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耦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0-12-20零东智宋强玲

关键词:理论课医学生人文精神

零东智,宋强玲

(广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信息获取与传递的新方式、新格局。受各种纷繁复杂信息的影响,医学生看待问题的态度会发生改变,思想变得更复杂。这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伴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具有科学精神,还要拥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意识。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恰当耦合,才能彰显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耦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强调顺应时代的变化,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从业劳动者。所以,医学教育要顺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既具有渊博医学知识、精湛技术又具备健全人格和高尚医德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养培育两者的有机耦合,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一)两者耦合的可能性

首先,两者培养的对象相同,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研究对象。其次,培养目标相同,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三观正确、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同时又彰显人文关怀。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就是要培养医学生以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文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通过融入和渗透,结合其中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在此找到了耦合点。

(二)两者耦合的必要性

新医学模式的到来和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可以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渗透,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有助于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乃仁术”是医学职业的行医理念。因此,必须通过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医学院校专业课程任务繁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学时也较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涵盖了众多关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审美等人文学科的知识,既可以起到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综合性的人文知识,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面对医学专业课程和实验繁多的现实,以及医学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学时较少的困境,可以拓宽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渠道,把医学人文相关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2.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彰显自身的特点,避免不分学校和专业特点。据我们调查发现,医学生普遍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必须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职业特点,渗透医学名家的故事、医学典籍、卫生法规、医学哲学的内容,把相对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技能、德才兼备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因此,作为未来人民健康的守护神,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意识、注重道德规范等教育,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具有明确的技术导向,被关注更多的是种种检查和数据呈现出来的“病”,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状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这样的职业理念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因此,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仁心仁术,让学生明确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真正为病人进行主动服务、感动服务、亲情化服务,营造出一个温馨、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并在与病人接触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让人文关怀内化成他们自觉遵守的信念,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耦合的路径

新时代的医学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总体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遵循医疗卫生服务和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2]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为此,结合微时代这一背景,紧扣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耦合路径。

(一)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培育目标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习近平指出,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因此,医学高等院校要培养出能自觉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医疗卫生保健人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但是,当前的高等医学教育,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存在着过分偏重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弱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功利主义思想时有存在。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或忽略自身人文精神的培育。未来的医生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还应具有仁爱、仁慈之心。医学教育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医学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二)拓宽教学内容和路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突出强调医学职业的利他性和奉献精神。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医德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想信念时融入中国医疗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定位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做好投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思想准备,增强使命感;讲解道德时融入医德教育内容,列举古代医学名家和当代最美乡村医生及医学专家的故事;讲解法律部分时,融入《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讲解和谐社会时融入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容等,使学生无形中产生一系列的人文情感体验。“微时代”的海量信息给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微语录”、“微报纸”、“微信”、“微博”、手机QQ、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微电影”等,成为学生喜爱的重要的辅助教学网络服务平台。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医学楷模的先进事迹等,把图像、声音与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成效和趣味性,培育学生的共情能力,应当成为医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人文素养。同时,学校还应开设若干与医学相关的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礼仪、医患交往与沟通、卫生法学等。我校医学部同时坚持开展各种临床技能比赛、感恩教育活动、无偿献血活动等特色项目也可以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增光添彩。

此外,注重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学生得到的人文精神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并升华。如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在本班级开展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辩论赛;围绕“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要求学生探究并演讲;角色扮演等。邀请医学专家和医学道德模范到校作报告,以生动直观的医疗实践活动让医学生体会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工处、团委、各院系合作,由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学生辅导员组成带队老师,开辟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如药企、医院、街道办事处、社区、敬老院、工业企业、定点扶贫村等,并且规划好调研和社会实践的主题,如调查了解医患关系现状、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与服务现状、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志愿服务等。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更深入地了解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强化自己的职业使命感,提升人文精神。对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老师批改并给予评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临床实践是医学生的必经阶段,是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人文知识和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为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学生在医院通过学习前辈、与患者进行医患沟通、书写病历、检查病房,践履职业精神,能够有效检验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微时代视域下,让学生在移动设备终端进行考试,代替了以往在纸质试卷上答题的考试形式,使其更加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方便了教师对试卷的批改,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考试结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道德教育在现代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医学生更为重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医德教育,这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与责任。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有一支教学严谨,具有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注重师资队伍的耦合,打造一支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教师团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医学人文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医院医生、党政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每位老师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只关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活活地被抹杀了,人文精神的提升更加无法得到满足。每门课程的老师都肩负教书育人的任务,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未来治病救人的医生,医德培养更为重要。同时,作为老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人文学科课程的老师往往缺少医学知识,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有效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弥补自身不足,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医学专业课程老师刚好相反,他们医学知识丰富,人文知识短缺,同样需要通过培训、交流、自学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医学专业理论和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医学伦理思想。医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学生行医准则的形成往往是在校学习期间,受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对待医学知识和实验对象的态度非常重要。学校要创造条件,聘请一些医院的知名专家给学生授课,这些知名医生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克服医疗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关注学生的医德培养,向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技巧,避免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出现断层。

(四)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是无形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学是文化传承的圣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熏陶和教育非常重要。为培养“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医学生入学之初,我们通过开展“医学生宣誓”活动,促进学生尽快实现从普通学生到医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在学校大门树立石碑雕刻有校风校训和医德信条;在校园特定的位置设立展示橱窗,介绍中外名医的杰出成就、最美乡村医生的先进事迹、中医学名著内容简介;在实验实训楼走廊张贴有医学名家的画像、医学生誓言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修身养性,使学生能抛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静心读书。结合不同的专业,开展与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素质拓展特色培训,举办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大赛、急救知识大赛、医学生必备知识比赛、医学礼仪风采大赛等。同时,以医师节和护士节为契机,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传光仪式等活动。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底蕴,加深他们对“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理解,并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主题班会、场景设置、观看影片、演讲比赛等形式,宣传无数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以“医者仁心”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

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各种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需要净化社会环境,弘扬主旋律,其中包括医疗行业人文环境、网络教育环境。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优化,关心爱护理解医务人员,严厉打击各种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行为,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正日渐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首个“中国医师节”充分肯定了医务人员取得的成绩,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患者需要人文关怀,医护工作者同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微时代”新媒介的功能,理性客观地辨别评价海量信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巩固媒体的正面解读,多宣传报道一些医生典型和模范。当前,部分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吸引大众眼球,过度夸大医疗技术,片面地报道一些医患纠纷、医疗事故和矛盾,加大了普通民众对医学的期望值,没有认识到医学发展自身的局限,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另外,患者医学知识的缺乏,医生由于诊疗任务繁重,对病情、医学热点、难点未能及时有效地解答,更引起了民众对作为弱者的患者以及家属的同情,各种医闹伤医事件由此产生。媒体作为医生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应更多地宣传医生这一特殊群体工作的艰辛。可喜的是,网友通过手机抓拍了无数医生救死扶伤的感人画面,媒体及时报道了大量医生的先进事迹,尊医重卫的正能量得到广泛传播。医学院校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深入社区或农村宣讲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防艾宣传、解答群众医疗疑问、义诊服务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增进老百姓对医生的信任和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情、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提升人文精神素养。

总之,“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平台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善良是医学的基因,是医生的本色,培养自己的职业良知,形成新医学模式下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的正确认识,为将来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应用成效

回顾“微时代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耦合路径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走过的教改之路,尽管其中还存在着不足,但是,成效是明显的。

1.改变了部分领导、老师和学生固有的观念,全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医学生对思政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讨论,体会在思政课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收获。主动参加相关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图书馆、义诊、与思政课和临床老师交流等途径,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通过对参加实验的我校2019级医学生抽样调查,认为学习效果和对课程的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占92.5%。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应有的作用,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

2.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提升,特别对思政课能结合医学专业,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做法支持率达95.8%,课后还能主动和老师探讨医疗行业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座谈会和评教结果表明,反映医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的确深受学生关注和肯定。同时还涌现了一批参与社会实践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3.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耦合的实践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通过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做一名具有崇高医德与高超医技的医务工作者,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走出校门,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智障学校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义务诊治、医疗问题咨询、养生保健宣讲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医生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自觉将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为更好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耦合的教学和改革作了新的尝试。

猜你喜欢

理论课医学生人文精神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