叶茶有限公司帮扶30户贫困户栽桑养蚕;洛河镇线河村宏俊种养殖合作社自建桑园33.3hm2,带动贫困户151余户;大贵镇广兴塞村王晓和城关镇山河村陈扬林建设桑园18.6hm2,带动25户贫困户脱贫。
在其它县区,依托蚕桑带贫益贫效果明显,岚皋县堰门镇宏道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李元明流转土地建设桑园20hm2、孟石岭镇周玉林流转桑园13.33hm2,分别建成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带动贫困户达115户;宁陕县龙王镇棋盘村组建合作社流转桑园土地33hm2,帮扶带动贫困户109户;白河县中厂镇流转土地建设蚕桑园区34hm2,带动贫困户超过150户;紫阳县蒿坪镇黄金村流转桑园66.7hm2,改建蛋白桑示范园33.4hm2,开发桑饲料食品,带动3个村113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3 安康市蚕桑产业扶贫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专业大户和蚕桑企业桑园集中连片,基础设施较好,但部分贫困户桑园仍然存在弱、小、散的问题,部分蚕桑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有的还停留在临时用工、土地租金阶段。同时,蚕农趋于老龄化,开展蚕桑养殖机械化、简易化、省力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急需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产业融合有待加强,要注重提升蚕桑产业扶贫和农产品加工、旅游、电子商务的融合联结[4],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让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和产业发展红利。
3.2 对策和建议
3.2.1 深挖蚕桑产业扶贫典型经验,强化蚕桑基地建设
安康市实施蚕桑产业扶贫以来,形成了以汉滨区“三变”改革企业(园区)帮扶、石泉县桑旅融合、汉阴县“三个一”等成功模式,示范带动效果良好。要更新产业扶贫观念[5],通过典型模式推广引领,紧盯关键环节和短板瓶颈,正确处理好蚕农、企业、合作社三者关系,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破解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难题,立足特色优势,做大做优基地,提升产业发展基础,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3.2.2 强化产业脱贫政策支持引导,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苏陕协作、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等力量,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企一园”的思路推动新老蚕区转换承接。加大扶贫财政专项、涉农整合资金、产业扶贫基金优先向蚕桑企业、合作社实施蚕桑产业扶贫的倾斜支持,培育一批蚕茧生产、加工、市场销售龙头企业,对带动贫困户效果好的经营主体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扶持。强化政策引导,结合蚕桑基地规模、资金额度核定带贫数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贫困户带动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6],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3.2.3 抓好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入户培训指导
以安康蚕桑产业联盟为平台,加快构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落实推进现代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加强现代蚕业技术培训,实现蚕桑技术培训向产业扶贫服务转变、课堂培训向科技承包转变、专家指导向创新创业转变,确保脱贫户产业服务全覆盖。提升贫困区域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一批新型蚕业职业农民和技术队伍,促进和保障蚕桑产业扶贫稳定可持续发展。
3.2.4 推进蚕桑多元化战略,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综合考虑土地、气候、劳动力、产业布局等因素,运用退耕还林、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农综开发等扶持政策,通过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扶持龙头,整合涉农资金支持蚕桑产业发展,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创新“立足养蚕、资源利用、多元开发、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推行高效生态蚕业模式,充分利用桑园空间开展桑园套种套养,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和贫困户蚕桑综合收入。加快产业融合,加大蚕桑副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7],增强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