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2020-12-20刘梅梅刘连蓬窦炳新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斑病果穗病斑

刘梅梅 刘连蓬 窦炳新

(河北省盐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盐山 061300)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还田率也不断增加,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高产的同时,玉米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也不断增加,一些原本为次要种类的病害逐渐成为主要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1 玉米大斑病

1.1 危害症状。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叶鞘和苞叶也受害。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呈水渍状青色小斑点,之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暗褐色的棱形大斑。发病严重时病斑会融合连片,导致叶片枯黄坏死,使植株早期枯死;同时,病斑还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可产生大量黑色霉层。

1.2 发病规律。发病适宜温度为20 ℃~25 ℃、相对湿度为90%,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玉米抽雄以后,病情逐渐加重。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由下向上发展。田间密度大、气候湿润时,病害发展较快,1 个月左右整株叶片即可枯死;土壤肥力差,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的玉米地发病较重;低洼地、连作地易发病。

1.3 防治要点

1.3.1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倒茬;选择抗病品种,实行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1.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8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25%丙环唑1 500 倍液喷雾,每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2 ~3 次,注意交替用药。

2 玉米小斑病

2.1 危害症状。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症状表现:①病斑小,为不规则椭圆形或长方形,颜色为明显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后萎蔫枯死,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时出现轮纹,病斑相对较大,一般无明显边缘,叶片病斑数量多时很快萎蔫枯死,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③叶片上形成黄褐色坏死小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基本不扩大。

2.2 发病规律。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一般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越冬。翌年5 ~6 月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成为侵染源,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管侵入植物叶片表皮细胞而产生病斑。玉米生长季节内,经过初侵染、再侵染多次反复,造成病害流行。7 ~8 月气温25 ℃以上时最适于该病流行。连续阴雨、雨量大、湿度大时,小斑病会严重发生。生长期间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早并且菌源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2.3 防治要点

2.3.1 农业防治。选用兼抗大、小斑病的品种;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深翻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要及早处理完,可兼治玉米螟;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

2.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尤其是抽雄前后开始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43%戊唑醇2 000 倍液等,间隔7 ~10 d 喷1 次,连喷2 ~3 次,各种药剂交替使用。

3 玉米褐斑病

3.1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特别是叶和叶鞘交界处病斑最多。顶部叶片尖端首先发病,常密集成行。病斑初期为白色至黄色圆形、椭圆形至线性或梭形小斑,逐渐呈黄褐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使叶片局部枯死。发病叶鞘和叶脉上的病斑后期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褪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附近,遇风易倒折。

3.2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到叶片上侵入危害。7 ~8 月份,若出现温度高、湿度大等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土壤瘠薄、缺肥、地势低洼、密度大、通风不畅时,病害发生严重。玉米褐斑病为玉米中后期病害,一般在玉米8 ~10 片叶时易发生,在喇叭口期开始发病,抽穗期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而玉米12 片叶以后此病害一般不会再发生。

3.3 防治要点

3.3.1 农业防治。①降低田间病源基数,消灭初侵染源。对于发病较重的玉米田,要深埋病残体,如果要沤制有机肥,则需要经过高温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病重田可以实行3 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降低土壤中的病原基数。②中耕锄草,及时排灌。玉米苗期要及时中耕锄草,创造适宜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土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涝,适时中耕降低湿度,改良田间小气候。③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及时追肥。非铁茬种植的玉米,应尽量多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铁茬种植的玉米,可带肥播种,在玉米4 ~5 片叶时及时追施苗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

3.3.2 化学防治。①药剂预防。在玉米4 ~5 叶期,用25%戊唑醇微乳剂1 500 倍液叶面喷雾。②药剂防治。在玉米8 叶期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嘧菌酯1 000 倍液进行喷雾处理,药液中可加入磷酸二氢钾、尿素或其他叶面肥,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施药时间应掌握在上午10:00 以前或下午4:00 以后,避开高温时间,防止发生药害。

4 玉米穗腐病

4.1 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整个果穗或部分果穗或个别籽粒腐烂;被害籽粒或被害果穗顶部、中部变色,出现粉红色、黄褐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霉层;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

4.2 发病规律。病菌在玉米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遇阴雨潮湿环境,病菌分生孢子快速生长成熟,遇风飞散飘落在玉米花丝上,或通过害虫等造成的伤口或玉米根部侵染,传到果穗再扩散到穗轴和籽粒等引发病害。特别是进入夏季,多雨潮湿,温度在25 ℃以上、相对湿度达80%的条件正适合病菌生长和流行,穗腐病往往伴随着害虫的发生而同时发生。重茬发病重,种植过密、地势低洼、偏施氮肥的发病重。果穗包裹严、籽粒不外漏、果穗下垂的品种发病轻;硬质、灌浆脱水快的品种感病轻。收获时间早发病轻,收获晚发病重。

4.3 防治要点

4.3.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对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及时粉碎,或沤制肥料,或作为沼气填充料等彻底处理,降低病虫侵染源。③采取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保证田间通风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玉米收获后应及早剥去苞叶,并在通风向阳处晾晒,防止受热发病。

4.3.2 种子处理。用3%咯菌腈+ 3%苯醚甲环唑+32%噻虫嗪100 ml 种衣剂对10 kg 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可有效预防玉米苗期蓟马、飞虱以及穗腐病、黑穗病等病虫害。

4.3.3 药剂防治。大喇叭口期用3%辛硫磷颗粒撒入大喇叭口内,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1 500 倍液或15%茚虫威2 000 倍液喷雾,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等;吐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 ~500 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1 000 倍液喷洒果穗,可有效防止病菌入侵。

猜你喜欢

斑病果穗病斑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日光温室春番茄果穗弯折现象调查与分析
果穗挂钩在番茄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果穗拉长保果剂在夏黑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黄瓜病虫害及防治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