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5例临床分析
2020-12-20刘志清吴波娜许元丰
刘志清 吴波娜 许元丰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等基础上,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能进一步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 年1 月至2019 年5 月收治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5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 例,女10 例;年龄48-78 岁,中位年龄65.8 岁;有高血压病史患者36 例,糖尿病史15 例,合并房颤2 例。所有患者术前mRS 0-1分,均经颈颅MRA 或CTA 证实存在颈动脉严重狭窄,其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包括责任侧血管脑梗死和TIA)37 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8 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每天1 次,至少5 天,完成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予心电血压监护,改良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经DSA 明确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参照NASCET 标准,狭窄程度=(1-颈内动脉最狭窄处宽度/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内径)×100%[2],支架置入指征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指南2015》,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0%[3]。全身肝素化,置入8F 动脉鞘或6F 长鞘至病变侧颈总动脉中上段,将微导丝通过狭窄部位,将5 mm 或6 mm Spider 保护伞(美国EV3)放至颈内动脉狭窄段以远,先使用4 mm 或5 mm 球囊预扩张,选择合适的Protege 直形或锥形支架以及Wallstent 支架覆盖狭窄部位后释放,复查造影,若残余狭窄<30%,则回收保护伞,结束手术;若残余狭窄>30%,则予球囊后扩,再回收保护伞。拔鞘后加压包扎,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穿刺侧下肢制动。术后24 h 予心电血压监测,严格控制血压,一般维持在120/70 mmHg 左右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30 mmHg。继续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每天1 次,他汀类药物6 个月;后改为拜阿司匹林100 mg 或氯吡格雷75 mg 单一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
1.3 随访 患者一般于术后1 月、3 月后复查颈动脉彩超,半年或1 年后行颈颅MRA、CTA 检查,必要时予DSA 检查明确颈动脉有无再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差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5 例患者均成功植入颈动脉支架,术中及术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变慢14 例,其中使用阿托品5 例,术后予多巴胺升血压并成功停药9 例。术后出现脑梗死3 例,行头颅MRI 检查明确新发脑梗死,2 例病灶较多,考虑微栓子脱落,经治疗后1例患者遗留轻偏瘫,其余2 例恢复良好,未遗留肢体活动障碍。高灌注致脑出血患者1 例,最终患者拒绝去骨瓣减压自动出院死亡。术中血管痉挛2 例,1 例撤出器械后痉挛消失,1 例使用罂粟碱后缓解。1 例患者由于颈动脉迂曲,保护伞无法到达狭窄血管远端,未使用保护伞行颈动脉球囊扩张,患者出现动脉夹层,植入支架后,远端出现血管重度狭窄,术后予抗血小板、抗凝后未有明显症状,半年后复查颈颅MRA 示狭窄好转。随访1 年过程中,有1 例患者出现脑出血,2 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1 例患者发生脑梗死,随访42 例患者1 年后未见支架后再狭窄。
3 讨 论
3.1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 CEA 与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试验(ICSS)结果表明CEA 仍是适合行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CAS 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4]。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置入术对比试验(CREST)结果表明围手术期CAS 组脑卒中发生率较高;CEA 组心梗及颅神经损伤发生率高,终点事件及远期预后两组均无明显差异[5]。CAS 由于一般只需局麻、微创、安全、疗效直观,尤其对心肺功能差的患者也能进行,且术后恢复快,国内行CAS 较CEA 多,近年来行CEA 患者呈上升趋势[6]。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行CAS,且影像学均达到血运重建要求,高灌注出血发生率2.2%,可能与手术样本量小有关系。出现高灌注出血患者基础血压偏低,收缩压在100 mmHg 左右,术后患者低于80/50 mmHg,在予多巴胺升压过程中,考虑患者血压波动过大,导致脑出血,建议在术后24小时应严格控制血压,一般应控制于120/80 mmHg以下,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30 mmHg,以减少高灌注脑出血的发生。
3.2 CAS 术后并发症预防 常见的包括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主要原因为术中应用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支架置入后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均可引起[7]。本研究中该并发症发生率为31.1%,为减少此并发症,术前应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予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若有窦性心动过缓,应行阿托品试验,必要时予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中应选择合适大小的球囊与支架,同时注意扩张所用的压力,一旦出现,令患者咳嗽以刺激神经,静注阿托品0.5 mg-1 mg,术后使用多巴胺升压24-48 h,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正常,少数患者持续血压偏低,多巴胺使用时间较长,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个别患者对多巴胺形成依赖,建议若患者血压偏低,但无临床症状、无末梢循环差及低血压休克表现,可强行停用多巴胺观察血压变化,一般患者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术中栓子脱落致脑梗死是CAS 另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10%,使用脑保护装置后下降至2%左右[8,9]。本研究中患者均使用EV3 Spider 保护伞,围手术期脑梗死发生率为6.7%,其中2 例患者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后后即出现口齿不清及肢体无力,术中造影大血管未见栓塞,回收保护伞中肉眼未见栓子,另外1 例术后12 h 左右出现一侧肢体无力,以上3 例患者术后均行头颅MRI 检查明确支架置入侧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多发新近小梗死灶,随访3 月后该3 位患者均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我们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减少栓塞并发症:(1)选择较狭窄远端血管直径略大的保护伞,避免增加血管痉挛或损伤血管壁。(2)术前充分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抗凝。(3)尽量避免后扩张,减少支架切割导致的栓子脱落。(4)选择球囊长度应覆盖病变长度,对重度狭窄(>85%)患者可采用先小球囊预扩,再予4-5 mm 大球囊扩张,扩张的压力可根据球囊的形态决定压力泵值。在球囊扩张过程中,本组有4 例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及四肢抽搐,出现于病变血管为优势供血动脉且另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释放压力及撤出球囊后患者恢复正常,因此我们建议颈动脉球囊可以快速扩张,以减少大脑缺血时间。
综上所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方案之一。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资料,样本量较小,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