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种养技术的探究与实践
2020-12-20刘俊强,张素芬,张海峰
一、基质栽培的运用
对于基质栽培问题,国际上的常见方式仍然是将水产养殖区与水耕种植物区分开,将水耕植物种进土里,通过水泵运输水的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但这种共生种养方式也存在问题,在理想状态下,水耕农作物是可以通过直接进入水中汲取养分而避免土质污染的,如果进行分开培育,那么水耕农作物依然要进入土壤中进行培育,这就无法达到避免土质污染的效果。为此,技术层面对土质污染的避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共养体系建设时,可以用基质栽培的处理技术来代替原生土壤,供于水耕农作物的培育。所谓的基质栽培,就是将农作物种植在砾石等颗粒状的基质中。这种基质如同饮水机中的过滤器一般,能够将有毒物质及有害物质进行过滤。故而农作物种植在这类土壤形态的固态层中,能够在避免遭受土壤危害的情况下,汲取水产品导出的水体中的养分,一举两得。此外,由于基质栽培技术的运用,导致鱼菜共生的种养体系得到扩大,不仅仅只有水耕农作物才能跟水产养殖进行互动,其他任何的蔬菜都可以,这也是对鱼菜共生种养体系的一种改进与变革。
二、浮筏栽培的运用
这种模式之所以会出现,其实是跟池塘的深度与水耕农作物的根须长度有莫大关联的。由于水耕农作物的根须长度有限,倘若要使得农作物毫无遮挡地漂浮在池塘面上,那么池塘的深度就会受到限制。为此,浮筏栽培模式的提出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浮筏,其实是轻盈的可悬浮材料,它能够使得水耕农作物的根部插穿浮筏,根部入水,然后浮筏带着农作物漂浮在水面上,这就使得农作物拥有了一个向上的推力,不会沉入池塘底部。在这种情状下,池塘的深度也就不会再受到农作物根须长度的限制,继而池塘内部的鱼类数量也就不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了。池塘内部的鱼类数量不受限,就能够排出大量的排泄物,使水体中的营养含量大幅度提高。那么水耕农作物就不会因为水体中的营养含量不足而耕种受到限制,这样一来,鱼菜共生的种养系统就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与生产,以及大规模的投放及使用。
三、营养膜管道栽培方式的运用
由于各类蔬菜的种植需要注意的点不同,生长习惯不一致,上述的浮筏栽培模式固然能够加大鱼菜共生的系统产能,但这种将根系完全插入水体中使农作物获得生长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农作物。对于有些农作物而言,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不仅需要通过根部吸收水体中的营养,还需要根部区域吸收空气中的养分,才能够保证自身的生长需要。但水体中的含氧量有限,故而将根须完全插入水体中,的确能够保证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吸收,但却无法保证这类农作物对于氧气的需求。故而上面所述的浮筏栽培模式,对这类农作物而言是不适用的。
营养膜管道栽培的培育方式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呈膜状,通过管道来接触农作物最下端的浅层根部,让农作物能够从中获取生长所需的养分,但由于并不是整体根须都完全浸入在水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这就能够使农作物在吸收水体中营养的同时,也能够吸取空气中的养分,极大地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故而从这个层面上看,对于那些不适于根须全体浸泡在水中的农作物,也是可以通过鱼菜共生种养系统实施培育的,这也是鱼菜共生系统适应性范围的又一次扩大。
除此之外,鱼菜共生系统还有养殖槽和种植槽结合、气雾栽培培育方式。气雾栽培培育方式是通过将鱼塘的水体雾化后,喷洒在农作物根部来进行营养浇灌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却没有办法实现农作物对水体的净化,也没有办法使得农作物净化的水再次循环回到池塘。故而这只是水产养殖到农耕种植的单次再利用,需要进行技术改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鱼菜共生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