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成因及其当代价值
——以山西为例
2020-12-20侯思言
侯思言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0 引 言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传统文化大省,也是廉政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其中“能吏廉政文化”是山西五大文化之一。在山西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正廉洁的著名廉吏。比如“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半饱居士”陈廷敬,视民如伤的薛瑄以及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山西古代廉政文化,不仅造福当时的百姓和国家,对于当代山西廉政文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研究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希望通过讲好中华优秀廉政故事,弘扬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同时推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学者们或从国家整体出发去研究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点;或从廉政文化的内部出发,研究其构成要素;或从制度出发,研究古代的监察制度体系。通过这些研究,廉政文化的内涵已越来越明晰。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廉政以及廉政文化的内涵,着重分析山西古代廉吏及其廉政思想,探寻山西古代廉政文化及廉吏群体产生的历史原因,借鉴其反腐倡廉的有效方法,以期望促进当代山西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山西廉政文化自信!
1 “廉政”及“廉政文化”的内涵
1.1 关于古代“廉政”
在山西古代历史名人中,有一个特殊群体——“能吏群体”。“能吏”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张敞传》:“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1]3226指的就是能干的官吏。“能吏”之“能”,不仅在于其能干,善于变革创新,更在于其“廉”。
古人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2]265意思是做一个能干的官吏并不难,而要做一个公正廉洁的官吏,那会十分艰难。这句话从本质上也反映了官员有“才”与有“德”之间的关系。有“才”是成为官员的条件之一,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造福百姓。但“才”若是缺少了品德的约束和引领,其作用将会走向反面,使社会民不聊生。因此,与“才”相比,官员有“德”更加难能可贵,一名合格的官员不仅要有才能更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而且能够实行廉政。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于《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3]214这句话是齐国景公问大夫晏子,廉政想要长久维持,应该有怎样的德行?晏子以水为喻指出施政者的行为只有像水一样温柔,像水一样清洁去除污秽的东西,廉洁的政治才能长久下去。从晏子的回答中可以得出“廉政”一词最初的内涵是指政治要清廉明洁。
古代“政”与“正”相通,因此,有时也可以用“廉正”来代表“廉政”,意思是公正、正直。《论语·颜渊篇》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用正直中的“正”来概括“政”的含义,告诫季康子为官者要以己正身,只有自身正直,百姓才会以此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以“正”来概括“政”的含义,说明了公正、正直的为官之道,使“廉政”二字在廉洁清明的含义上增加了公正无私的内涵。
两汉时期,《周礼·天官·小宰》曾从六个方面阐明“廉”的内涵,“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4]49。“廉善”,指为官之人善于处理各种事务,得到百姓赞誉;“廉能”,指官员能有效施行政令,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廉敬”意为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廉正”指为官者公正无私,不徇私舞弊;“廉法”就是秉公执法,遵守法纪;“廉辨”要求官员善于辨明是非曲折。“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将廉为本。”[4]49意思是虽然这六种要求各不相同,但都以“廉”为本。这要求为官者不仅要具备才能,更要做到守“廉”。
中国古代的众多思想家和统治者都有着一个重要的共识,即“廉”为政本。战国时期,孟子通过与腐败对比来说明“廉”。他认为,对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为官者若是取了不义之财,就会伤害“廉”。“伤廉”不仅会损害官民的鱼水之情,更会将国家置于亡国的危机中。孟子从腐败的危害性上阐明了“廉政”的重要性。西汉时董仲舒也发出“至廉而威”的名言,意思是为官者要想树立威严的形象首先要做到廉洁从政。在历代王朝统治者中,宋太祖指出:“吏不廉则政治削。”[5]639意思是如果吏治腐败不堪丢弃了廉洁,就会削弱国家的政治统治。再如清朝顺治皇帝即位时便指出:“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清廉。”(《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九)他认为国家的安危与官员的清正廉洁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古代思想家,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廉”放在国家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位置,将“廉政”二字规定在政治层面。
1.2 关于古代“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官员廉洁从政的思想、职业道德以及在此之下所形成的社会风化。
从廉洁从政的思想上看,廉政文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体现在生活上就是勤俭节用。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俭,吾从众”的倡议,他提倡和大家一起遵循一种节俭节用的生活方式。孔子还将生活俭朴与奢靡进行对比,他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颜氏家训·治家篇》)意思是即使节俭会让一个人显得贫寒,但是仍要坚持节俭的生活态度。生活节俭是官员廉洁从政的基础,是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廉政文化还包含着廉必爱民的民本思想,统治者需要亲近民众,做到爱民、敬民、惠民,才能巩固社稷繁荣社会。这要求官员在处理政事中要做“生民之利益”的实事。《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曰:“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就是说国家服务人民时,要使百姓得到恩惠,当使用百姓的时候,要遵守道义。总之,从廉政思想上看,古代思想家主张统治者和官员都要秉持廉洁之心,坚持为民服务,让百姓生活宽裕、幸福。
从廉洁从政的职业道德来看,儒家官德理论体系中就包含着官员要守“廉”的原则。在古代众多《官箴》中就明确指出廉政是官员所要遵循的为官之道。如北宋陈襄在《州县提纲·洁己》中提到“故为官者,当以廉为先”;明人薛瑄在《从政录》中也提出了“廉以律己”等居官七要;清人陈宏谋在《从政遗规》中也提到:“作官第一在清。”他们都认为当官首先要做到清廉,这足以看出廉政对于古代为官者的重要意义。
从廉洁从政的社会文化上看,儒家学说特别重视为官者自身对社会风化的影响作用。《论语·子路》记载,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先之,劳之。”意思是统治者和官员需要修身立德、端正行为,为公民树立好榜样,只有自己勤劳,百姓才会努力工作。再如《论语·颜渊》记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有良好的道德风尚,百姓就会受到鼓舞,向良好的道德风尚看齐。这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官员对引领廉洁的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
在廉政文化中,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官德修养、社会风气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廉政文化的存在方式。其中,廉政思想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官员不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会坚持廉洁从政的为官之道,推动全社会形成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2 山西古代廉吏与廉政文化
山西自古多直臣廉吏。据不完全统计,在山西古代青史留名的就有200多位。如商代的“圣人”傅说、唐代为民请命的柳宗元、北宋清贫宰相司马光、元代嫉恶如仇的赵壁、明代“光明俊伟”的薛瑄、清代名相陈廷敬等。
概括来说,山西古代廉吏群体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其一,队伍庞大,著名廉吏层出不穷。其二,擅于理财,节用惠民。其三,言而有信,待百姓真诚。同时,山西古代廉吏也能坚持恪守古代“六廉”准则,其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 “廉敬”与“廉正”的为官品德
“六廉”中“廉敬”和“廉正”的原则要求官员有良好的为官品质,分别要求官员在廉洁奉公的基础上做到恪尽职守、公正无私。
山西沁水人刘东星是体现“廉敬”原则的典型。明朝后期,黄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他为了治理河道,抵挡洪水,吃住都在工地,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不分日夜地修筑河堤。为了百姓的平安终日操劳,刘东星最终病倒在工地上,在工作中去世。
西汉时期山西洪洞人郅都是处事公正的典范。他直言不讳,敢于向皇帝上疏,在朝廷上使百官服气。当他被调升中尉之官时,执法不畏皇亲国戚,不管是谁只要犯法都会施行严厉的刑罚,以至于皇族的人见到他都会因害怕而称呼他为“苍鹰”。
2.2 “廉善”与“廉能”的治世之道
“六廉”中“廉善”和“廉能”是对官员能力方面的考察,要求官员不仅有清正廉洁思想,还要具备治世理民的才能。
商朝高宗武丁时的名相傅说就是“廉善”的代表。他不仅发明了版筑法,还有治理洪水的才能,敢于向商王谏言,辅佐商王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帮助商王成就了殷商中兴的辉煌。傅说的《说命》三篇呈现了一整套完整的包括君王纳谏、修身、选官用官以及建设强军等在内的治国思想体系,百姓都尊称他为“圣人”。
于成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山西廉吏。他的“能”就体现在他一生“三举卓异”上。在任罗城县知县时,他采用“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带头带领百姓耕作,发展农村经济。在罗城任职的三年,就使罗城摆脱了贫困和落后,社会得到了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三次被举“卓异”,因政绩卓著和清正廉洁,深得朝廷和百姓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古今,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称得上是个奇迹。”[6]
2.3 “廉法”与“廉辨”的自律思想
“六廉”中“廉法”和“廉辨”的原则要求官员有秉公执法,明辨是非的自律思想。
隋代薛胄曾任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主管刑法。“他明于断案,执法不阿,尽职所任,为民谋利,因此受到吏民的爱戴。”[7]明代薛瑄为官一生,主要执掌法纪,尝任监察御史,不仅始终严于律己,而且执法如山,赢得了“光明伟俊”的美名。
断案如神的大法官狄仁杰,他在侍御史任职时,职责监督百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对一些贪财腐败的官员进行弹劾。当时高宗非常信任王本立,但他平时嚣张跋扈,朝臣都敢怒而不敢言,只有狄仁杰敢于向高宗弹劾王本立,揭露他的罪行,并且劝谏高宗不能因为王本立一个人而曲解国法。“高宗不得已让大理寺定了王本立的罪。从此朝廷里百官都循规蹈矩,不敢妄生是非了。狄仁杰直言不讳,敢于犯上的类似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高宗也因此盛赞他说:‘真大丈夫也!’”[7]这里就体现了狄仁杰敢于上疏、明辨是非的宝贵品质。
实际上,山西古代廉吏远远不止这些。体察民情的白居易、“恪慎清勤”的陈廷敬、“理财奇人”王国光、“小包公”杨梦弼、以及“清贫宰相”司马光都是山西廉吏。虽然他们的才能各不相同,但都能做到以“廉”为本,体现并丰富发展了廉政文化的内涵,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山西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原因
前文提到从晋到明清,山西古代廉吏群体就层出不穷,数量之庞大是全国罕见的。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3.1 古代廉吏的内在修养是廉政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山西古代廉吏始终能够保持廉洁从政的原因在于他们非常注重个人修养,有着高尚的思想品质,以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从政原则。
理学家曹端首倡“公廉”,以公廉作为他自己处事的座右铭。他的弟子郭晟上任时,向老师询问如何为官。曹端回答:“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明代《管箴》西安碑林刻录)这就是著名的“公廉说”,曹端认为百姓不敢怠慢官员的前提就是官员首先要做到廉洁,处事公平公正。后人将曹端称为“公廉之父”。
继曹端之后,薛瑄要求“廉以律己”,以廉洁奉公来严格约束自己。他认为只有心“正”才能做到居官清正,提出“清心” “少欲” 杜绝“外物所诱”是做到廉洁从政的必由之路。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也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只有克制自己、消除欲望,才能逐渐做到无欲无求,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再如西魏“独立使君”裴侠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唐代裴宽要求自己廉明清正,不收受礼物,辽代的宰相张俭提倡生活节俭,清代“清官第一”的毛一豸以吃苦耐劳、勤政清廉来要求自己。虽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各有不同,但都以“廉”为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既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也为古代山西植入了廉政文化的基因。
3.2 古代廉政制度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廉政文化的产生
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廉政法律制度,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廉政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选贤任能,回避保廉;二是倡导廉洁从政,促成廉政的为官风气;三是实行监察制度,以此来制约并限制官员的权力;四是以严厉的刑罚惩治腐败;五是辅之以高薪养廉。比如清代雍正帝最先以山西为试点,施行“火耗归公”与“养廉银”政策。火耗是地方官会以银两在制作、运输时有损耗为由,向百姓多征收的钱税。“火耗归公”就是由国家统一规定耗羡征收率,然后归公再由国家统一分配,以打击地方官吏随意收取钱税的行为。“养廉银”是指通过给官员高额的物质福利,来培养官员廉洁从政的品质,以降低贪污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所以称之为“养廉”[8]。
雍正帝首先在山西施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的政策来打击腐败现象。然而,“养廉银”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许多不在岗位的官员却依然领取着养廉银。这说明约束官员权力只靠官员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监督制约体系,形成官员不能腐的制度牢笼。实际上,雍正年间除了施行“火耗归公”与“养廉银”以外,还设有六科给事中专门监察六部。一方面允许监察官员上疏弹劾检举贪官污吏;另一方面规定任何检举最终都要经过皇帝决定,以此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雍正帝对待腐败现象绝不手软,使得当时贪官污吏减少了很多,其一系列反腐措施对当代山西廉政文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廉政文化建设,不仅需要高薪养廉的软政策,同时也需要官员考课、监察弹劾以及惩治腐败这些硬性手段,软硬兼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廉洁奉公的官员,这是山西古代廉吏和廉政文化形成的外在原因之一。
3.3 古代部分帝王的重德思想催化了廉政文化的产生
古代能吏廉政文化的产生,也与古代帝王的个人观念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下,最高权力应由君主一人执掌,若统治者重能却不用德,便会直接影响到廉政的建设。
明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廉吏,但统治者不作为、不重用廉吏,有再多的贤臣也挽救不了亡国危机。如明熹宗在位时期,一心沉迷于木工,荒废朝政,导致宦官专权,官场严重腐败,社会民不聊生。相反,若是统治者注重选贤举能,推举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会促进廉政文化的建设。如康熙帝就非常重视官员的德行,他不仅提倡官员推举清官,给予奖赏,还亲自推荐廉吏,树为榜样。在康熙帝重德的倡导下,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崇高品德的山西廉吏。其中包括陈廷敬、于成龙、田从典以及康熙帝的肱骨之臣“吴阁老”吴琠,他们不仅辅佐康熙成就了伟业,其廉洁从政的行为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促进了山西廉政文化的形成。
3.4 山西人诚信进取的品德带动了廉政文化的产生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国家的立国之基。山西人民普遍具有勤劳质朴、诚信耐韧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也对形成山西古代廉政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白居易,他一生坦荡无私,体现了山西人民的诚信品质。他的这种真诚体现在他敢于向百姓公布自己的俸禄,从不弄虚作假欺骗百姓。他的这种诚信品质,一方面不给别人行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给自己留下受贿的空间,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这样不仅有利于反腐惩贪、防止官员贪腐,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的社会风气。因此,官员是否施行廉政也与其是否诚信有关。只有行廉政、除腐败才能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信赖。
4 山西古代廉政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近几年,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强,山西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在这场反腐倡廉运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继续加强山西廉政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有必要学习山西古代廉吏身上的廉政文化,继承他们廉洁从政的优秀思想,借鉴其反腐倡廉的正确方法,促进当代山西廉政文化建设。
4.1 思想上加强廉政教育,提升官员个人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把“德”放在首位,以“四德”标准要求和考核官员,并且非常重视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持“三严三实”原则,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首先,应对干部进行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引导各级官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官员们了解山西古代廉吏的廉政思想及事迹,也可以组织“学习山西古代廉吏”的征文比赛,对优秀文章进行表扬奖励,以更好地激发干部学习廉政文化的热情,从而提升干部的道德修养。
其次,山西还具有众多廉政文化的物质资源和旅游资源,让各级干部身临其境地体会廉政文化氛围也极为重要。比如在山西省新绛县的古州衙门大堂的南墙上就镶着题为“文臣七条”的石碑,规定为官的七条戒律:“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德,四曰贵实,五曰明察,六曰劝课,七曰革弊。” 七条戒律,言简意赅,深刻地揭示出了作为文臣的为官之道,可谓为官箴言。”[9]简单的十四个字就阐明了为官者所要遵循的为官之道。山西省霍州市还建立起了霍州廉政文化馆,展示了历朝历代山西廉吏的廉政故事,成为当地重要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最后,进行廉政思想教育不仅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还要学习当代廉政思想。学习当代廉政思想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容十分庞大,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突出的问题导向、严厉的管党理念和强烈的人民情怀。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10]63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自觉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
4.2 制度上“软硬搭配”,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行廉政不仅需要领导干部的自律,还需要他律,即外部条件的制约。一方面,需要一定合理的工资来保证各级官员的正常生活。以新加坡等高薪养廉成功的国家来看,高薪确实可以相对降低官员腐败的几率,这是我们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另一方面,高薪养廉政策若是没有了制度的监督,反而会助长官场的奢靡之风。雍正时期“养廉银”政策就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以及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反而助长了官员的贪腐习气。
因此,如今在给予官员丰厚的物质利益同时,也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败体系,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监督。这需要充分落实十九大对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所做的部署,让人民监督官员权力的使用,鼓励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揭露自己身边的腐败行为,以严厉的刑罚惩治腐败官员,才能更好地打击腐败,培育当代廉政文化。
4.3 重塑山西诚信文化,提高政府公信力
官员腐败必然会影响百姓对政府的信任,降低政府公信力。自古以来,山西人就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促进当代山西廉政建设就需要重塑山西诚信文化,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当代,重塑山西诚信文化更多地可以借助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及影视作品。各级领导干部可以通过这些新途径,体会山西人身上的诚信精神,潜移默化地吸收山西本土的诚信文化,以诚信精神去服务百姓。提升政府公信力,首先要求官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实事,取得百姓信任。其次,要全面履行职能,认真解决百姓身边的难题。第三要依法行政,能否做到秉公执法是判断廉吏的重要标准。最后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百姓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总之,政府的公信力与官员是否施行廉政息息相关,能够做到诚信的官员也自然会施行廉政,能够获取百姓信任的政府也自然是一个廉洁的政府。
5 结 语
综上所述,培育廉政文化是促进当代山西廉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这不仅需要继承发扬山西古代廉吏身上所体现的廉政精神,也需要借鉴其反腐倡廉的正确方法。内部注重培养官员的道德修养,外部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深入贯彻党中央反腐倡廉的要求,并以山西人民身上的诚信品质带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以此将会更全面地促进当代山西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山西廉政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