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20-12-20孙远贞
孙远贞
(江苏省徐州市矿务集团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老年常见病,往往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有关[1]。该疾病的大部分患者由于需要长期卧床修养,而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可进一步引发患者出现肺栓塞,为此,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十分必要。以下是具体的报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80例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意识清醒而且病情稳定,无下肢静脉血栓既往史。将这80例患者以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数分别为40例。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9.4±3.2岁;
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5±3.4岁。
上述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数据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加强药物治疗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一周内开展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于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开展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内容: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病情讲解、疾病介绍、治疗方式、并发症等说明等,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以及DVT的危害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②饮食干预:告知患者少食高脂、高胆固醇等食物,应食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等食物,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并多食水果、蔬菜,保证大便顺畅,减少便秘发生。嘱咐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为2000 mL,有助于预防DVT发生。③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关节被动训练,包括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旋等,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渐增加患者运动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按摩时注意动作轻柔。条件允许者对其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下床活动等。必要时可指导患者穿弹性压力袜,以压迫患侧肢体浅静脉而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减低深静脉血栓发生。④功能运动 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接受压泵治疗均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发生率视为计数资料,带入统计学:SPPS 23.0版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当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表示。
2 结 果
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2.50%(9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5.1647P<0.05。
3 讨 论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饮食不加控制,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率提高,这些内科疾病的存在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2]。脑梗死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患者主要表现出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需要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由于脑梗死患者其肢体大多瘫痪无力,其深静脉血流速率缓慢,血液容易瘀滞[3]。其次,脑梗死患者所需治疗药物中含有脱水剂,进一步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引发血栓。而早期护理干预则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以清淡的饮食缓解并预防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以肢体被动训练,提高患者关节活动度,并开展循序渐进的训练内容。通过肌肉按摩、穿弹性压力袜套等方式,改善下肢血液回流,从而改善患者静脉血流,并保护血管壁,降低血管壁损伤程度。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尽快缓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起到良好的预防并发症的效果,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