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史视域下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研究

2020-12-20王鑫宏

关键词:长官战区司令部

王鑫宏

(河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为指挥作战,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战区。随着抗战局势的演变,这些战区的作战区域、统辖军队、长官司令部驻地均有所改变。对战区进行多角度审视无疑应是抗战史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当前,学界对各战区的不同侧面有所探究(1)主要成果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各战区军事作战的相关研究,如郭晓平《第一战区国民党杂牌军中期抗战简论》(《中州学刊》2015年第8期),游隆昊《抗战时期第九战区军事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等。二是对各战区民众动员的相关研究,如孙武安《抗战时期第二战区的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军事历史》1995年第1期),张丽梅《第二战区战动总会评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汪效驷、王鑫宏《国共关系视角下的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2期)等。三是国民党要人与战区抗战的关系,如邓宜红《蒋介石与第五战区——兼论〈李宗仁回忆录〉中的几处失实》(《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雒春普《阎锡山与第二战区的“冬季攻势”》(《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等。,但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如从城市史的角度审视战区长官司令部与驻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尚无人关注。本文以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以下简称“司令部”)驻洛阳为例,从城市史的角度探讨战区长官司令部与驻地城市之间的多维互动。

一、“司令部”与洛阳的战略价值

洛阳成为“司令部”驻地,是中日战局不断演变的结果。第一战区是中国对日作战过程中最早成立的战区。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建立了国防最高会议和大本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其中第一战区为平汉、津浦路北段。由于南进之日军势头迅猛,黄河以北大部沦陷。1938年1月17日,军事委员会重颁国军战斗序列,分划战区。其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地区,平汉路线方面”[1]164。战区的重新划分并没有阻挡日军猛烈的攻势。1938年5月,兰封战役后,开封失陷,日寇急逼郑州。6月5日,程潜将“司令部”移驻洛阳(2)该日程潜作《六月五日大营移洛感咏》一诗:“岛夷犯上国,谬肆吞噬计。故冬陷京畿,今夏扰淮泗。 烽火吴鲁天,血染徐梁地。元元涂炭苦,毒焰何残厉。寇虐非无因,吾防实未备。玉碎白不移,金销刚岂坠?接厉整六军,众志成坚塞。嵩华以为砺,黄河使如带。奋力勉持危,长蛇终自毙。致治由极乱,积否方开泰。桓桓前驱志,懔懔后车戒。”参见程潜《程潜诗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29页)。。此后,“司令部”一直驻扎于洛阳。驻洛期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先后由程潜、卫立煌、蒋鼎文出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期间编制大致如下:长官司令部包括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办公室及司令长官部总收发处;下辖参谋处、军务处、副官处、机要室、军需处、军医处及附设诊疗所,还有一些配属单位,包括第一战区政治部(直属总政治部)、第一战区兵站总监部(直属后勤部)、第一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直属军法总监部)、炮兵指挥部(直属军委会)、工兵指挥部(直属军委会)、防空指挥部(直属军委会)、战地警备司令部及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1944年5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第一战区溃败。5月3日,“司令部”迁出洛阳。

洛阳独特的战略价值是“司令部”选择入驻洛阳的主要原因。洛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中,其战略价值更加凸显。正如时人所说:“洛阳是豫西的重镇,铁道公路,四通八达,据此可掌握豫西,进窥关中,南下襄樊,迂回武汉,在军事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据点,自来为兵家所必争。值兹敌人铁蹄纵横豫北,中原战事进逼汴郑的当前,洛阳这地方,尤其有着非常的军事价值。”[2]1932年,因“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一度迁至洛阳办公,之后又将洛阳定为行都,并实施行都建设计划,在洛设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修筑巩洛国防工事等,洛阳的战略价值有所提升[3]。随着日军沿陇海铁路一路推进,河南东部大片地区沦陷。审视战局,蒋介石认为如若“进入豫西、豫南山地作战,余以为确有把握也”,他还预测日军或“先攻洛阳后攻武汉”[4]533。蒋介石非常担心“敌将先攻洛阳,打通陇海路,再由西安荆紫关公路直捣襄樊,截断宜荆,包围武汉”[4]535这样的局面出现。因此,蒋介石认为固守洛阳是当务之急。1938年5月27日,蒋介石命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峙:“预料敌军必先打通陇海路,而后敢攻武汉,故洛阳防务之布置,刻不容缓,应昼夜从事为要。”[4]534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听从建议,决定中牟决堤以阻挠日军,认为如此“敌进将更迟缓,或不敢进逼洛阳矣”[5]。花园口事件发生后,中日以黄河新河道作为分界线展开对峙。这种对峙格局一直持续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爆发。

“司令部”驻洛进一步巩固了洛阳的战略价值。由于洛阳华北军事中心的地位,蒋介石对洛阳的军事防御能力颇为关心。为了加强洛阳的军事防御能力,蒋介石多次就洛阳防御致电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进行指示。如1940年5月3日,因日军进犯郑州,蒋介石认为日军“不仅在侵略郑州,以打通平汉路,且有占领洛阳,以断我晋南各部接济之企图”,因而致电卫立煌:“洛阳附近工事,应缩小范围,俾得坚强持久。凡无兵力配备之工事,可速毁坏,免为敌用。”“关于临汝、登封与洛阳间地区军队之部署,应以三师兵力为基准。中(笔者注:指蒋介石)意由临汝至洛阳道路布置两师,由禹县、登封至洛阳道路布置一师,悉予以一网打尽也。洛阳道路如无多余兵力可以防守,则宁可缩小阵地范围,除有兵防守之工事外,应一律破坏,且须速办,无所可惜也。”次日,又致电卫立煌,要求:“洛阳防务应星夜布置,只要洛阳稳妥,不为敌军侵袭,则临汝、登封防务尚在其次也。务希稳扎稳打、不慌不忙为要。”[6]这些指示体现了蒋介石对于洛阳军事防御的高度重视。在其督促之下,“司令部”对洛阳的国防工事不敢怠慢。1941年起,洛阳防御工事开始在城内外兴工,至1943年完成。工事为内、外两层环形据点,具体分布情况如下:“邙山据点——以庄王山为核心,构筑环形防御工事,就连大型墓冢也均被挖成坑道,似铜墙铁壁,十分坚固,惟因缺水不宜持久防御。洛阳城防据点——利用洛阳街市构筑环形阵地,较邙山工事薄弱,给养等补给无问题,可利用民房战斗,宜于持久防御。惟若无邙山据点的支持则效用减低。七里河据点——以七里河为中心,构筑环形野战防御工事,无持久性。西工营区据点——为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及部队营房。洛阳城保卫战防御构想采专守防御态势,假想敌人由黄河北岸南渡及沿陇海铁路西进,各据点碉堡主射向为对北或东,南、西次之。”[7]280-281

蒋经国在赴洛期间曾亲眼目睹洛阳的国防工事建设,留下了“洛阳是河南的最前线,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战争的景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国防工程,这是动员了几万人建筑成功的”[8]这样的印象,以及“洛阳,非但目前是我们北方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一个重镇,同样,也是我们将来建设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地方”[8]的感叹。对于洛阳的防卫工事,日军也颇为感叹:“乃系倾渝军之全力全能,而完成之最完善最坚固之防卫战地。洛阳城南一公里,有洛河,其东方更有天险可守,并包含有北方高地及西方平地,渝军于此,曾全部修成恒久阵地,于城内到处筑有掩体炮座、机枪座、交通壕、战车壕及大小无数之堡垒等。战车壕宽十米,深五米,皆掘成十字型,或蜘蛛网型,以备一处虽被突破,他处尚可保全之用。战车壕最大者宽十米,深达二十米,并注水于北方及西方长达五十公里至六十公里,战车壕之下部,鎜成交通壕,于城内并有交通遮断壕,堡垒防空壕。并利用所有住宅墙壁,鎜成枪眼。防空壕深约廿米,于其中可继续保持作战能力至十日之久。”[9]国防工事的建成使洛阳的战略价值进一步提升。国民政府称洛阳为“难于攻克的要塞城市”。而日本方面对洛阳的战略价值也颇为重视,认为洛阳“自第一战区设立以来,加强防守阵地,成为扰乱华北我占领地区后方的重要基地之一”[10]。而时人认为:“在地理上看,它的地位,宛似人的心脏。在抗战立场上看,它的重要,也恰似心脏一样。它已是华北唯一的堡垒。我们要联络鲁皖,光复冀晋,都要靠着它做根据。设有疏虞,不但秦陇要失去屏障,就是巴蜀,也难免要受到威胁。它的重要,就可想而知了!”[11]

由于“司令部”驻洛及洛阳特殊的战略价值,洛阳成为战时日军空袭的重点目标。战时,洛阳经受日军空袭上百次,其中1940年5月,日军派80余架飞机空袭洛阳,连续轰炸10个小时,居民死伤无数。美国人贝克在其回忆录中记下了其亲历日军轰炸洛阳的场景:“那天敌机对洛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惨重轰炸。警报自凌晨五时开始,直至下午五时才解除。来袭敌机多达七百几十架次,投弹至少有七百多枚。后来,我一听说有哪个中国城市又因濒临解体而战栗时,就联想到了五月十六这一天,它给人可怕的图景,刻画了一个被粉碎了的社区。”[12]

二、“司令部”与洛阳的城市地位

“司令部”驻洛后,对洛阳的军事、政治、文化地位均有所影响,诚如时人所说:“洛阳在今天成了中原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点了。”[13]

第一,“司令部”驻洛提升了洛阳的军事地位。“司令部”驻洛后,洛阳俨然成为华北军事的指挥中心。一方面,洛阳是第一战区所属部队的军事指挥中心。蒋鼎文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其直属部队包括第四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三十六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直辖下有第十五集团军、第十九集团军、第三十一集团军等三个集团军。汤恩伯在洛阳设有办事处。另一方面,自1940年4月起,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蒋鼎文先后兼任冀察战区总司令,下辖第二十四、第三十九集团军及河北、察哈尔地方民军、保安团队和游击部队,在冀察敌后进行游击战争[14]。蒋鼎文上任之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之时,其“辖区之广,北达内蒙,南抵豫南”[15]。此外,1940年7月16日,蒋介石还曾任命卫立煌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6]。从这些显然可以看出洛阳的区域军事指挥中心的地位,其辐射的区域包括河南、河北、察哈尔全省,山西、山东、安徽的一部分。当时一些涉及华北军事的重要会议均在洛阳召开,如1941年春末,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在洛阳召开军需独立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有各部队主管及主管军需人员[17]。由于洛阳军事中心的地位,战时社会各界前往洛阳向第一战区将领献旗表达敬意。如开封孩子剧团在洛演出期间,向卫立煌送了一面绣有“华北长城”的锦旗[18]。1940年6月7日,南洋侨胞慰劳团一分团由团长潘国渠率领抵洛,洛阳各界列队赴站欢迎者约3 000人,8日下午4时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等献旗。1940年9月8日,安徽省各界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一行十余人抵洛,向卫立煌司令长官献旗,并对河南军政形势在卫立煌领导下转好深致赞敬。这些表达了民众对将官功绩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洛阳在战争中的军事地位。

第二,“司令部”驻洛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战时洛阳曾一度为国民党河南省党政机关所在地,成为河南省的政治中心。1938年11月16日,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奉令改组,由程潜担任省党部主任委员,袁守谦任书记长。12月7日,省党部由南阳镇平迁至洛阳。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为集中力量,特规定战区长官司令的职权,“可直接指挥辖区内的党政机构”[19]704。根据李宗仁回忆,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归德召开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实施军政合一。蒋介石认为抗战以来,地方行政机构未能切实配合军事上的要求,影响作战甚大,故提议以战区司令长官兼辖区内的省政府主席,并随即提议程潜兼河南省主席,李宗仁兼安徽省主席[19]502。随后,2月1日,行政院会议决议,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176。但当时程潜虽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但因指挥军事,不能兼顾政治,省主席职务由河南省民政厅长方策代理,省政府驻镇平县[20]1381。1939年2月,卫立煌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39年9月19日行政院会议通过由卫立煌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415。卫立煌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后,呈报行政院,“以该省政府为谋军政联系起见,拟迁洛办公”(3)行政院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卫立煌电呈省府迁洛办公事致内政部训令及有关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十二—9940)。。1939年11月,河南省政府正式迁至洛阳办公[21]。河南省党政机关迁洛之后,一时之间,洛阳党政军机构云集。洛阳作为河南省省会持续到1942年4月,此后,河南省政府迁赴鲁山办公[20]1515。河南省政府虽不在洛阳办公,但在战时“军政合一”体制之下,河南省政府事实上受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领导,河南省政府许多事务仍需赴洛办理,洛阳作为事实上政治中心的地位并未动摇。除河南省政府之外,华北一些省份的流亡政府也一度在洛阳办公,如河北省政府、察哈尔省政府等。1940年河北省政府退到洛阳[22]。同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赴洛期间,留守在洛阳的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和河北省政府在西工“四维堂”与朱德举行了座谈[7]2。1942年,时任战区教育督导员的张卓然在洛公干期间,走访了设在洛阳的河北省政府、察哈尔政府[23]。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洛阳的战时城市政治地位。

第三,“司令部”驻洛提升了洛阳的文化地位。战前,洛阳的文化事业,“简直贫乏的可怜,完全仰他方的史料,来赈济这里的文化饥民”[24]。但洛阳军事、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促进了洛阳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以新闻事业的发展最为突出。首先是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办北战线《阵中日报》迁洛出版。该报于1937年10月在郑州诞生,先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领导,后划归第一战区政治部指导。1939年夏,该报迁到洛阳。其次是中原通讯社的创办。在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时,他命其秘书处组织成立中原通讯社,专门发布省政府、长官部有关地方的新闻和战地通讯等稿件。所发的地方性新闻和战地长篇通讯稿,很受地方几家报纸的欢迎。再次是中央社洛阳分社的成立。1941年9月1日,中央社正式在洛成立分社,负责第一战区新闻战报工作。该社是国民政府的官方通讯社,战报稿件来源,多由一战区长官部提供。最后是《大捷日报》的创办。该报由第一战区政治部于1942年创办。另外,河南省政府、省党部迁洛后,党、政双方的机关报也随之迁洛出版。《河南民报》是以报导省府消息和政治新闻为主,并有各县通讯、地方新闻。《河南民国日报》是以报道国民党党方消息、宣传国民党的政策为主的,也发地方新闻。从1939年春至1944年5月洛阳沦陷为止,在洛阳出版的报纸有9家,通讯社3家[25],是洛阳新闻界的鼎盛时期。此外,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相关人士在洛阳还参与创办了一些抗战文化期刊,如《抗建月刊》《北战场月刊》《北战线文艺》等。为了加强新闻界工作和联系,洛阳新闻界于1942年成立了洛阳新闻记者公会。

由于洛阳是战时中原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每到节日,在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主导下,洛阳成为中原战时仪式政治的中心。《五月的洛阳》有这样一段描述:“从‘五一’起,纪念日接二连三的到临了,在洛阳,每一个纪念的节日都曾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五四’青年节,举行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纪念会,出动了全市党政军农工商学各界,所有全城的人力车夫也牺牲了半日劳力的代价参加大会,造成了空前的壮举。会后,开始‘青年大游行’,绵长而伟大的行列在街卫中开展开整齐的阵容:自行车队、骑兵队、防毒队、防空队、机枪队、重炮队、锄头队、斧头队、算盘队……万千人的行列在军乐声中格外显得庄严、肃穆、紧张,武器操在每人手里,准备为民族生存战斗,为祖国生存战斗。”[26]

三、“司令部”与洛阳城市治理

驻洛期间,“司令部”在城市治理方面颇多建树。一方面,“司令部”下设有战区警备司令部专责洛阳安保。另外,一战区政治部组织洛阳地方党政军联席会报,参加单位有警备司令部、河南第十区专员公署、洛阳县党部、县政府、警察局等单位[27]。战地警备司令部与洛阳党政军联席会报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其一是加强对枪支的管理。民众私带枪支对于社会安定显然存在危害。因此,战地警备司令部严禁人民私带枪支,规定:“凡人民带枪无照者,解部法办;旅客(除军队人员外)带枪应交柜,否则发生意外,旅店经理应受相当处分;公务人员(除特务人员外)穿着便衣者,不准带枪。”[28]其二是加强对城市交通的治理。为了解决全市人力车夫漫无统制的问题,战地警备司令部与洛县党部商讨决定组织人力车公会。同时为了维持街市治安交通,战地警备司令部特置木牌分置各城门口,木牌上内容为:“(甲)空人力车,不得入城;(乙)过境部队不得入城;(丙)运货大车不准入城;(丁)服装不整军人,不准入城;(戊)无照携枪,不准入城。”而对于旅馆门口停车秩序甚乱,阻碍行人交通的问题,洛联组稽查处执行股也予以警告,并规定停车固定位置[29]。其三是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娱乐场所,人员复杂,极易造成混乱。如“华乐戏院近来听众拥挤,且房屋不坚,随时有倒塌之虞,洛联组稽查处令稽查、执行两股,切实取缔”[30]。另外,各戏院之“两廊所设散座,均未彻底改善,警备部副官处及警察局各派员赴各戏院实地查勘,指导各戏院改良座次,以维秩序”[31]。其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如“防空洞多有坍塌,又环城马路之公共防空洞,其气眼均与自然地相平,恐发生漏雨及意外事件,洛联组稽查处函请河南省防空司令部饬令所有各该地下室之主管人,将气眼用砖砌成筒形”[32]。而对于马路电灯有损坏情形,洛联组稽查处致函军分校电厂,“从速设法恢复,而维治安”[33]。此外,洛联组稽查处为“防止奸人向水井投放毒药,所有本市露天水井,均一律加制木盖”[34]。

第二,改良社会民生。战时社会民生凋零,“司令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所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改善民生。战时物价、房价的上涨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战时,洛阳党政军机关林立,人口突增,导致洛阳市面物价高涨。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认为根本救济固在增加生产,但缓不济急,乃制定治标办法,包括:“(一)发展小工业及家庭手工业。(二)改进水陆交通。(三)调整运输工具。(四)严厉执行取缔投机操纵法令。(五)奖励公开检举。(六)切实检查存货办理登记平价出售。(七)厉行节约、奖励储蓄、吸收游资。(八)调整平价委员会主持平价事宜。(九)普设平价购销购销处或公卖处等商同其他有关机关逐步实施以期速效。”(4)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有关文书(档案号:四—3464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司令部”认为物价上涨,“固由供应失调,而商业团体组织未臻健全,商人民族意识薄弱,只顾私利,操纵居奇,亦属重大原因”。因此,“司令部”举办洛阳商业团体干部人员训练班以“提高商界爱国精神并授以非常时期商业知能”。洛阳商业同业公会干部人员训练班由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及洛阳县党部负责主持。同时,为丰富洛阳市场物资,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设置物资购销处作为本战区抢购沦陷区物资之主要机构。抢购物资包括“五金材料、交通器材、机器及机器零件、卫生材料、布匹、棉花及其他必需物品等”(5)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工作实施计划、工作计划及有关文书(档案号:四—2948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同时,采购运销“无适当管理也是物价上涨之大原因”,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为求合力购销以期调剂供需平抑物价起见,特制定洛阳人民日用品合作购销暂行办法,设立‘洛阳人民日用品必需品合作购销处’,将食粮、布匹、棉花、棉纱、油盐、煤、纸张列为合作购销之物品,要求凡采购之货经分配各商号后,各商号必须在洛阳市面销售,不得向外批发”(6)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物资购销处组织规程(档案号:四—2569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此外,第一战区经济委员会还发动洛阳商业公会集资前往周家口及界首一带合作采购人民生活必需物品。除了在根本上调控物价,“司令部”还通过加强日常监控对物价进行监控。洛阳党政军警联组稽查处因近来市面各商店,仍有故意抬价情事,要求洛阳县商会转饬各同业公会划一物价,公布周知[34]。战地警备司令部下令,凡有不按规定而居奇抬价者,一经人民控告,即查明严办[28]。另外,由于洛阳粮食行,均不零售杂粮,而挑担卖粮者,亦甚少,人民购食困难,洛阳党政军警联组稽查处请河南省人民生活用品社,筹设粮食部门,专售面粉杂粮,并限制定量,而利民食[35]。城市卫生亦攸关民生,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属对于洛阳城市卫生也着力改善,如为预防疾病传染,洛联组稽查处函洛阳县政府,饬各区厉行捕蝇运动。而对于城市各户多洒脏水影响卫生甚巨,洛联组稽查处令执行股饬各居民注意。[36]市场作为商品销售及人员聚集之处,卫生尤为重要[37]。其中集市街粮食市场,臭气难当,究其原因,“系各粮行之人畜粪尿及染坊污水,未能逐日清除”,洛联组稽查处令执行股负责查办。另外,本市“各街巷壁墙肮脏,军民任意张贴广告”,洛联组稽查处“交宪军警随时取缔,并由执行股派宪警督促市民,进行洗壁”[33]。

第三,改良社会习俗。“司令部”还对洛阳城市社会恶俗有所改良,尤其是加强对赌博、烟毒和妓院的治理。对于“本市赌风之盛,烟毒之巨,为前所未有,警备司令部决定彻底取缔”[35]。取缔的措施主要是随时根据信息查禁,如战地警备司令部因“西工后沟赌风甚炽,令□□团及□□队随时查禁。烧沟、灵光洞等处,时有聚赌及妨害风化事件发生,令□□□□等部随时查禁具报”[38]。另外则是严查各人口聚集之处,如有赌博情事,一律查禁。如“各商行货栈或转运公司内居住之客商,时有聚赌情事,影响治安”,洛联组稽查处“令稽查、执行两股后对检查商行货栈时,应切实注意”[39]。对于洛阳东站“妓院过多,近复有扩张之说,人地复杂,有碍风化及治安,警备部及警察局勘案当地实情后,拟具限制办法”[38]。而灵官洞一带,“住有暗娼颇多,洛联组稽查处稽查执行两股派员加以取缔”[35]。对于迷信,也在治理范畴之内。如“世界舞台所演出之戏剧,剧情多含迷信意义,并有伤风化之处,洛联组稽查处令执行股予以申斥”[33]。提倡妇女短装也是在抗战背景下提倡新习俗的一个表现,提倡者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卫立煌在策划军事之余还关心政治文化,因鉴妇女所着旗袍,往往使人显得萎靡柔弱,行动又诸多不便,于是倡议妇女改着短装。随后行政当局联络教育、军警与妇工等机关,扩大运动,严厉督促施行,其办法如下:“一、 通令各机关公务员眷属,一律施行改制,以资倡导。二、通令城区各裁缝铺不准再制旗袍,违则处罚。三、规定宣传劝导期限由各学校学生组织宣传纠察队,分区在通街大道纠察劝导,如过期而不遵行者,即予销毁。四、外省妇女来洛或过洛者给以证件,限一周内改换短装。”[40]

“司令部”驻洛,在近代洛阳城市发展变迁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司令部”驻洛阳,使得洛阳在前期城市发展基础之上战略价值更为重要,成为全国性抗战时期北方重要的军事堡垒,在中国抗战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司令部”驻洛,进而推动战时一批国民党政府党政机关迁驻洛阳,使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有所提升。“司令部”驻洛,洛阳成为第一战区首善之区,“司令部”加强对洛阳城市治理的同时,维护了洛阳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司令部”驻洛,给战时洛阳的城市发展注入一股外力,提升了洛阳的总体城市地位。当然,“司令部”驻洛对洛阳的城市发展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民众运动及舆论受到钳制。“司令部”驻洛期间,对各种民众组织进行管控。一旦出现有可能危急国民党的民众活动,即将该组织解散。为钳制言论,第一战区政治部设立新闻检察室,对洛阳各报进行新闻检查。另外,沉重的兵役、工役、征粮也使得民众负担有所增加。如由于机关众多,“每有各机关临时指定之工程,限期办理,以往昔情形论之,且为甚多”(7)河南省偃师、商城、方城、洛阳等县一九四一年工役施行计划及有关文书(档案号:十二—1784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显然,“司令部”驻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军事机关与驻地城市之间的多维互动。

猜你喜欢

长官战区司令部
美国特战司令部参与抗衰药临床试验 合成一百余种新型NAD+增强剂
美赛博司令部研究电子战能力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胜利者
脑筋转个弯
唯一的关心者
来不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