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20-12-20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思想

荆 媛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这一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深刻论证。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

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了大量的论述和概括,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的主要问题指明了方向。以人民立场为政治方向,并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以人民情怀为执政本色,对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做出了重大部署;以人民实践为力量源泉,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部治国理政活动中;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作出重要论断,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1.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核心

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0-73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就表明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决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也指出“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的,明确了中国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真正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人民的生活。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方方面面。

1.2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其中完整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2]这是中国社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社会永续发展的不竭能量。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要充分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协调是发展的平衡,要维护全民的利益;绿色是发展的模式,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放是发展的空间,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是发展的目的,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1.3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等重要战略的核心原则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把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等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标之一,精准扶贫,是对我党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就是要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脱贫致富说到底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是城镇化的主体,是城镇化过程的决定因素,城镇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一定要走出一条以人为中心,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几千年来,中国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源远流长。从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民本思想影响历代君主治业几千年之久,是中国治国理论的核心思潮,其发展脉络清晰,延续贯通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上古之际,确立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代,历经唐朝时期的长足发展而成熟,明清之际进一步完善并达到顶峰。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上古尧舜禹时代就已经有了萌芽。早在西周取代殷商之际,反思殷灭亡的根源时,周公就提出了“知稼穑之艰难” “知小人之依”(《尚书·无逸》)[3]216-218,即统治者只有了解民之疾苦,才能及时调整政策,防患于未然,蓄养民众。周公对于人民的力量深有感触,认为必须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应该养德、怀德,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达到政治上的永久稳定。最终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确立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地位,在他保民思想的指导下,奠定了周代初期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奠定了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以前的民本思想还处于萌芽和模糊的状态,真正明确提出重民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人把它概括成“民贵君轻”思想,该思想后来成为儒家一个代表性的观点。秦汉时代,民本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王朝由于暴政而速亡,当时汉代政治思想家贾谊对秦朝灭亡的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3]259-261从而把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空前的思想高度。

唐朝李世民执政后,民本思想成为唐朝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他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并采取了“王道仁政,安人理国”的治国理念,统治者在政治上要以民为本,围绕民本来制定和执行政策。汉唐时期,有不少学者从哲学层面论证了缘何要以民为本的问题,为民本思想的深入奠定了基础,同时开辟了哲学思维的路径。此时的民本思想,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开始系统化、理论化,整个体系日趋完善,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升华与总结论证阶段。思想体系的完善,得益于国外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民主主义浪潮的呼唤,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上升到了系统理论的高度,具备了理性的色彩和哲学的思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达到了巅峰。

从以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层面,可总结归纳为“民重民贵”,强调了人民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是君主政治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思想的引导下,人民对于巩固君主的统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具有天然的阶级局限性,它毕竟从属于封建统治思想,以专制统治为前提和归宿,统治阶级考虑的往往不是人民的需求,而是怎样维持自身的统治。它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统治者对民众的盘剥和压迫,并没有涉及到改善民众的政治地位问题,也就是说,君民之间基本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从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先进性的内容已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融入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当中,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我党政治生活要求的一部分,鉴于此,传承传统“民本”思想中先进并合理的部分要义,是我党执政理念中“以人民为中心”观点的应有之义。

2.2 继承自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思想主要由人的本质理论、人的主体地位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构成,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具有批判性、前瞻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

首先,马克思指出的个人是以物质生产为主而不是以意识为主,现实的人是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及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出发点,也就是基于满足自身需要目标的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其必须具备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社会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中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与人息息相关。人对社会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并且人除了作为自然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且社会性是其根本性质。最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站到了全人类的高度,没有仅仅着眼于阶级、民族以及国家这几个层面,而是对人类给予了充分和全面的理解及关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各取所需的社会形态,人们共同劳动并分享劳动成果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本质上有着根本不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统治阶级对于自身的考虑,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即使给予了人民部分的自由,也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会真正给予人民充分的自由。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建立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出发点是站在被剥削阶级的角度。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突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是更加科学的、进步的理论学说。

2.3 与中国共产党“人民为本”思想一脉相承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

毛泽东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4];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根据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改革开放的标准之一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5]。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6]279-282。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全党所有工作都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不仅回答了中国“为谁发展”的问题,而且也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前提,以坚持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营造全体人民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7]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新概括和新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表达。

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

3.1 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的基石,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英雄人物和社会精英虽然对社会发展有贡献,但创造历史的从来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什么英雄和伟人,更不是统治阶级,一切历史由人民书写,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具体工作中的实践智慧融入了群众史观,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要“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工作重点,这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了马克思群众史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

3.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中国已昂首站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时俱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其中,“八个明确”是该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十四个坚持”是基本方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成了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个坚持”中的重要一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奋斗情怀,也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纵观我党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始终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3.3 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提出的旗帜鲜明的口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在我党的所有工作中,始终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党和国家任何工作的着眼点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明确“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8]257-259。

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思想。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以人民为中心,是全会《决定》的价值主旨。全文多次出现“人民”一词,开设专章论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会《决定》庄严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永远的为民情怀。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党坚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将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对事关人民福祉的各项事业不断加大投入。不论是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再或者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都是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

3.4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人民为此而努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带领新一届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中国梦的阐述言简意赅,却寓意深刻,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 结 语

“得其大者可以兼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但终究是人民的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真正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和人民始终骨肉相连,不可分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定为自己的目标,并将其投入到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带领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是我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9]134-136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目标作为指向,我党才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