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0-12-20赵秀红
赵秀红
(郑州轻工业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系, 郑州 450000)
汤斌(公元1627—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河南睢州人,清初名臣,著名理学家,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进士,顺治十六年以病五次请辞官职,之后20年里,布衣蔬食,潜心理学,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再次入仕。汤斌历任潼关兵备道按察司副使、江西岭北道布政司参政、翰林院侍讲、《明史》总裁、江苏巡抚、礼部尚书、詹事府詹事、工部尚书等职,死后名声益振,雍正十一年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赐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文庙。
一、汤斌研究综述
汤斌为政清廉,道德纯粹,文章清雅,在事功、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颇高成就。目前有关汤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汤斌家世、生平经历研究
作为康熙朝名臣、理学家,汤斌生平事迹除在其族谱《睢州汤氏家谱》中有详细记载外,其他如《清史稿》《学案小识》《清实录》《国史》《清朝名人轶事》和时人文集及汤斌任职各地的方志中也有记录。其中比较集中的有汤斌门人王廷灿于康熙年间编的《年谱初本》和乾隆年间杨椿编的《年谱定本》。《年谱初本》主要记述汤斌生平与讲学活动,但对汤斌的为官经历和事功情况语焉不详。汤斌孙汤之旭进士及第后,恐先人事迹隐灭,拜请自己的同年方苞为汤斌定年谱,方苞托杨椿代撰,乾隆七年成《年谱定本》。《年谱定本》详于汤斌立朝事功,尤其对汤斌晚年与明珠、余国柱的党争经过记述详细。
康熙二十六年秋,大学士明珠纠结党人弹劾时任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的汤斌,汤斌遂被降五级留任,同年九月汤斌改工部尚书,十月卒于任上。康熙二十七年春,被汤斌举荐入朝的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明珠罢相。
关于这段震惊康熙朝野的政治变动,时人记载颇多。黄宗羲《皇清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潜庵先生神道碑铭》和汪琬《墓志铭》中都有详细记载。后方苞在《汤潜庵先生逸事》《汤司空逸事》等文中专门记述明珠构陷汤斌经过,并言之凿凿地说:“余游吴门,与蔡忠襄之子方炳善,告余以势家深心疾公之由。客京师,见四明《万斯同传》、慈溪《姜宸英逸事记》,备载构公者之阴谋巧言,而状、志、年谱皆阙焉。或事相牴,或大体合而节目有异同,乃征于桐城张文端、安溪李文贞、长洲韩宗伯、钱塘徐冢宰,皆曰:‘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盖公未尝以语家人,而士大夫各述所闻之显迹,亦未能究悉其所以然,故语焉而不详耳。乃并著之,俾公之子孙就而求索,以上之史馆。而三家之子孙,亦籍是以不殁其先人所传述也。”[1]强调自己文章中的记载都得自当时亲身经历的人的叙述。甚至当时的野史、笔记对此事也津津乐道,如《清朝野史大观》中有多条关于汤斌的记载,涉及汤斌的憨直、清廉、识人等多个方面,如《汤文正之清介三则》《汤文正之礼贤》《汤文正之憨直》《汤文正荐陆在新》等条。其中《请削门生籍》条记载:何焯原为翁叔元门生,明珠等授意时任祭酒的翁叔元弹劾汤斌,何焯致书翁叔元,请削门生籍,一时传为天下快事。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民族矛盾激化,汤斌成为一些爱国学者批判的对象,对其评价甚至有失公允,如评论汤斌是清廷的顺臣,驯静奴才,对他的清苦也多有虚伪之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于中国近代屡遭外侮的历史,站在民族主义的时代立场,对依附清朝的程朱理学的“以名臣兼儒臣”的汉族官吏大加贬斥:“内中如汤斌,如魏裔介,如魏象枢等,风骨尚可钦,但他们都是孙夏峰门生,半带王学色彩,汤斌并且很受排挤不得志。”[2]
这些记载有助于后人认识汤斌的立身、道德、文章,同时也造成了对汤斌评价褒贬不一的局面。后世有关汤斌的研究在家世、生平方面基本未超出这些范围。
(二)汤斌传世文献整理研究
汤斌生前,其诗文未能刊刻付梓。他去世之后,其门人与后代子孙、追慕者陆续为之刻印,出现了多个汤斌文集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刊刻最早的是五卷本的《潜庵先生遗稿》,有田兰芳辑本(田本)和闫兴邦评本(闫本)两个版本。而以《汤子遗书》为名的汤斌文集有多种版本,其中蔡文炳、张壎等编校的八卷本(蔡本)出现较早,有康熙年间刻本,另有树德堂版的十四卷本《汤文正公遗书》等。这些版本内容或多或少,体例互有歧出,书名或称《汤大司空遗稿》,或称《潜庵先生遗稿》,或称《汤子遗书》,或称《潜庵汤大司空遗稿》等。但是,总体上看,这些版本因编辑仓促,内容缺漏不全,校勘不精,不便于后人学习与研究。
目前存世的收文较全、校勘较精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康熙四十二年,汤斌门生、崇明知县王廷灿尽力搜集汤斌遗稿,汇集各家版本进行校订、编次,定名为《汤子遗书》(王本)。该书十卷,“卷一曰语录,卷二曰奏疏,卷三曰序,卷四曰记,卷五曰书牍,卷六曰赋颂、论辨,卷七曰碑版文,卷八曰杂文,卷九曰告谕,卷十曰诗词,而总附年谱于其末。即《四库全书》所收《汤子遗书》十卷是也。”[3]242王本《汤子遗书》有《四库全书》本和爱日堂藏版本。这两个版本卷一至卷十所收篇目相同,但卷首和附录收文不同。《四库全书》本卷首无序,附录收其子汤溥等撰的《行略》、汪琬撰的《墓志铭》、王廷灿撰的《祭汤夫子祠文》和沈佳撰的《祭座主汤潜庵夫子文》。爱日堂藏版本卷首增录宋荦、毛奇龄、徐釚所撰序,附录增收《潜庵先生年谱》《挽诗序》《挽诗》及田兰芳和彭定求的序。
同治九年,时任河南布政使的苏廷魁在王本的基础上,收录了田本和家刻本中王本未收的内容,并对内容顺序作了调整:“以有续增,恐与《四库全书》所载卷数不符,因将杂文中学言,移附卷一语录后,卷二奏疏,照家刻本增订,以卷四之记并入卷三;序文以下,卷五之书牍,改作卷四,家书附于其末。以卷六之赋颂,论辨,改作卷五,而以卷八杂文中之拟诏、露布、策考、启引、题跋附入,以卷七八之志传、墓表、行述事状及杂文中之像赞,祭文,改并作卷六。因告谕数目独多,以在潼关者,分列作卷七;在岭北者,分列作卷八;在江南者,分列作卷九;而仍以诗词分列作卷十,如王氏本焉。”[3]242同年,汤斌后裔将苏本的《汤子遗书》《明史稿》《洛学编》合并,又将搜集到的部分书信、奏稿、墓志铭、诗词等两卷作为《汤子遗书续编》,一并合刊印行。此本是汤斌著作的全集本,前十卷除汤斌绣像与苏本不同外,其他收文基本相同,因藏版于家祠,故署名“本祠堂藏板”。
汤斌文集还有赵汝明、赵汝弼编的《汤文正公(潜庵)全集》。此书卷首有赵承恩、闫兴邦和田兰芳的序,卷一至卷五实际就是闫评本《潜庵先生遗稿》的内容。同治十年繍縠丽泽书屋刻《汤文正公(潜庵)全集》,此本后来被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收入。
200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此书以同治庚午祠堂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收录了汤斌的《汤子遗书》《汤子遗书续编》《明史稿》《洛学编》,并对汤斌作品尽力做了辑佚工作。另外,此书还从《清史稿》《康熙起居注》《清实录》《江南通志》《碑传集》《清儒学案》《清朝野史大观》及文人诗文集等涉及汤斌生平事迹的诸多文献资料中辑录了有关汤斌研究的大量资料,是关于汤斌的较全面的文献资料汇编。201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段自成、沈红芳以同治九年重刻《汤文正公全集》为底本点校的《汤子遗书》,书末附苏本未收而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蔡本、《四库全书》本、爱日堂藏版本等版本中辑出篇目,校勘精审。
(三)汤斌治政思想研究
汤斌为康熙朝重臣,对其治政思想的研究历来是汤斌研究的重点。汤斌在世之时即有人从治国施政角度关注他的治政思想。之后,唐鉴《学案小识》、钱仪吉《碑传集》、徐世昌《清儒学案》等对汤斌的政治实践,尤其是汤斌为民造福的政绩进行了重点评价。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汤斌巡抚江苏时的行政举措如毁淫祠、兴教化等的记载。因为影响之大,以至于《清朝野史大观》《耳邮录》这些野史笔记小说里也有多条记载汤斌镇压五通神后的灵异现象。
晚晴民国时期,由于时代的特殊性等原因,汤斌研究相对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汤斌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汤斌的研究论文有140余篇。而其中对汤斌治政思想的研究占三分之一以上。如期刊论文有李恬的《汤斌革除淫风广施教化述论》、吴建华的《汤斌毁“淫祠”事件》、王健的《明清江南毁淫祠研究—以苏松地区为中心》、盛杨子的《清初理学名臣汤斌的执法观探析》等,硕士学位论文有黄河的《汤斌治苏初探》、潘振刚的《康熙朝理学名臣理学思想与政治事功初探—以熊赐履、汤斌、张伯行、李光地为例》等。这些研究多着重阐述汤斌抚苏期间的治政思想、措施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对汤斌治苏的措施、特点、影响进行综合论述。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反腐倡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对汤斌治政思想中的和谐社会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正成为汤斌研究的新热点,期刊论文如张鸿欣的《论清初理学名臣汤斌与和谐社会建设》、王丹誉的《知行合一的“理学名臣”汤斌》、邓学青的《清初名臣汤斌的为官之鉴》、范仁碧《清贫耐得始求官》等。这些研究挖掘汤斌治政思想中的有关内容,为中国当下的政治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四)汤斌理学、史学思想研究
汤斌理学师承孙奇逢,不厚程朱,不薄陆王,本于致用,显示了兼容并蓄、求真求实的为学风范和经世致用的理学宗旨。对汤斌理学思想的研究从清代康熙朝已经开始,历来是汤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其中期刊论文主要有史革新的《“廉吏”汤斌理学思想略议》、郑颖贞的《汤斌哲学思想初探》、赖玉芹的《论汤斌的学术思想及其成就》等,硕士学位论文有李祥东的《汤斌理学思想研究》、韦泽的《〈洛学编〉》的编纂原因及内容特色》等。另有王胜军的《清初庙堂理学研究》、赖玉芹的《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虽然不是专论汤斌,但是作为清初庙堂理学和博学鸿儒的代表,其中对汤斌的理学精神与实践的论述也颇多着力。也有论者从学术史角度对汤斌的理学成就和地位进行客观评价,如徐世昌的《清儒学案》、许倩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民国洛学研究》等。徐世昌在《清儒学案》里评价汤斌“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4],把握了汤斌理学精髓。这些研究厘清了汤斌理学师承关系,把握了汤斌理学能不拘陆王程朱两派门户之见、统一于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对汤斌的学术史地位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汤斌于顺治、康熙两朝都曾入值史馆,任《明史》总裁。在编纂明史时候,他广搜博采史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恪守史家原则,悉心考证,辨别真伪,谨慎取舍。对汤斌史学观及史学成就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成果。如杜书冠的《汤斌〈明史稿〉研究》、陈洁的《〈明史〉前期传记(卷122—212)修纂研究》等,对汤斌史学观、史学成就进行了客观评价,肯定了汤斌的“昭是非,助赏罚”的史学观。
(五)汤斌文学创作、文艺思想研究
汤斌于顺治九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入史馆,值经筵侍讲与起居注官,实以词科入翰林。其诗赋文章皆淹雅清纯,即使是公移奏疏也都雄迈俊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汤斌还擅长文艺评论,对文学史发展脉络以及一些文学现象的评论具有独到的见解。苏廷魁在《重刊〈汤文正公全集〉叙》里指出:“公之学出于孙征君夏峰,务坚苦自励,不为异同门户之见。所为文奏议条教,原本经术,确可见诸施行。诗赋亦温润茂密,扬扢风雅,粹然一出于正。公之学行职业不因文自见,或以出应词科为惜。”[5]这段话对汤斌的文学创作成就可谓定评,也道出汤斌诗文历来不被充分阐释的原因,即汤斌作为一代理学名臣,立朝行事堪为官场楷模,其榜样的示范作用被后来的雍正、乾隆、道光等愈发推崇。雍正十一年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赐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文庙,其所受隆遇在整个清代是非常少有的,以至于“国朝语名臣,必首睢州汤公”[6]。像这样一个圣朝典范,其推崇者甚至以他因词科入仕表示遗憾。那么对汤斌表现个人所谓闲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采取有意无意的忽略也就不足为怪了。
21世纪以来,随着清代文学研究的日益受到重视,汤斌的文学成就与文学思想也逐渐被学界认识。王永宽《河南文学史·古代卷》一书对汤斌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作了中肯的评价,认为汤斌诗歌风格有的雄浑俊逸,有的清婉自然,词风典雅流丽[7]。范志亭《汤斌集》一书在《前言》部分对汤斌的文学活动进行了概述。黄建军、高志忠在《汤斌与康熙的诗文交往考论》一文中指出:“其(汤斌)‘彬彬典雅’的诗文也成为盛世元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汤斌强烈的儒家入世精神,对康熙本人关注经史、注重民生的思想影响显著,真正体现了汤氏思想中‘居敬穷理、躬行实践’的实用精神。这种实用精神反映在文学中就是主宰康熙朝的实用文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汤斌严禁淫词小说、杜绝赛会演戏等措施,不仅扭转了吴地奢靡风俗,而且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影响了其文艺走向。”[8]黄治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清初河南诗歌研究》第四章第一节里对汤斌的诗歌创作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汤斌的诗作,感情都表现得和平温雅,雍容疏越,毫无愤激不平之语和愁苦叫嚣之态,纯是一片雍穆雅正之声。”[9]曹自斌《汤斌<诗辑解>诗经学思想初探》一文认为,汤斌的《诗经》学论述本于理学:“汤斌作为清初中原理学大家,其解《诗》的时候,更多的顾及了诗文中的礼教或者圣人之道,这也是汤斌否定朱熹划分‘三百篇’中‘淫诗’过多深层原因。为了能够更好地阐明理学思想,汤斌对于《诗序》的处理就出现了全部采用或者取《序》言第一句,从而抛弃了《诗序》中于理学思想不相符合的语句。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汤斌理学思想中‘实用’思想的实践。”[10]这些研究对汤斌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做了客观评价,拓展了汤斌研究的学术空间。
二、汤斌研究前景展望
综观绵延上百年的汤斌研究,汤斌的传世文献整理这一基础文献的整理研究已取得了比较坚实的成果,汤斌的理学思想、经史成就、治政与事功等也已达成基本共识,汤斌文风、文学主张以及他在康熙中期文风转变中的作用等整体性问题也有学者进行了探究。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较好基础。
但是,汤斌研究还有许多有待拓展的空间。就研究范围言,汤斌在文学上的成就长期被其政治、理学上的光辉所掩盖,尤其是汤斌的章表、奏疏、铭赞、公移、告谕等应用文的研究、汤斌与商丘地域文化的关系等,还很少涉及。就研究广度而言,汤斌一生三次出任地方,30岁时任潼关道副使,在任三年;33岁时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在任仅一年;56岁时任江苏巡抚,在任一年半。其中任江苏巡抚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论者较多。而潼关三年是汤斌首次施政地方,也是他任职地方最长的一次,是其儒家仁治的治政理念的具体实践和创新运用。而以往有关汤斌治政的研究对潼关任职这段缺乏足够重视。另外,汤斌理学家、名臣形象过于突出,致使对他的认识仍停留在这一模式化层面,缺乏深入其内心的人文观照与理解,甚至对他在立身处世方面存在一些误读。就研究深度而言,汤斌作为康熙经筵讲官与重臣,且处在康熙治国理念发生转折的时期,他在康熙朝的仕途浮沉是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他与明珠集团的党争虽经多家记载,留下了不少文献资料,但失于细致深入的梳理和深层挖掘;对汤斌与传统学术之间、汤斌文学的成就与文化活动和清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汤斌的文学思想及其与哲学、美学、文学风尚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涉及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均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尤其是对汤斌形象的阐释方面,虽论文颇多,但多的是仅就其某个方面,如廉洁、节俭及其现实意义的简单论述与比照,学术价值不高。
因此,看似热闹的汤斌研究,在研究的范围、思路方法及深广度等方面实则存在不少亟需完成的工作。首先,就汤斌生平、活动的文献整理方面,汤斌旧谱过于简略,不能充分反映汤斌的立身行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汤斌的作品的系年及文集校注工作目前尚未进行。其次,就研究思路来说,汤斌研究目前呈碎片化形态,理学、事功、史学等各自独立,整体的宏观的研究较为欠缺。而深入汤斌的思想体系,整体把握汤斌的性格特点、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治政事功、文教活动、文艺思想等,是汤斌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再次,就研究方法而言,汤斌研究多为汤斌文集不同版本的文献整理研究,对汤斌的奏疏、告谕等应用文文本基于文章学角度的分析与阐释严重不足。因此,我们期待着汤斌研究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