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构成要素研究
2020-12-20王岩岩
王岩岩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此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不少学者纷纷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的分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可行性对策,进而实现由教师单向灌输到师生双向互动转换的教学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2]509。
学术界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构成要素时,有不同的划分依据,而划分依据不同,构成要素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一,有学者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中的“五要素说”为依据,将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划分为五个要素,即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介体及教育环境。其二,还有学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需要素为划分依据,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景和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内在构成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有相似之处,本文引入“真善美”作为创新点,从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构成要素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功能性特征,并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以理服人之“真”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10马克思所谓的彻底,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理论知识要彻底,而是实践要彻底,否则就难以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以理服人’的教育,‘以理服人’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4]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要做到以理服人,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之“真”,使教育对象“信其道”,反之,则难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效益。
1.1 教育内容要“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须牢牢抓住教学目的,从而规定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教学环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期待”。教育内容要“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构成要素之一,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内容主要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须紧紧围绕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事政治热点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的感染力。
一方面,理论知识要“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需求,从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困惑,方能促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染力。若教育内容只顾聚焦“高大上”的教材理论知识,教育者缺乏对教育对象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的分析,盲目讲解理论知识,不顾教育对象的理解水平,更未帮助教育对象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毋庸置疑,此教学方式会导致教育对象“低头”,甚至厌听、厌学,难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效果。教育者在选取教育内容时,要明确理论知识是否对教育对象“真”有用,是否满足教育对象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否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另外,教育者在教学环节中,须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多举实例来加深教育对象的印象,通过“真”有用的教学内容感染教育对象,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另一方面,实际内容要“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具有真实性,欺骗教育对象和隐瞒实际内容的教学行为难以具备感染教育对象的力量,荒谬的知识通常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教育对象身心全面发展。曾有学者探讨“一面之词”和“两面之词”的区别,有人赞成当教育个体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时,须采用“两面之词”的教学行为,即正反面输出;当教育个体不具有特定的知识储备时,则采用“一面之词”的教育方式,即正面输出。不过,也有人反对这种“一面之词”和“两面之词”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内容要“真”,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恰当选取“一面之词”或“两面之词”的教学行为,着重考虑教育对象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需不断更新教育内容,符合当代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须合乎当下教育对象发展的需求,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真”实性,不该欺骗或隐瞒教育对象,基于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促使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1.2 教育情境要“真”
情景教学法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英国,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在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课程中得到广泛运用。情景教学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统一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5]250在教学活动中,若让教育对象严阵以待地坐在教室里听理论知识或讲座,就像是科举考试一样,仅限于四书五经,不许考生自由发挥,这样会严重束缚教育对象的思想,使其思维疲软;若仅有课外参观、游览环节,会使教育对象乐不思蜀。教育者要适当地采取课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能陷入“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6]208的恶性循环中。
一方面,室内烘托应“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课堂氛围要“真”,使教育对象如身临其境一般,由“移情”向“共情”转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书本知识具备概括性、理论性和深奥性等特点,教育者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点,难免会使教育对象感到该知识晦涩难懂,进而产生怠倦的情绪。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中,教育者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如图片、歌曲和影视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烘托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如悲壮、慷慨激昂、愤怒等,将干巴巴的课本知识活起来,让教师想上,使学生想听,引起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用真实的情景模拟感染教育个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另一方面,课外气氛得“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烘托气氛,还得营造良好的课外氛围,使教学活动具备感染力。有位温暖的教师曾说:“上好思政课,不仅要站好讲台,还一定要做好‘课外’功夫。”[7]思政课有其学科特殊性,它是信仰课,人生课,必须把课上课下结合起来,讲好思政理论课,尤其要练好“课外”功夫,单纯地靠课堂45分钟的知识讲解,难以讲好思政理论课。一些教育者也意识到目前思政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如师生互动较少,上课“抬头率”低和户外活动少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也纷纷找寻解决方案,采取课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后,带领教育对象参观烈士陵园、历史名人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地方,让教育对象在参观游览遗迹、文物的过程中产生感染性情绪,进而促进教育对象开展自我教育和同辈群体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以情感人之“善”
“善”的情感可以作为手段去推动教学,但如何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教育对象施以积极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探讨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友善待人、情绪饱满、情感丰富,“这样的教师才能感染、鼓舞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8]10。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主客体的关系,两者相伴而生。陶行知曾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9]556。教育者要“善”,发挥教学的主导地位;教育对象要“善”,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1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须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去面对教育对象,如言语、行为等方面须格外谨慎,避免给教育对象留下“恶”的印象。教育者的第一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决定教育对象是否接受教育内容,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若教育者语言和善,举止端庄,给教育对象留下“善”的印象,更能为师生间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契机,更易于引导学生乐学,愿学和好学,进而感染更多的人想学。
一方面,教育者语言要“善”。俗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的艺术主要存在于两件事情当中,即清晰易懂正确。”[10]98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语言主要分为两种,一为口头语言,二为体态语言。教育者运用语言来启发教育对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口头语言要“善”,教育者在教学中要用温和的口气传达教育内容,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教育对象,怒气冲冲地向学生灌输规则和规律;二是体态语言要“善”,口头表达可以传递信息,身体态势同样可以传递信息。一些独特的体态语言具备肯定、安慰、强调的能力,甚至表达否定的意图,具有相对独立的表达意义。在有些场合,体态语言甚至可以代替口头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若一名教育者在朗诵流沙河的教学名篇《理想》时,当朗诵到气愤的章节,面带愤怒,当朗读到激动的段落,挥动手臂作加油的姿势。这些体态语言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育者要擅于运用体态语言,比起拳脚相向,恶言恶语,“善”的体态语言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教育者行为要“善”。颜氏家训曰:“人之爱之,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11]11父母尚且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教育者就更难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学生。爱迪生幼年觉得先生的课枯燥乏味,不注重听讲,经常将化学试剂带到课堂,上课时做化学实验。没过多久,先生便以“坏蛋”之罪,开除爱迪生,这位先生的行为应该谈不上“善”。新时代大学生离“棒下出孝子”的年代较远,在家是“温室里的花朵”,享受着家人的宠溺。他们从高中迈进高校,可能是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第一次外出,第一次与亲友分开,一时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者要有耐心和恒心,选取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协助教育对象形成自我感染力,更有益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2.2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善”
教育行业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带给教育者较大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恨不得使出十八般武艺去教好每一个教育对象,但是一味地要求教育者要明确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自我形象等,这种行为是否会纵容教育对象?有学者不禁陷入沉思:“过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十分关注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很少关注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的方式方法。”[12]214由此引发一些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关系的思考,部分学者较多关注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状态及实际教学的配合程度。教育对象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施教内容,将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发挥。因此,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善”的感染力应包括接受意愿和接受行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育对象认知要“善”。教育对象的情感认知应合乎教学要求,并积极配合及参与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应以谦逊的态度来面对教育者,以良好的认知态度对待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只有教育对象愿意接受教育内容,自愿“亲其师”,施教过程才得以顺利开展并达到其预期目标,反之,则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另一方面,教育对象接受行为要“善”。教育对象接受行为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要善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内化向外化转换,最终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转化过程。列宁曾说:人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做行动上的侏儒。教学活动亦是如此,正确的想法,都须落实下来,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教育对象接受行为要“善”,一是在课内时,教育对象要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主动配合教育者开展教学活动,自觉接受教师输出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室外时,教育对象要有清醒的道德认知,不跟风随大流,不人云亦云,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使自己的受教行为由内化向外化转换,从而感染更多同辈群体。
3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以文化人之“美”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场合阐述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使“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第四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3]也有学者认为,“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文化起着关键作用”[14]。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文化载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文化产品上,通过书籍、音乐、戏曲等作品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文化作品之中,让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3.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美”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达到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多种方法的总称,一般包括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咨询辅导法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须具备感染力,才能使教育对象愿听、愿读、愿看,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融入教学环节,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法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目的和内容,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用河与桥的关系来比喻目的与方法的关系,更加明确地阐述了方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方法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键纽带,缺少恰当的方法,师生间双向互动的桥梁就难以搭建,更谈不上共情感染,同时,教育效果也更难实现。
一方面,理论灌输法要“美”。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见。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5]317理论灌输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教育对象宣传相关专业知识,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方法。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视角引入理论灌输法中,如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经典诵读、诗歌吟唱等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教育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让理论灌输法美起来,使其拥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组织教育对象观看或聆听文化曲目,引导教育对象欣赏或评价经典作品,在教学中感染和陶冶教育对象,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实践锻炼法要“美”。实践锻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引导教育对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等地,促使教育对象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除了图书、音乐和戏曲等文化作品之外,博物馆、纪念馆或烈士陵园也是文化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实践锻炼是领悟文化魅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涵引入实践锻炼之中,使教育对象在参观或游览某地时,进一步理解和体悟理论知识的践行要求。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须做好准备工作,实践锻炼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吃喝玩乐,而是让教育对象在实践锻炼中领悟文化旅行的价值和意义,使教育对象将内在品德转化成外在行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美”
载体是指传递思想或承载内容的物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教育者通过某种载体传递教育思想,承载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受到感染的一种教学形式。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管理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等,具体指谈话、开会、文体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主要教学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须具备感染力,将以文化人之美引入教学活动中,用文化载体来感染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愿学、乐学、好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感染和陶冶教育对象,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文化载体的覆盖面十分广泛,如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文化资源等,通过线上线下的联通,展现参与者或观赏者的个人才艺,兴趣爱好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群体。
一方面,宿舍文化要“美”。相较于校园文化的广泛性,宿舍文化建设则更有针对性,相较于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地,宿舍是教育对象接触次数最多,停留时长最久的地方,将宿舍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以文化人之美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宿舍文化虽不像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一样,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宿舍文化具有彰显教育对象智慧才能和情趣才艺等特点,营造温馨、正能量的宿舍环境,更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教育者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文明寝室评选活动,以安全高效、内务整洁、个性化设计、正能量等为活动主题,使教育对象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设计天赋,引导教育对象将宿舍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之一。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主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教育者若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对象难以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选取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不但美化了教育对象的居住环境,而且考验了教育对象的团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另一方面,公众号设计要“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以文化载体为教育内容的媒体传播,相比于管理载体和活动载体而言,网络文化载体更容易被教育对象接受和悦纳。教育工作者通过创建、编辑、发布微信公众号,使公众号成为传播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以达到感染教育对象的效果。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者维护公众号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公众号编辑要“美”,设有留言功能,公众号应吸取教育个体的意见及建议,让教育个体也参与到公众号的建设及维护中来,让其拥有主人翁的意识;二是公众号排版要“美”,美好的事物更能引起教育个体的注意,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易感染教育个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形成;三是公众号内容要“美”,深奥的理论知识往往让教育对象望而却步,教育者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标题吸引教育对象,以幽默风趣的教育内容感染教育对象。
4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情景、主客体、载体、方法六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构成要素,探讨各个要素的基本内涵及逻辑关系,试图厘清各个要素间与“真善美”的划分依据,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形成和增强提供了基本方法。经研究后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不是某些要素的随意组合,而是在符合逻辑规律下的有机合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真”主要体现在理论的彻底性和情景的真实性这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善”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和共鸣上,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美”主要体现在主体活动和线上设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真与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的前提,同时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真善美高度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