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简论
2020-12-20贾秀梅
贾秀梅
(山西大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山西,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山西人端蒙养、重家教的优良传统,产生了一大批重视营造优良家风的能臣廉吏、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贾,家训文化发达,文献资源丰富,其中闻喜裴氏家训、夏县温公家范和祁县乔家家训等早已享誉华夏。这些家族“有老屋、有家谱、有人才、有口碑”[1]2,形成了颇具山西特色的家规家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沿革
传统家训是指家庭长辈对子孙后代、族长对族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导和规诫。[2]中华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山西传统家训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西传统家训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帝尧时期。据考证,尧舜禹是华夏文明的祖先,也是山西最早的廉政名人,史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3]214都在晋南河东地区。帝尧之子丹朱凶顽,品行不端,四方诸侯对其不满,在帝位的继承人问题上没有选择丹朱而是推荐了治家能力突出的舜。舜“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4]4。帝尧为了考察舜的治国理政能力,不断地对其进行了测试,曾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为妻,以观测舜的德行,最终选择了舜以承大位。帝尧对诸侯臣子们讲,帝位若“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并对舜说“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4]5-6,乃授舜以天下。帝尧对舜的考察以及选择舜继承帝位的一番话,可以视为族长对族人的训诫,具有家训的意味。舜继位后因其子商均不肖,传位于夏禹,禹后来传位于其子孙,留下了三则王室遗训。[5]55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和《国语》记载了山西人晋国大臣狐突和范武子的家教故事。子夏和荀子这样的山西思想名人可能囿于先秦名儒远训子的原因没有留下专门的家训文献,但在其著述中仍有不少家训言论。秦汉已降,山西传统家训文献开始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有: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王昶的《诫子书》;西晋裴頠的《女史箴》;北魏冯皇后的《劝诫歌》 《皇诰》,裴良的《宗制》;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白居易的《诗训》;宋代司马光的《家范》,赵鼎的《家训笔录》;明朝吕坤的《近溪隐君家训》,任环的《示儿书》,薛瑄的《戒子书》,曹端的《家规辑略》,曹于汴的《示戒》,沁水的《柳氏家训》 《窦氏家训》,代州的《冯氏家训》;清朝傅山的《仕训》 《十六字格言》,李毓秀的《弟子规》,于成龙的《于氏族规家训》,陈廷敬的《陈氏家训》;晋商家训有:祁县的《乔氏家训》 《渠氏家训》;灵石的《王氏家训》 《何氏家训》;榆次的《常氏家训》;太谷的《曹氏家训》;万荣的《李氏家训》等。
2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合理性内容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嬗变和沉淀,典籍浩繁,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其合理性内容而言,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敬奉祖先,孝顺父母
尊崇长辈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山西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大多数山西家训都有这样的告诫。比如万荣李氏家训开篇就讲“敬祖先,孝父母”[6]92,方山于氏家训讲“孝为百行之原”[1]176,祁县晋商乔家家训讲“忠孝乃传家之本”[6]76,都把敬祖先、孝父母列为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如若父母有过错,子女可以劝谏,但要掌握方式方法,不敢不敬。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讲:“凡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1]91
2.2 勤俭持家,维护家声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加上战乱和吏治腐败,百姓日子艰难,反映在山西传统家训上,家长都十分强调训导子孙要勤俭节约,即使是显宦豪门也不例外,勤俭节约被视为一种美德。比如闻喜裴氏家训讲“勤能补拙,俭以养廉”[1]4,宋代名臣赵鼎在《家训笔录》中讲:“唯是节俭一事,最为美行。”[1]103富商巨贾也讲勤俭,灵石王氏家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1]284唐太宗李世民也强调节俭,告诫皇属们:“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7]281司马光一生节俭,在《训俭示康》中教育其子司马康要坚守“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1]43的家庭美德,铭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精心呵护“寒门清白”的家声。
2.3 睦和家族,周济乡邻
和为贵、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在山西传统家训上,则强调家庭和睦、扶危济困。比如沁水柳氏家训讲:“兄须爱其弟,弟须敬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6]108司马光在《家范》中以吐谷浑阿豺教子“一只筷子容易断,十九支筷子不易折”的故事告诫子孙要搞好家庭团结。在家庭建设中强调慎重婚配,守夫妻之道。娶妻看重人品,禁止男性纳妾、乱性等。如万荣李氏家训言“正人伦,慎婚配”[6]81,沁水柳氏家规讲:“夫以义为良,妇以顺为令,举案必齐眉,如宾互相敬。”[6]107祁县乔家家训讲“不准纳妾,不准嫖妓。”[6]78山西传统家训大都有周济乡邻之类的家规。比如闻喜裴氏家训讲:“同村共井,居有德邻,相维相恤,友助和春。”[1]4乔家家训讲“有力量济人谓之福”[1]205,乔家把积德行善作为治家之要义,“为帮助乡邻,乔家常年把三头牛栓在门外,谁家要用就牵去,用完再送还”[8]273。
2.4 蒙养子孙,耕读传家
山西传统家训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早期教育,训导子孙要多读书,走正道,自立自强。如清代田逢吉家训讲:“蒙养谆谆及早端,莫令小时任盘桓。”[1]184裴氏家训讲“家庭教育,立人丕基” “一技专长,生机无虞”[1]5。司马光强调家教越早越好,趁其年幼当教之使成人,如果长大后再教育就晚了,那就“犹养恶木之萌芽,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1]53? 意思是坏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就太难了。晋商也重视子孙的读书问题,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比如乔家家训言:“读书乃起家之本。”[6]76同时教育子孙要辛勤劳动,以增加家庭收入,不能偷懒。比如明代廉吏王国光的治家格言讲“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1]152,方山于氏家训言道“不将辛苦意,难取世间财”[1]177。
2.5 人贵立志,德善养仁
山西传统家训注重培养子孙的气节和道德修为。强调做人首先要有志气。代县冯氏家训讲“富人之前莫言贫” “愈穷愈有节,概是为男子”[1]121-123,方山于氏家训言“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1]180其次做人要和善。比如榆次常家家训言“善为田,德为粮,淳播厚获乃家传”[6]9,平定石家家训言:“未及积金先积德,虽无恒产有恒心。”[5]38再次做人要低调。明代廉吏吕坤告诫子孙做人要谦恭一些,指出:“门户高一丈,气焰低一丈,华岳只让天,不怕没人上。”[5]650第四做人要包容。如方山于氏家训讲:“人终身认一个忍字。小不忍,则乱大谋。”[1]180王昶在《诫子书》言道:“止谤莫如自修。”[1]25第五做人要讲诚信。比如李毓秀在《弟子规》中讲“凡出言,信为先”[9]192,保德商人陈家家训言:“宁丢万两金,不失一分信。”[6]49第六经商要以义取利。比如晋商介休范毓宾家训讲“和为贵,义为先”[6]102,万荣李氏家训讲:“善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6]179
2.6 知足常乐,脚踏实地
这方面的内容许多山西传统家训都有规定,尤其是官宦人家更为突出,主要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知足,要接地气,不要好高骛远。比如,三国时期魏国名臣王昶在《诫子书》讲“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1]24。白居易告诫子孙不要贪图富贵,要学会心理平衡,讲:“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7]314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也讲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1]43廉吏于成龙对知足有着他自己独到的理解,其方山县来堡村故居大门上的楹联曰“日有三餐足矣为百姓造福千金何用,宦漂四海行耶度苍生太平万物可弃”,此等人生大境界不仅造就了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也对其家族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2.7 慎重交友,谨言慎行
一些山西传统家训对这方面内容也做了规定,强调交朋友要慎重,要交益友,不交损友。比如裴氏家训讲:“益友损友,择游宜珍。”[1]5沁水柳氏家训言:“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所交在贤德,岂论富与贫。”[1]30薛瑄家训讲:“名节大事,不可妄交非类,以坏名节。”[1]112说话要慎重,与人友好相处,不要轻易得罪人。代县冯氏家训讲不能讥讽他人,揭他人之短,曰:“以言讥人,此学者之大病,取祸之大端也。”[1]117
2.8 清廉为官,遗子德俭
出于封建社会官场的险恶和贪腐的严重后果,山西传统官宦人家都告诫子孙为官要清廉,切莫贪墨,做事要讲天理良心。比如范仲淹告诫子孙为官要管好身边人,“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为官,莫营私利”[7]351。陈廷敬曾写信告诫家人:“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1]192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早年深受其父于时煌的教诲和良好家风的熏陶,讲:“平生向往公心肯将温饱负初衷,凡事讲求天理勿以聪明矜独见。”(1)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父亲于时煌旧居院内楹联。,正是这样的家风培育了于成龙“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理想抱负,为官期间三次被举为“卓异”。一些山西官宦主张多留德俭好家风,反对为子孙留下过多财产。比如司马光在《家范》所言:“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1]51并以孙叔敖、汉相萧何、涿郡太守杨震为例教育子孙,告诫世人。
2.9 爱国爱民,勇于担当
一些山西传统家训还教育子孙要爱国爱民,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比如裴氏治家格言讲“爱国爱家爱社乡,见义勇为敢担当” “数典忘祖非人子,不可舍本而崇洋”[1]7-8。任环作为明朝抗倭将领一直战斗在前线,面对儿子劝其返回衙门养伤的请求,当即提笔写了回信,讲:“倭贼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家,尔老子领兵,不能诛讨。啮毡裹革,此其时也。安能作楚囚对尔等相泣闱闼间耶?”[7]529浓浓的担当报国情怀跃然纸上。于成龙故居院内楹联曰:“士须弘毅铁肩仁举义路遥任剧,宦必廉明布衣紫腰金民重君轻。” 正是这样的家训家风培养了于成龙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才有他湖北为官单枪匹马独闯东山匪巢平匪患、福建为官为民请命不惜冒犯康亲王的不凡壮举。
文化的归宿和使命在于化人、育人。山西传统家训涉及敬祖、持家、济邻、教子、交友、为官、爱国等方方面面,其中心思想就是齐家育子、修身做人,强调道德教化和人生观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人格培育的基本要求。在今天看来,这些家训理念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3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局限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反映的是农耕时代小生产者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安身立命之道,它对实现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内容已逐渐落后于时代,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3.1 等级顺从,男尊女卑思想
古代中国是君国一体社会,基于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山西传统家训中包含着浓厚的“三纲五常”等封建内容,宣扬等级顺从思想。比如:李毓秀在《弟子规》讲“父母责,须顺承” “事虽小,勿擅为”[9]179-181。曹端在《家规辑略》中强调:“子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5]24这样的教育有可能会扼杀处于懵懂时期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宣扬男尊女卑思想,表现为家规家训对女性约束太多太严,甚至有些不人道,对女性身心是一种摧残。比如司马光在《家范》中规定:“女子十年不出”[1]48,即女子十岁以后就不允许出家门。已婚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1]91。在家庭中,女性缺少话语权。比如沁水柳氏家训讲:“连枝复同气,妇言慎勿听。”[1]30生男生女不一样。太谷赵家家训言:“多福多寿多男。”[6]123有的家训反对女子再嫁,要守节。司马光在《家范》中讲:“贞女不事二夫。”[1]80廉吏于成龙家训讲:“凡年至四十无子,方许置妾,嫡妻不得妒忌。如不遵此训,照‘七出’条出之。”[10]534-535
3.2 明哲保身,消极避世思想
封建社会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缺乏言论自由的保障,因言论不当随时都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家长为了子孙的人身安全,告诫子孙做官要慎言语,明哲保身的思想十分突出。比如裴氏家训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驷不及舌,语出须防。”[1]5李毓秀在《弟子规》也讲:“不关己,莫闲管。”[9]193傅山家训更是走向极端,讲:“至于讦直恶口、排毁阴隐,不止自己不许犯之,即闻人言,掩耳急走。”[6]97山西个别传统家训为了追求安稳生活,消极避世,或誓不为官,或遁入道门。比如榆次郝家家训讲:“师圣贤,不为官。”[6]88恪守世代不为官的祖训。清末时期,郝家有一次照全家福时,家族中唯一为官的女婿被高祖郝序东请出队列,担心将来有事受到牵连。才子傅山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看不到历史的进步,拒绝出仕为大清效力,甚至遁入道门,远离尘世。其在仕训中讲:“仕不惟非其时不得轻出,即其时亦不得轻出。”消极避世,专心读书,求得心静,自称老庄之徒。言道:“须知志即在读书中寻之,不失为门庭萧瑟之风流也。”“此全为读书地,街门不辄出。”[1]162-164
3.3 因果报应思想
从惩恶扬善的朴素愿望出发,山西传统家训中存在着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迷信思想。这些家训内容主观出发点值得肯定,但世界观总体属于唯心论,因而是错误的。比如裴氏家戒讲:“奸淫妇女,报应随之,如响斯应。”[1]6方山于氏家训讲:“一欺必干天谴,终成无益。”“善念一生,天必降之福,恶念一生,天必降之灾。”[1]179-180有的还宣扬贫富的因果循环论,如清代廉吏李用清在《劝俗遗言二十条》中讲:“贫子生勤子,勤子生富子,富子生懒子,懒子生贫子,这是天地间轮流的大世事。”(2)《劝俗遗言二十条》,现保存于昔阳县杜庄村李家宗祠墙壁上。用意是宣扬勤劳致富,实际上是唯心主义俗见。
3.4 光宗耀祖和过大家族生活思想
这方面山西传统家训大都有着浓厚的名利思想,许多家训的制定,反映了父母望子成龙、光耀门户、出人头地的思想,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比如王昶在《诫子书》中说:“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1]24范仲淹在《给诸子书》中讲:“自家好,家门各人好事,以光祖宗。”[7]351窦氏家训讲:“子若孙皆拜显官,邀荣宠。”“吾氏之门,又以科第显矣。或受显爵,或掇科名举。”[1]96-97鼓励子孙追逐功名利禄。同时,又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歧视体力劳动者,视其为小人,窦氏家训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吾辈其敢忽诸。”[1]96汉唐以来,封建统治者出于稳定社会的目的,禁止和反对家族子孙分财产另立门户,鼓励过大家族生活,有的大户人家家族成员多达几千人,同灶共食。这些在山西传统家训中也有反映。比如新绛县丁氏家训讲:“男学忍让千万勿听妇言分家。”[6]89赵鼎在《家训笔录》中言:“田产既不许分割,即世世为一户,同处居住。”[1]101在推行现代产权制度的今天,这一思想显然行不通。
3.5 肉体惩罚思想
个别山西传统家训还制定了杖笞体罚的家法。比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讲:“凡子妇未敬未孝,若不可教,然后怒之。若不可怒,然后笞之。”女仆不守家规者,其父母闻之,“即诃禁之。不止,即杖之。理曲者杖多。一止一不止,独杖不止者”[1]91-92。
传统家训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印记致使其美中有不足。山西传统家训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家文化中的反映,它是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的。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民主、法治和科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山西传统家训中宣扬的等级制、男尊女卑、因果报应、肉体惩罚等观念已明显不合时宜,需要加以坚决抛弃和去除。
4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基本特征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由萌芽到形成、发展和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沧桑,在回应时代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挑战中不断与时俱进,其呈现出的特点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内容趋同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山西传统家训文献众多,但各家家训的主要内容大体趋同,大都要求子孙敬重祖先、孝顺父母、勤俭持家、重视蒙养、与人为善、谨言慎行、低调做人、宽容他人、诚信为本、清廉为官等。但山西传统家训在形式上又是多样的,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家训、家规、家戒、家书、家信、家帖、家谱、家范、闺范、家箴、遗训、诗训、仕训、杂训、文训、杂仪、训道、训示、商训、商规、商道、号规、匾额、楹联、治家格言、修身格言等。
4.2 熏陶教化与严厉管束相结合
山西传统家训为了让子孙成长成才,制定家规,既有做人的高标准,又有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既加强正面引导、熏陶教化,同时又严加管束、慈严相济、奖罚分明。比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讲:“凡男仆有忠信可任者,重其禄。能干家事,次之。其专务欺诈、背公、徇私,屡为盗窃、弄权犯上者,逐之。”对待女仆,司马光曰:“勤旧少过者,资而嫁之。其两面二舌、饰虚造馋、离间骨肉者,逐之。屡为盗窃者,逐之。放荡不谨者,逐之。有离叛之志者,逐之。”[1]92
4.3 一般教化与榜样示范相结合
山西传统家训大多数属于一般抽象教化,告诫子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简明扼要,适用于所有家人。但有的家训则为家庭各种角色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学习榜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成为其人生的学习目标。比如司马光在《家范》中分别阐述了家中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长兄、弟弟、妻子等各种角色如何做人做事,并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名人故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感染力。有的家训特别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比如赵鼎在《家训笔录》中讲:“同族义居,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1]103
4.4 理论性的家训专著与通俗易懂的治家格言相结合
山西传统家训中有的家训理论性比较强,用词讲究,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王昶的《诫子书》、司马光的《家范》、薛瑄的《戒子书》等,傅山的家训用词晦涩,还比较拗口,一般人不易理解,比如《仕训》 《杂训一》等。但与此同时,有些家训则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比如,裴氏家训,晋商家训等。有的家训属于大部头著作,洋洋洒洒数万字,如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有的则文字很少,简短明了。如廉吏毕振姬的家训只有六个字,“勉学,勤俭,向善”[1]172。
4.5 居家一般礼仪与阶段性施教相结合
这方面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居家杂仪》上,在这篇不到两千字的家训中,司马光就居家一般礼仪做了详细规定,比如晚辈看见家里有宾客来访就不能坐正厅。公婆有疾病,儿媳妇要不离其左右,“亲调尝药饵而供之”。晚辈遇到长辈,要行礼,“凡卑幼坐而尊长过之,则起;出遇尊长于途,则下马”。遇到重大节日,晚辈按长幼为序列队向家族尊长行礼拜;举行家宴,晚辈为长辈斟酒,“要跪斟酒,祝曰:伏愿某官,备膺五福,保族宜家。再拜而坐”[1]91。与此同时,针对小孩出生后的每一个生理周期都要有相应的教育跟上,循序渐进。“子能食,饲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诺、万福、安置。稍有知,则教之以恭敬尊长。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六岁,教之数与方名,男子始习书字,女子始习女工之小者。”[1]92
5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根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传统家训文化既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因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这直接根源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血脉。首先,山西地理条件独特。清代地理学者顾祖禹曰:“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11] 1802境内多山,沟壑纵深,“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山地面积约占70%。山多水少,水资源严重缺乏,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人多山性少水性的性格特点”[12] 38。“山川险绝,其民信实纯厚,其俗刚悍朴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13]由此造就了山西人淳朴厚道、勤劳节俭、善良真诚、安于现状的性格特征。同时,山西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文血脉深厚,尧舜禹曾在晋南河东地区建过都城。受尧舜禹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染,廉德文化在山西大地上有着坚实的基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一言一行。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血脉作用下,形成了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品格:重视道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无论是做人做事,都强调以德为本。
6 结 语
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沉淀和累积,一直流传至今,是山西先辈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是金沙混杂。精华内容很厚重,糟粕思想也很凸显。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批判性地继承,推动山西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家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