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2020-12-20曹长恩黄矿英江海清曹平丽吴恒吉

关键词:五苓散口苦利水

曹长恩,曹 亮,黄矿英,江海清,曹平丽,吴恒吉

(江西仁和医院中医骨伤疼痛科,江西 余干 335100)

眩晕是由于人体的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导致人体对空间定向的一种运动或位置性错觉,出现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其特点:一是一种有运动的感觉,典型为旋转感、倾斜感、上升感或下沉感等。二是常伴随三种病症:1眼震;2躯体不稳或倾倒;3迷走神经激动惹征(恶心、呕吐、出汗、面色)。头晕(反复眩晕),表现为头轻目眩感,头脑麻木、空虚感、脚步轻浮感,眼花而无运动性感觉、无眼震、倾倒、无迷走神经激惹征。

1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

素体阳盛,有恼怒或抑郁、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阳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失节、劳倦无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3)外伤、劳损

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久病、体虚、失血、劳倦过度伤肾,或先天不足、肾精不足或年老肾亏,或房劳过度,致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2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的内容很丰富,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病症

(1)以起则头眩为表现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损伤中焦脾胃之阳,阳虚,脾运失职,不能利水,则水饮上冲,因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阳虚不能升清,清窍反被水气所蒙闭,故头目眩晕;阳气虚,经脉失养而动惕,即发汗则动痉,故身体振振动不能自持。脾虚水停,胃失和降,故而呕吐清水痰涎,水气上凌,影响心则心悸,影响肺则短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二条均说明头眩者,眩晕均为水饮内停所致。治宜温阳健脾、利水化饮。茯苓补清兼行,补益心脾而淡渗水湿,利水之中而通阳之意;桂枝通阳化气,化气之中而见利水之功,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运化复长,则停饮可化,更与茯桂为伍,则健脾利水之功,相辅相成,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助运化而调和诸药。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

辨证要点 起则头晕目眩,坐或卧眩晕不明显,气上冲、心悸、气短、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为特征的眩晕者,包括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眩晕者。

典型病例 谢xx,男,41岁。数年前因被重力撞击头部而致眩晕头痛,当时诊断为脑震荡,以后遗留眩晕一症。时作时止,数年不愈。每日健忘、心悸、疲惫诸证。近日增剧,闭目卧床尚可,起则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脉沉迟、苔白腻。证属痰湿寒饮。治宜温阳化水,活血通络。方用苓桂术甘汤加熟黑附子、赤芍、桃仁、川芎、大黄。服3剂即可起床料理日常。继进5剂,安然无恙。(《新医学》1976;2:60)

(2)头重脚轻为表现眩晕的真武汤证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眴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的心下悸、头眩即患者经常感到心悸、眩晕,身上经常有肌肉跳动,眩晕像脚踩棉花或走路如驾云,头重脚轻,总是感到走路深一脚或浅一脚,走路不稳,容易跌倒。伤寒过汗伤阳,少阴肾虚,阳虚阴盛,下焦虚寒累及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而凌心故心悸;阳微气不能升,饮阻清阳故头眩、头晕、眼黑。下则小便不利,脾主四肢,阳虚水泛,则四肢沉重疼痛,并全身肌肉跳动,振颤欲倒;脾虚则腹痛下利,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浮肿;水溢于肠则为泄泻,故宜本方温阳利水,二者合用,现温补脾肾,以祛水邪,又祛水邪,又温经降湿止痛;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中祛寒,散在表之水邪;白芍酸寒,缓急止痛,制附子、生姜之辛燥。

辨证要点:(1)头晕、心悸、震颤、走路不稳。(2)身痛、骨痛、关节痛、手足冷背寒、尿不利。(3)面浮、肢肿、脉沉细无力、舌润苔滑为特点的眩晕,包括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共济失调、耳源性眩晕等。

典型病例:杨女,素患耳源性眩晕,前日起作头晕、呕吐、张眼和转辗反侧时加剧,口淡纳减,胸中痞满,舌淡白,脉弦滑。乃中阳不运,湿浊上流,宜温阳化饮,服真武汤两剂而安。(《伤寒论方与古今临床》)

(3)口苦、口干、目眩为表现的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96条:“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以口苦、咽干、目眩之证为辨少阳病的提纲。三症重点在于“口苦”。原文把“口苦”一症列在前,咽干、目眩二症列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从口苦一症,乃胆汁上逆所致,主要见于少阳。但厥阴肝病,阳明胃热也常有胆汁上溢之口苦,但少阳之口苦多于晨起为重,因为少阳之气肝旺于寅至辰,此时正气抗邪,正邪剧争,胆汁上泛则口苦在此最明显,而阳明或三阳合病之口苦多在午后或下午为重。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配黄芩,柴胡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清少阳胆腑之邪热。二药合用,经腑同治,使气郁条达,枢机通畅,表邪外解,里热清除。半夏配生姜,辛开苦降,辛主散,能建胃散积、止呕,且能化痰和胃,合则辛开散结,宣畅气机,并助柴、芩祛外邪,配人参、甘草、大枣温中培元,补脾胃之气。全方寒热并用,功补兼施,升降协同,三焦疏利,里外通宣,上下调达,故口苦、咽干、目眩自除。

辨证要点:(1)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2)苔白、脉弦或有腹中痛;或渴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胁下痞硬,或不渴、尿有微热,或咳者为特征的眩晕。如美尼埃症、耳源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性眩晕、感冒性眩晕、肝病性眩晕。

(4)以气喘而头晕目眩为表现的大承气汤证

《伤寒论》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邪热内盛,热盛生风,风热上扰清窍,亦见头眩,同时伴口干、鼻燥,咳嗽、咽痛、能食等症。若阳明邪热化燥成实,燥屎于下,浊气上冲于上,故时有微热,气喘而头晕。在腑实形成的过程中,小便偏渗于膀胱则小便不利,大便结,大便所结未坚时,因燥热所迫,而时有所下,故乍难乍易。大承气汤方中酒大黄清热泻火,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两药配伍具有清热通便。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消胀。枳实苦微寒,具有破气宽中消痞。二者同用,具有破气消滞之功。全方相辅相成,具有功下退热,荡涤燥结之功效,故邪热、燥屎得除,喘冒自平。

辩证要点:

(1)有邪热内盛证而见气喘眩晕;(2)具有燥实结于下的大便干结乍难乍易;(3)有腹满痛、潮热、脉沉迟、舌苔黄厚、干燥为特征的眩晕,包括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肝炎、肝性脑病、化脓性阑尾炎、中风、农药中毒、急性铅中毒和阳明邪热内盛生风的眩晕。此外,尚有阳明中寒,中阳虚而水谷不化,脾虚失运,寒湿内生,寒湿郁于中焦,令清阳不升则头眩,浊阴不降故满,并见食难用饱,微烦,脉迟而无力,治可选用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5)以吐涎沫而眩的五苓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北分公司总经理吕新华对研究部署工作高度重视。井位部署是上游企业一切工作的开始, 井位部署质量的高低承载着众人的期望和关注。研究院承担着井位部署和其他科研工作,重要性不喻而言。

《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12条:“假令瘦人,脐下有季,吐涎沫而癫眩。”

五苓散的病机是外有表邪内郁水饮,其证是吐涎沫而癫眩为表现的眩晕,其特点是头目眩晕欲颠倒伴呕吐涎沫样火呕吐酸水、唾沫样口水。

太阳病因汗太过,汗多伤液,而胃为水谷之海,主津液所生津,汗后伤津,燥热之气上扰心神,故有燥热不得眠。胃中虚燥则口渴饮水,因津伤不重,燥热尚轻,更无结实之象,故只给少量频饮汤水,补其不足,滋其燥并借机体阳气自和能以臻于康复。若饮水太多,则有矫枉过正,饮停不化之忧。太阳病邪入膀胱,妨碍其气化功能,故有小便不利、消渴等症,心下悸,无论是素体禀形还是因病而瘦者,凡出现脐下部跳动不适,总由水饮在下焦扰动所致。其人吐清涎白沫一症更是水饮在中,随气逆上涌的阴症。水饮聚中下二焦,致清阳不能上达清窍,浊阴不能以下窍外出,故见头目眩晕。五苓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消饮,白术苦温能健脾制水;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助利水。上药合用,使饮消气化,脾气健运,头目眩晕则自愈。

辩证要点:(1)脐下悸,口渴不喜饮,或喝水后胃有振水声或食入即吐。(2)呕吐白涎沫,头目眩晕而欲颠倒,头晕如坐舟车,视物眼花、畏光、复视。(3)小便不利,脉浮、苔白腻或滑为特征的眩晕,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脑积水等引起的眩晕,颅内高压性头痛、眩晕、晕车、垂体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顽固性头痛等疾病引起的眩晕等病症。

典型病例:王XX,女,39岁,1975年5月就诊。患者素有支气管炎病史,近日来突然头昏眼花,视物旋转,有旋转之感,在某医院求治,诊为“内耳眩晕证”,服药无效,乃邀余诊治。证见:患者闭目卧床仍感旋转不已,头重、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脉弦、苔白腻。证属中阳虚衰,气化失常,投五苓散加半夏15g 陈皮10g 甘草10g代赭石25g,4剂后病情大减,继进4剂,竟获痊愈。嘱用补中益气汤调半月,一年后随访,再未复发。(王殿感.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中医学报,1986,(5):42)

(6)少阴病阴寒下利,利止而手足较温,反而出现头目昏眩,时时自冒,可知其利止并非阳气来复,而是阴液已竭,阳亡于上之危急证候,是病情危重,治疗难度较大者,必须积极抢救,可选用四逆加人参汤或茯苓四逆汤为宜。

猜你喜欢

五苓散口苦利水
经方五苓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口苦是怎么回事?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嘴里有苦味是咋回事
口苦是怎么回事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构建利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