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考

2020-12-20赵朝峰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创人才企业

赵朝峰

(北京开放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北京 100081)

文创人才不仅是整个文创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活跃的产业要素,文创人才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文创产业的质量。如何在终身学习的视域下,实现文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事关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本文从文创人才首先要具备创造性人格特质入手,通过对文创人才作为受教育者的三大特性出发,对文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提升文创人才培养质量的三条原则和三条策略。

一、文创人才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

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实现创造性的途径是无限的。例如,美国迪士尼集团出品的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先是出现在屏幕上,然后又被制作成玩具、服装,然后又被做成迪士尼主题公园。在2019 年,迪士尼授权产品全球零售额达到了547 亿。[1]

文创人才不一定都是高智力,或者说,高智力的人不一定就是文创人才,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首次提出和使用。有关文创产业从业者最重要能力的调查显示,53.61%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理念创新精神。[2]合格文创人才的共性特征表现在,好奇心强,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敢于探索,敢于冒险,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擅长创造活动。文创人才特立独行,他们的创新思想可能不被大众所接受,但是他们享受创新、愿意也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文创人才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薪水,更是寻找自我实现的舞台,而这些正是创造性人格的核心表现。

二、文创人才具备的三大特性

1.文创人才是终身学习者

在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潮流的推动下,终身学习时代正在逐步形成,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以创新为特征的文创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文创产业的产业特性要求其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学校教育形成的知识储备的职业价值降低,学习能力的价值获得凸显。这种学习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于文创人才的整个生命历程。时代所塑造的宏观环境和文创产业所形成的微观环境,都要求文创人才成长为优秀的终身学习者。

2.文创人才是自我培养者

政府、大学、企业等机构出于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目的,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创意。“创意”本身是不可独立客观存在的,文创人才通过头脑的创意去实现产业价值的工作特性,决定了文创人才本身与创意是合二为一的存在状态。教育的价值需要通过文创人才自身的转化,才能作用于创意,这就需要文创人才不能作为被动的学习者,而应该积极主动地介入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强化文创人才的主体意识,激发文创人才自我培养的内在需求,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文创产业的需求,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去学习各种知识,培育自身的创意人格,成为优秀的自我培养者。

3.文创人才是高绩效者

能力是评定人才时经常采用的概念,一般而论,高能力的人才是优秀人才,低能力的人才算不得人才。能力是属于特性观的概念,即认为能力对应着一些特性,符合这些特性的人就是有能力,不符合这些特性的就是没能力。但是在评定一位文创人才是否优秀时,能力的概念难以给出完整而准确的评定结果。因为,文创人才作为产业人才的子项,如果没有工作绩效,即使有再好的能力也难以评定为优秀。文创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文创人才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追求工作的高绩效。

在文创产业的语境中,我们评价文创人才的能力,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应该从能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入手,坚持绩效指向。员工能否取得优秀工作成绩,这往往是他们的各种个性特征总和的反映,包含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动机、价值观等。因此,需要把特性观的能力概念与行为观的绩效概念进行融合,寻求与工作绩效有直接对应关系的能力特性,这就需要引入胜任力评价体系。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质”与“显性行为”的集合,是员工在一个组织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表现,能够胜任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价值观和个性特质等。

三、提升文创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

文创人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难以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培养,要实现文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遵循三条原则。

1.以自我培养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3]文创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决于“自我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对文创人才“自我培养”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文创人才培养既具有传统人才培养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共性体现在文创人才的培养同其他产业人才一样,同样需要调动政府、大学、企业的影响力,进行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实现“百年树人”的目标。而文创人才培养的个性特征,则源于“创意”二字。人才最终是否具有“创意”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创人才的自我培养。文创人才的自我培养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根据人才的自身水平、个性特质和学习的具体内容,采用恰当的自我学习方式来实现。

而在我国文创人才的实际培养中,政府、大学、企业都对文创人才的自我培养重视不足,推动力量不够,不能发挥好自我培养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培养效果受到制约,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阻碍文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以“胜任力”为培养核心

根据《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模型》[4](P12)的研究成果,文创人才胜任力的核心是创意人格,创意人格直接制约着创意能力和创意基础的发展。

在文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创意人格难以进行直接培养和考核。创意人格属于人才深层次的特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包含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包容性、质疑精神、责任意识、自信等,应把创意人格作为文创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通过文创人才的自我培养,把文创人才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和积极建构者的角色调动起来,实现对政府、企业、大学效用的有效转化与吸收,从而达到提升文创人才胜任力的目的。

3.形成“政府-大学-企业-文创人才”间的合力

文创人才的培养,需要融合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影响力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环境由政府、大学、企业构成。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认为,“充实的商品市场及服务,由优美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等形成的良好城市外观,低犯罪率、良好的学校等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这些都为创意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5]文创人才不惧怕竞争,惧怕的是烦琐而又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环境,他们渴望竞争,喜欢充满弹性的环境和无限大的舞台。

中观环境由政府、大学、企业间的两两互动而形成。在文创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政府与大学、政府与企业、大学与企业的两两互动,形成了类似DNA 结构中双螺旋的作用力结构,这个结构具备系统有机性,在培养文创人才上需要实现高度的同步性,一方力量的滞后,就会对其他方面力量的效果形成削减效应,不仅影响到合力的效果,甚至可能形成负面效应,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效浪费,也会影响到文创产业的发展质量。

微观环境主要由文创人才自身构成。

政府、大学、企业和文创人才之间的合力,形成了制约文创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此消彼长,互相牵制或制约,只有创造有效的机制,促使这种合力和谐互动,才能有效提升文创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提升文创人才培养质量的三条策略

1.政府、大学、企业协力营造有利于创意的宏观环境

政府、大学、企业三者对于文创人才培养来说,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融为一体去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意的宏观环境。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三者的作用难以分开,互为影响、相互促进,而且无限循环。

(1)建立文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文创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是站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高度,着眼文创产业升级的全局提出来的,需要政府、大学、企业合力完成,通过进一步明确文创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针对文创产业特点,健全培养机制,把它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深度结合起来。在总结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经验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统筹资源,精心部署,支持文创人才的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职业培训,构建系统化培育体系,贯彻创造力培育的理念,探索良好的“政用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我国文创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要以政府为核心制定吸引和留住文创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文创人才,政策上可制定灵活的培养及引进机制;在分配形式上,可在现有的分配制度基础上,探索更适合激励机制的分配形式,例如给予员工知识产权入股、管理入股的机会。

(2)制定文创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文创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文化部门的事,也是全党的工作,把文创人才的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与经济技术人才共同谋划,通过纳入文化管理机关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健全文化管理机制,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管理,企业讲究自律,社会参与监督的良性运转,打造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全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环境。

(3)营造有利于文创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文创人才是否发挥出全部潜能,往往受限于其所生活的人文环境。当全社会营造出适宜的人文环境,文创人才更容易张开想象的翅膀,挥洒创造的激情,天马行空地驰骋。这种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政府、大学、企业间的共同努力。

保证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和宽容性对文创人才来说特别重要,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更有可能惺惺相惜,激发出更多、更大的创意火花。把奖励机制安放在人文性的环境中,更能体现环境的包容性,文创人才也因此会更乐于接受挑战。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效果,而创意没法通过实验室进行验证,只能在实践中去证明。文创人才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出现失败,是正常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实验成本。首先要包容文创人才的失败,然后是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各类制度和管理流程,帮助文创人才减少失败的几率,降低错误造成的损失。

公共基础设施是宣扬城市文化,传承人文与历史的有效载体,有助于营造出良好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让文创人才的工作灵感得到最大激发。因此,政府应该把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人文元素来抓,这对长久打造文创产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全社会应树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理念,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良好、充分的发展环境,使其更有洞察力,更追求卓越。

2.政府、大学、企业、文创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有利于创意的中观环境

政府、大学、企业在文创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和影响。针对文创人才胜任力指标,政府、大学、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影响力各有侧重并互有重叠。

(1)优化文创人才与政府间的互动。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立足点是国家发展战略,从体制层面制定并调整现有制度,制定适宜的政策,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应机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大学、企业把文创人才培养落脚点安放在创意潜能上。目前国家层面针对文创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线方针已经明确,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但与这些政策制度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如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还不够完善。

在文创人才培养方面,制度因素所产生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知识产权制度、资格认证等多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释放明确的发展信号,增强对文创人才的吸引力,给予文创产业一定的市场空间,努力为文创人才发展提供支撑、依托及制度保障。

针对文创人才的服务体系,应强调以激励为主导。首先应通过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文创产业。其次,要为文创人才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

(2)加强文创人才与大学间的互动。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大学是最主要的孵化器,具体到培养文创人才,大学更是重要基地,优化大学与文创人才的互动,可以有效保障文创人才供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的模块设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注重跨学科性,根据文创产业的发展需求,把握好“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例关系。模块的具体实践可以参考日本的“二二分段制”模式,即本科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学习通用能力模块部分,第三年进入专业能力模块部分,在打好人才通才底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专业训练,以便人才能实现复合型发展,更好地适应文创产业的需求。

完善师资培训及教学方法。可以把文创企业中的高水平文创专家吸引进来,丰富师资的结构,同时为教师创造参与文创产业实践的机会,通过挂职、合作项目等形式,实现对师资的培训。以色列学者Shulamith Kreithler 认为,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二者的综合。[6]在文创人才培养中,核心在于唤醒每一个个体的内在动力,针对个体的不同诉求,按照“内在动力” “外在压力” “二者综合”三种类型来划分,具体操作中,根据这三种类型的特点因材施教,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优化文创人才与企业间的互动。文创产业的行业组织与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创人才的需求者。通过优化文创人才与企业间的互动,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出适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文创人才,促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构筑诱发创意的企业人文环境。文创企业应致力于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让文创人才爱上学习。企业可以通过读书会、定期培训、委托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创人才的能力,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企业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应结合企业实际和员工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重点对文创人才的跨界思维进行培养和锻炼。对文创人才说,企业就像一个孕育“金点子”的子宫,这个子宫越是善于包容,其空间越是鼓励多样,文创人才的创意潜能越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很多时候,文创人才之所以会流失,往往与企业文化问题关系密切。

创建以文创人才为本的赋能型企业管理模式。在文创企业中,对于文创人才而言,最主要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企业的赋能,也就是提供给文创人才能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7]在文创企业中,赋能比激励更有效,更有利于创新,因为激励更偏重事后和个人,而赋能更加注重事前、更关注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企业管理者应重点关注几个方面:应增强文创人才的工作自主性,赋予他们更多的决策权,在工作中做好自我引导。当文创人才能够自主地根据具体情形采取行动时,就会体验到更多的赋能感。领导者应为文创人才创造一个自由交流的文化氛围,鼓励文创人才自由表达观点和看法,积极参与企业决策。对文创人才的赋能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同时保证文创人才有顺畅的路径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使其知道并能在指定的范围内创新。例如,谷歌对于员工的赋能,体现在20%原则上,即员工可以把20%的工作时间花在做自己的“私活”上。企业不干涉,但给予高度关注,并从中寻找出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公司再投入资源进行孵化。

3.提升文创人才自我培养质量营造有利于创意的微观环境

文创人才的自我培养质量决定着文创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具有了基础性价值。根据相关研究成果[4](P12),提升文创人才自我培养的关键是优化文创人才的“创意人格”,可以从创意人格的七个指标入手有效提升文创人才的自我培养质量。

(1)自信指标分析。优秀的文创人才总是信心十足,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矢志不移,而失败者首先失掉的是自信。文创人才的工作强度高,但薪酬不能达到心理预期,导致文创人才对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不高,常常自嘲为“文化民工”,降低了文创人才的自信。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文创人才自身缺乏较高职业理想,在文化创意实践中满足于平均水准,没有追求尽善尽美的意愿和动力。而文化创意实践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二,全社会还未形成完善的文创人才评估标准,管理和考核还因循传统产业的办法。

(2)质疑精神指标分析。质疑精神是文创人才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一个环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的一项有关中国人质疑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觉得当下青少年缺少质疑精神的受访者,占比为98.9%。在为什么当下青少年缺少质疑精神的选项中,53.0%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学校教育不鼓励质疑;49.4%的受访者认为是“整个社会都缺乏质疑精神”。[8]

造成文创人才质疑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溜,不敢也没有能力独辟蹊径。第二,缺乏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第三,受到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制约。如“人怕出名猪怕壮” “树大招风” “枪打出头鸟”等。

(3)责任意识指标分析。对于文创人才来说,责任意识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其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来源。一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推动文创人才有意识地寻找真实的社会需求,并把需求转化为对文创产品的创造。另一方面,如果文创人才缺乏责任意识,受个人利益、好恶和个人短期利益的影响,创意则不能持久。

文创人才责任意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权利,随意借鉴,甚至抄袭;集体责任感淡化、以自我为中心,从纯粹的个人兴趣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忽视对社会的贡献;过度追求创意的新、奇、特,追求经济收益,忽视了文化创意产品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观的影响。

(4)敬业精神指标分析。敬业精神会激励文创人才以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去自觉克服自身在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

追求卓越,尽善尽美,是文化创意的最高追求。但这种卓越不是为了卓越而卓越,而是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真善美的追求等高尚内涵的卓越。“国际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说过,“创意经济比传统制造业有更高的竞争性。它的失败率也比传统的制造业更高。当我们停止学习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创作力,一个企业也就会死掉。”[9]这就需要文创人才长时间保持执着的敬业精神。

(5)包容性指标分析。这与文创人才主要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作是相吻合的。Scott 和Bruce 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对团队中支持创新氛围的认知程度越高,对成员个体创意、创新行为产生的正面影响越显著。[10]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更需要企业的集体互动和地理集聚,这都要求文创人才具有包容性。

(6)合作意识指标分析。合作意识是文创人才不可缺少的胜任力。有关学者曾经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获奖者的工作方式的全面分析发现,由于善于同他人合作而得奖的比例,在创立最初的25 年为近41%。到了1972 年,上升至79%。[11]

文创人才群体最有效的表现是不同创造力的人才之间的互补性。通过在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能够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同时,文创人才可以通过互补合作,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7)心理承受能力指标分析。文创产业的行业性质对文创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才不能操纵不同于自己的事情,然后出现严重的社会不适应。文创人才具备了更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全身心地享受创意的乐趣,发挥出更大的创意潜能,推动文创产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

综上所述,从终身学习的视域探索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深入研究文创人才特性,遵循文创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出“政府、大学、企业协力营造有利于创意的宏观环境” “政府、大学、企业、文创人才间的良性互动营造有利于创意的中观环境” “提升文创人才自我培养质量营造有利于创意的微观环境”以提升文创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实施策略,为新时代文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

猜你喜欢

文创人才企业
陶溪川文创街区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