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横家世与家风

2020-12-20黄燕平肖佳琳

○黄燕平 肖佳琳

连横,初名允斌,后改名横,字雅堂,又字天纵、武公,号慕陶、剑花等,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卒于1936年,是近代台湾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台湾日据时期,连横抱持爱国保种的志愿,致力于承续中华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其含铅吮墨,日夜孜孜,著述丰富,先后撰有《台湾通史》《大陆诗草》《大陆游记》《宁南诗草》《雅言》等,编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台湾诗荟》《台湾稗乘》《台湾赘谭》等。章太炎曾以“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注]连横撰:《台湾通史》附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35页。赞之,今人学者林衡道以“台湾文化界第一人”誉之。其子连震东、其孙连战秉承其思想志愿,为建设祖国、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而努力。连氏三代不变初衷、代代承继的努力,与其家世、家风有重要关联。

一 连横祖籍考辨

祖籍的确定,关系到家世的追溯。关于连横的祖籍地,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二说:一是福建漳州龙溪马崎社,二是漳州长泰江都。持后一说法的有:台湾流传的《上党氏纂连氏族谱》和《福建连氏播迁分支图》以及长泰县方志办主任王海侨先生的考证[注]刘丽英、华声:《树高千尺莫忘根 台湾政要祖籍大揭秘》,《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第7期,第48—49页。、连心豪《闽台连氏源流续考》等。支持前一说法的有:来新夏《连横<台湾通史>的爱国思想》[注]来新夏:《连横<台湾通史>的爱国思想》,《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第47——50页。、褚静涛《国学大师与<台湾通史>》[注]褚静涛:《国学大师与<台湾通史>》,《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149—156页。、马骐和马晓梅《连战家族》[注]马骐、马晓梅:《连战家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9—10页。等。

系出漳州龙溪是主流看法。连横手稿《台南连氏家乘》载“系出连山氏,望出上党,先世有居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注]注:林文月《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正文前附“连横台南《连氏家乘》手稿”图。图侧有连震东注“此系先父雅堂先生二十岁前后时之笔迹”。下引此家乘,均来自此图,不再赘注。;自署“原籍福建龙溪县马崎社”[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编:《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第2册《连雅堂恢复中华民国国籍申请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02—317页。。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我始祖兴位公,……遂去龙溪,远移鲲海”[注]连横撰:《台湾通史》附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第733页。另,1937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公报》(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第2489号附录第5页《内政治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份许可回复国籍人一览表》载“连震东,男,34岁(原籍)台湾,祖籍福建省龙溪县”。当时台湾仍在日据时期。。2006年连战携家人前往漳州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祭祖。

漳州长泰江都说,主要源头在于连震东家藏的《上党氏纂连氏族谱》[注]注:此族谱存于台湾,为连震东家藏,目前大陆尚难得见。台湾郑喜夫编撰《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连氏姓源》与《连氏迁闽经过》全据此书而叙(见于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5页)。有鉴于此,本文据郑喜夫《年谱》展论。为免繁琐,下文《上党氏纂连氏族谱》简称为《上党族谱》。(以下简称《上党族谱》)。郑喜夫《连氏迁闽经过》载,唐代连谋自江西迁闽地,孙连总;连总,字会川,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进士,子连仲英;连仲英子连罕。《上党族谱》与宋人所撰的连氏世系不同。北宋欧阳修《连处士墓表》言“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注]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74页。王莘为连舜宾子连庠撰的《连都官墓志》曰:“连氏世家上党,有讳总者,徙居于闽。总生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其卒也,反葬应山,因家焉。光裕生正,正不仕。正生舜宾,有贤行,以处士终于家。”[注][明]颜木撰:《嘉靖应山县志》卷下,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第2b页。

据《上党族谱》,唐宋时连氏世系:连谋—孙连总—子连仲英—子连罕。据北宋欧阳修和王莘所撰的两篇墓志,连氏世系为:连总—连光裕—连正—连舜宾。二者差异很大。欧阳修“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苏轼叙其文曰:……记事似司马迁。”[注][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81页。欧阳修纪事讲究实证,王莘是他的弟子[注][清]王梓材、冯云濠编:《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庐陵3”,《四明丛书》约园刊本,第121a页。。二人距连总生活时代近,与应山连氏关系密切,所作《连处士墓表》和《连都官墓志》自然较《上党族谱》可信可靠。既然《上党族谱》中唐宋之际的连系世系已有错谬,那么沿承而下的元明清连氏各代也当存疑。

另外,《上党族谱》载,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垒奉母避难长泰善化里江都崎岸,尊奉连四八为该地连氏始祖,生三子。长子连佛保,字时冲,分往龙溪马崎。[注]郑喜夫编撰:《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页。《上党族谱》认为龙溪马崎连氏是长泰江都连氏在明代的分支。既是明代的分支,那么明代之前的世系应当是一样。前文已证,《上党族谱》与欧阳修、王莘所撰的墓志,自连总以下,全然不同。龙溪马崎连氏宗祠所奉祀的始祖南宋连南夫,不在《上党族谱》所列的长泰江都连氏世系之中。这说明《上党族谱》的连氏与龙溪马崎连氏并非同宗同系。还有一点需注意,《上党族谱》是连震东家藏,那么连横应当看过,但他的《台南连氏家乘》手稿却说“系出连山氏”。何为连山氏?《乾隆龙溪县志》卷七“流寓传”载:“连南夫,应山人,累官经略、安抚使。知广州时,金人归河南地。南夫表贺有‘虞舜十二州,昔皆吾有。商于六百里,当念尔欺’之语,为秦桧所恶。谪知泉州。寻隐于邑尚书峰之麓。后因名其所葬之地曰连山。”[注][清]吴宜燮撰:《乾隆龙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3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下。《同治福建通志》卷一百九十三“人物传”、《光绪漳州府志》卷五十“纪遗”中的连南夫事迹,除了抄录《乾隆龙溪县志》外,还补充了连南夫五世孙连秀璇之事。据这些地方志,可知“连山”是连南夫的龙溪葬地,而“连山氏”,指以连南夫为开基祖的连氏一族。

2013年,连战前往湖北应山(今广水)拜祭远祖连舜宾。连舜宾是连南夫的曾祖父。南宋韩元吉《连公墓碑》载:“公(连南夫)盖应处士之曾孙也。处士,德安人,讳舜宾,欧阳文忠公表其墓。”[注][宋]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1页。从连横到连战,可知台湾连家世代自始至终遵奉龙溪连氏为先祖。无论从台湾连氏三代来看,还是据北宋可信史料,连横出自龙溪马崎社说都较长泰江都说更合理和可靠。[注]马骐、马晓梅《连战家族》附录《连横家族源流及祖居地考察纪实》(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308页)从另一角度论证连氏源出漳州龙溪,可详参。

二 连横递变的家世

连横家世以连兴位移居台湾为分界线。移台后的世系,连横《台南连氏家乘》手稿记载清晰。“大清康熙间来台,居于台湾府城内宁南坊马兵营境。来台始祖兴位公、始祖妣翁氏。太高祖吉公,太祖妣欧氏。高祖卿公,高祖妣叶氏。曾祖齐全公,曾祖妣程氏。祖父维祯公,祖妣郑氏。父亲永昌公,讳得政,行二,……母亲刘氏妙娘,行一”。从始祖连兴位到父亲连得政,共六代。

移台前的连氏世系,连横略言“系出连山氏,望出上党”。连横五十六岁决定携家内渡祖国大陆前,曾对仲兄连德裕提过一个计划:入闽祭祖,溯查族谱,做为最后的著述[注]注:据郑喜夫《年谱》引录的连埼甸(连德裕孙)《与连震东先生书》,详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4页。。入闽祭祖修谱之事,连横最终没有完成。不过这个计划透露出连横对连氏移台前的具体世系不甚了然,对家藏《上党族谱》存有疑问。上文已述,连氏三代均以福建漳州龙溪马崎社为祖籍地。以祖籍地为线索,综合比对现存可见的墓志、地方志、族谱及连横自述、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注]注:地方志如《嘉靖应山县志》《乾隆龙溪县志》《同治福建通志》《光绪漳州府志》等,族谱如《上党族谱》《马崎连氏族谱》《长泰上党连氏江都族谱》等,研究成果如胡启华《追寻连氏家族之根》(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马骐和马晓梅《连横家族源流及祖居地考察纪实》等。,大致可勾勒出连氏一族主要人物的承继关系及迁居脉络。主要人物承继:连总—子连光裕—子连正—子连舜宾—子连庸—子连仲涉—子连南夫—五世孙连秀璇—五世孙连佛保—十世孙连兴位—子连吉—子连卿—子连齐全—子连长瑞—子连得政—子连横。春秋时期,连姓发源于山西上党。唐代末年连总徙居福建,其子连光裕为湖北安陆应山令,后葬于应山。至宋,连光裕后代从连正、连舜宾至连南夫,均定居应山。南宋连南夫落职后隐居福建,卒葬福州,其子孙一支在漳州龙溪繁衍。元末龙溪连秀璇抗元失败,连氏一族为避难迁到福建玉田山。至明代,连佛保率族归龙溪,居岐山马崎社。明亡,连兴位卜居台湾台南宁坊马兵营。连横家世中,连舜宾、连南夫、连兴位、连得政,与连横的家风关联最大,以下具述。

(一)应山远祖连舜宾的文教德化

连舜宾,字辅之,善《毛诗》,曾应北宋初年科举,不中。后因父连正有疾,连舜宾奉养十余年,不再求仕,在家教授二子连庶、连庠。《宋史·连庶传》载:“庶始与弟庠在乡里,时宋郊兄弟、欧阳修皆依之。”[注][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八《连庶传》,第13446页。则知宋庠(初名宋郊)、宋祁、欧阳修也曾受教于连舜宾,得过他的恩惠。连舜宾不仅以孝奉父、以文教子,还德化乡里、惠及邻邑。应山饥荒,他出万斗谷,救济灾民,抑制谷价;乡人偷其牛,连舜宾不以为责,反送牛馈物。连舜宾天圣八年(1030年)卒于湖北云梦。其棺柩送归应山时,当地百姓十里迎哭,县市为他罢市三日。可见连舜宾在应山享有极大的名望与尊崇。欧阳修《连处士墓表》开篇即道感佩之意“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注]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卷二十四,第674页。南宋潘自牧赞曰:“连舜宾有隐德,乡里悦服。”[注][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3页。自宋以降,凡称扬某处士者,多引连舜宾为比。明何乔新《黄氏流芳集序》“覃季子之学术,连舜宾之行义,世固有与之班者”[注][明]何乔新撰:《椒邱文集》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4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8页。,陆简《北山朱处士墓志铭》“因知处士,夫古有应山连舜宾者,蚤因养以废业,晚教诸子以取名。仁足以赈穷,义足以愧盗。百行之善,与处士符,若一人然。”[注][明]陆简撰:《龙皋文稿》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343页。连舜宾有四子:庶、庠、庸、膺。连庶,字居锡,曾为寿春令,号为良吏,入《宋史·隐逸传》。连庠,字元礼,官至都官郎,亦为官清廉。连庠与继室李氏的长女,配宋庠的孙子宣德郎宋乔年。宋乔年女儿嫁宰相蔡京之子蔡攸[注]萧鲁阳:《连庠墓志研究》,《中州学刊》2010第4期,第192页。。连庸生连仲涉,连仲涉生连南夫。可见,从连庶、连庠始,连氏通过科考、婚姻等途径,逐渐走上政治世家之路。

(二)连山始祖连南夫的为国为民

连南夫,字鹏举,连舜宾之孙,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年二十四,登进士第。宣和六年(1124年)出使金国,舌战金人,不辱使命,“成礼而归”。次年,拜为中书舍人。不久,受蔡攸、童贯中伤,外任濠州。建炎元年(1127年),因护卫濠州有功,除待制徽猷阁。靖康时,宋徽宗、宋钦宗遭虏,连南夫上书赵构劝进。建炎二年(1128年)为显谟阁直学士,知江宁府。后又改知饶州,与王德合力退贼。绍兴元年(1131年)后,先后知信州、泉州、广州,进宝文阁学士。因上书反对和议,触怒秦桧,遭免官,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于福州寓舍,十五年(1145年)葬于怀安县稷下崇福山。居漳州龙溪的连南夫子孙为他营墓于当地山峰,并改命此山为连山以作纪念[注]注:关于连南夫隐居地和归葬地,历来存有疑问和争议。宋韩元吉《连公墓碑》称卒于福州,葬于怀安。而清《乾隆龙溪县志》、《同治福建通志》,以及蔡新《宋宝谟阁学士任广东经略安抚使謚忠肃连公墓道》、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宋史翼》等均载连南夫隐居漳州龙溪,葬于尚书峰。目前,以后者为主流看法。但韩元吉之文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受连南夫子连壅之请而作,“其子壅来告,因考订其行事,叙而碑之”。韩氏之文时间近连南夫卒年,又事先考订行事而撰,且与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可互证,则该文所撰内容较明清方志、史料更可信。故本文以韩元吉《连公墓碑》为主,适当参以第二种看法。又,萧鲁阳《李弥逊挽宝学连公诗证连南夫史事研究》(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对此问题有具论。其举证新颖,可详参。。连南夫能文,曾为校书郎,补校天子文籍,受宋徽宗赏识而擢升侍从。其有《文集》二十卷,《连宝学奏议》二卷,《宣和使金录》一卷。连南夫上议朝事,下治一方之政,兼能退敌降寇。宋钦宗时作《论敌情十患》。宋高宗时上书请求移都关中,有《画捍御策为四十条》,“始诏守臣具民间利病,或边防五事。公应诏论十一事,且指赦令倚阁二税为非”[注][宋]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卷十九,第380页。等。知濠州“开凿陂湖,以备灌溉,使春、夏、秋三时尝有水泽,则良民有丰年之望,敌骑有还泞之苦”[注][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668页。。知饶州时,“金人已自江浙破豫章、临川,游骑至饶境。公科丁壮为固守。敌虽不犯,而群盗蜂起。有侯进万余来攻。公大辟城扉以疑之。贼惶惧未知计。公夜炽火,声鼓震天,进遂惊溃”[注][宋]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卷十九,第380页。。知泉州,海贼、盗寇猖獗,连南夫“诏福建广东帅臣措置,团结濒海居民,为社摛捕海贼”[注][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71页。。连南夫每知一州,州百姓都感戴他的惠政恩德,如饶州百姓为其立生祠。连南夫生逢艰难时事,忧国为民,志在匡救。宋人对其多感念敬佩。知交李弥逊《宝学连公挽诗》“男儿死尔未应悲,可惜胸中尚有奇。绝域英声宜早岁,楚庭高议补明时。壮怀自感中流楫,旧爱今存岘首碑。天独不能遗此老,盖棺两鬓未全丝。”[注][宋]李弥逊撰:《筠溪集》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83页。悲叹连南夫壮怀忠烈,奇志难酬。

(三)台南连氏的经商富室

连兴位,台南连氏始祖,生于明桂王永历三十五年[注]注:正史上,顺治元年(1644年)明崇祯帝自杀时,明朝已亡。汉人反清复明,拥立桂王为帝,行永历年号。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杀桂王,明朝彻底覆灭。但退守台湾的郑成功及子孙依旧奉明正朔,直至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连兴位出生两年后,施琅攻台湾,延平郡王郑克塽投降清廷。连兴位不肯仕清,举家渡海迁到台湾台南,定居明代郑成功驻师的故地宁南坊马兵营。连横《台湾通史·诸老列传》言:“我始祖兴位公生于永历三十有五年,越二载,而明朔亡矣。少遭悯凶,长怀隐遁,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处于郑氏故垒,迨余已七世矣。……不应科试,盖犹有左衽之痛也。”[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卷二十九《诸老列传》,第524页。

连氏迁台,世代遵守连兴位所定家规,不仕清廷,不走读书应举之路,遂以市商为业。《台湾通史·孝义列传》载:“始吾曾祖父以商富,嗣为匪人所构,家中落。先大父清贫自守,家有果园,岁入钱数十千;又一井,泉甘,汲者投一钱,日亦得数十文,衣食赖之。先君少纯孝,承严志,不慕荣华,及长经商,守以信,勤苦刻励,不十数年,家乃日殖。”[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卷三十五《孝义列传》,第692页。连家世代经商,发展到连得政,家资丰厚,富甲台南。连得政,字永昌,连横父亲,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台南盛产蔗糖,连得政因地制宜,以制糖为业,糖厂号“芳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战败,与日本签订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台湾失守,连得政忧急时事,于六月二十日遽然而卒,年六十二。

以上是连横家世中影响较大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到宋代至清代的连氏一族家世的变迁。连正、连舜宾以处士立身,其子孙渐次以进士及第入仕,至连南夫时,完成了从乡野布衣至朝堂官员的家世转变。连南夫以降,至连兴位、连得政,因不肯仕当朝,又从朝堂走向乡野鲲海。概括而言,自宋至清的连氏经历了文化兴家、政治立家、经商养家三次比较明显的递变。这三者在连横、连震东、连战三代中有融合性的体现。

三 连横忠义重文的家风

家风涉及家庭和家族的生活作风、精神气质、文化品格等诸多方面,是推动家族良好传承的内在力量。自古以来,在历史长河中能传承数代不衰的家族,均与各自独特的家风传承和营建有莫大关联,如兴于汉代、延至唐代的琅琊颜氏、京兆杜氏等。龙溪连氏亦不例外。

(一)连横家风的溯源

连横家世中,自连南夫以下,代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连南夫的忠义特显于抗金。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知守一州,连南夫都力主且力行抗金。出使金国,归来即上书请求加强边境守备,选派得力将帅对抗北廷大将郭药师。知濠州时,勤修城防,“吾惟备一州矣,缮治濠城”[注][宋]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卷十九,第379页。,以备金兵来犯。宋、金论和议,连南夫上封事,苦陈金人之狡诈多变不可信,逆鳞批驳宋高宗“不可诋斥大金”的赦文,文辞愤激恳切。宋佚名《绍兴正论》一书专录当时因反对和议、忤逆秦桧而得罪的三十位文武官员。居第一、二位张浚、赵鼎是宰执,力主抗金北伐,遭秦桧陷害,谥号分别为“忠献”“忠简”。第三位胡铨上书死谏,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第四位胡寅直斥天子赵构不图进取“畏缩远避”,告老还乡还遭秦桧忌恨追诬[注][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1页。。他们均是切直骨鲠的忠义之臣。连南夫次居四人之后,位列第五。又,《宋史·秦桧传》载反对和议的三位主要人物,连南夫位列第二,在岳飞之前[注][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七十三《秦桧传》,第13756页。。由此可知,连南夫当时捍御金国的影响力之大。韩元吉《连公墓碑》以“气正而言直”总概连南夫一生,实为切评。周必大《跋张魏公与连壅帖》称连南夫“克孝而忠,大其家声”[注][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74页。。疑似连南夫弟的连万夫,入《宋史·忠义传》。“或曰南夫弟也。补将仕郎。建炎四年,群贼犯应山,万夫率邑人数千保山砦。贼不能犯,寇浪子者以兵至,围之三日,卒破之。贼知万夫勇敢有谋,欲留为用。万夫怒,厉声骂贼,为所害。赠右承务郎,官其家一人。”[注][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忠义传》,第13338页。连南夫之子连壅有乃父之风,“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张忠献公之言矣”[注][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47册,第174页。。连南夫五世孙连秀璇生于宋元之际,“与文信国天祥,招募勤王,拒元兵于五坡岭,一族战死三十八人”[注][清]沈定均撰:《光绪漳州府志》卷五十《纪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194页。。明亡,连兴位拒仕清廷,怀抱亡明之痛,远渡台湾,隐居明旧臣驻军之地,遗命“若入敛之时,男女皆用明服”[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卷二十三《风俗志》,第429页。。此遗命,自连兴位至连得政,代代遵奉,奉为家规。朝市迁革,“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注][清]赵翼撰:《廿二史劄记》卷八《晋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5页。者多,怀抱左衽之痛,抗御不屈者少。连氏一族代有忠贞之士,为少数难得之人。

忠义是连氏家风最突出的特点。忠义之外,连氏一族仁孝品格与重文风尚也是颇值得注意。应山远祖连舜宾即兼具二者:在家孝养父亲,悉心教授晚辈,尽出家资救济乡邻。长子连庶传父家声,为寿春令,“兴学,尊礼秀民,以劝其俗;开濒淮田千顷,县大治。……以母老乞监陈州税。……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学士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台阁。”[注][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八《连庶传》,第13445页。次子连庠,“公操履如其父,而洁廉方正,不随世俯仰,与其兄庶友爱尤笃。……是以应山之俗多信厚而知廉耻者,皆其力也。……河南尹师鲁尝称之曰良吏也,君子人也。欧阳六一以其言行比为芝兰金玉,二公皆名重天下。”[注][明]颜木撰:《嘉靖应山县志》卷下,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第3b页。宋人汤起岩《四贤堂》颂连庶、连庠“渊冰澂洁”“其光晔晔”[注]傅璇琮主编:《全宋诗》卷二百五十三,第48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030页。。曾孙连南夫处理繁杂政务之暇,还留心诗文,撰有《文集》二十卷。

能够言传身教者,往往是父祖辈。连横祖父连长瑞,据连德裕《无题谱科》言,长瑞公好读书,博通经史,每日早起朗诵古诗文,至年八十不辍,时人尊为宿儒。常闭户潜修,不求闻达。性廉介,非义弗取。[注]郑喜夫编撰:《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第7页。父亲连得政勤谨刻苦,立身平正。他少时因家贫无家塾可读,遂自学以通诸书。后经商有成,购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送连横,买下近旁吴园做为连横兄弟读书处,资助家族中贫困子侄继续求学。连得政在郡里以孝义著称,赡养贫寡的姐妹,抚育早孤的子侄,捐二千金帮助无力扶丧归乡的凌定邦家人,出千金营救遭诬下狱的佃农等等。光绪十九年(1893年)台湾采访孝友,台南进士施士洁、举人蔡国琳等共推连得政,称其“孝友端人,事迹确凿”。福建台湾巡抚邵友濂题请旌表,连得政入孝悌祠。[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卷三十五《孝义列传》,第693页。

(二)连横对家风的承传

连横的爱国保种思想,源于连氏忠义家风。清廷割让台湾,日军攻台,父亲忧急而逝,十八岁的连横让出家宅马兵营为刘永福抗日军队驻扎地。二十八岁,“先生愤清政之不修,携眷返国,在厦门创《福建日日新报》,鼓吹排满”[注]连横撰:《台湾通史》附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第734页。。他意欲与有志之士“合群作气挽洪钧,保种兴王起劫尘。我辈头颅原不惜,共磨热力事维新”[注]连横撰:《剑花室诗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94页。。清廷被推翻,连横告慰延平郡王郑氏,“台湾遗民连横诚惶诚恐,顿首载拜,敢昭告于延平郡王之神曰:……以与满人拮抗,传二十有二年而始灭。灭之后二百二十有八年,而我中华民族乃逐满人而建民国。……夫春秋之义,九世犹仇;楚国之残,三户可复。今者,虏酋去位。”[注]连横撰:《雅堂文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第115页。即使历经二百余年,父祖辈的“左衽之痛”、抗清之志,依然镌刻在连横心中,影响他一生的选择。

辛亥革命成功,连横大病初愈即赴大陆,游历大江南北,寻求建设祖国机会。《台湾通史·后序》云:“中华民国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属,长揖而去。遂历禹域,入燕京,出万里长城,徘徊塞上。”[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后序》,第732页。后连横因家事归台,不能直接投效祖国,遂以笔代剑,耗十年撰成《台湾通史》。该书自序曰:“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注]连横撰:《台湾通史·自序》,第8页。连横抱失地之痛,秉承先祖遗训,传扬义勇家风,修史以激扬台人爱国正气。日本人在台湾推行“现代化”“国语运动”,连横编《台湾语典》,办《台湾诗荟》,营雅堂书局等,意在保存台湾文献,弘扬中华文化。1931年,年届五十四的连横不愿儿子长居异族人占据下的台湾,送独子连震东回祖国大陆效命,以承继自己年轻时的未竟志业。连震东临行,他喻子曰:“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注]连横撰:《台湾通史》附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第737页。“国文”指中文,以下同。连震东回祖国大陆后,连横在家书中为其取字“定一”:“汝之名可用定一,以字行,或用汉班定远之名,改为超,定远以书生投笔立功西域,余亦欲汝报恩于中国也。”[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三十八封,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社,1992年,第38页。可见其矢志报国之心。妻子沈璈与连横心志如一,渴望回祖国大陆。1933年,连横举家回大陆定居。此时的他虽年迈多病,却壮心不已,欲以寸管,为国效力。他临终遗训连震东“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注]连横撰:《台湾通史》附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第738页。,为即将出生的孙子取名“战”,寄望他能克敌致胜,推动台湾回归祖国。连横逝世后,连震东参与收复台湾。孙连战回大陆祭祖,认祖归宗,延承了爱国家风。

连氏一族无论仕宦还是经商,均注重文化教育。台南连氏发展到连横,重文家风的营建尤其显明。连横自小有专门读书处宜秋山馆,长大酷好读书,著述丰富。二十二岁为《台澎日报》汉文部主笔,无论多忙,每晚入寝前必读书二时。经营雅堂书局,连横上午、下午均到局中读书。据郑喜夫《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载,连横时常闭户读书,如二十岁婚后、三十一岁居台中瑞轩时、三十六岁在吉林《边声》停刊后、四十二岁迁居台北大稻埕时。连横自言:“唯读书之好,可陶养性情,可增长学问,使人日迁善而进于高尚之域,为乐无涯。”[注]郑喜夫编撰:《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第38页。连横好读书的兴趣培养,受父祖辈影响极大。其长期坚持的定时或闭户读书的习惯,与祖父长瑞公相近。以读书为乐的志趣,亦与祖父相通。连横在《台湾通史》称祖父“鸡鸣而起,诵古文辞数篇,琅琅若金石,优游卒岁,无所苦”[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卷三十五《孝义列传》,第692页。。文辞之间流露出他对祖父充满了钦仰。连横读书口味偏重史部典籍,主要源于父亲。连横《过故居记》载:“先君好读《春秋》、《战国》及《三国演义》,所言多古忠义事,故余得之家教者甚大。其时我二兄已入泮。士大夫之来我家者,必竭诚款待。”[注]连横撰:《雅堂文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第87页。父亲的家教方式,连横亦沿用于子女。《城南杂诗》“一丘一壑吾能隐,某山某水任钓游。闲与儿曹谈掌故,胸中自有鲁春秋。”连氏家风在连横身上有着显明的承前启后的集中表现。酷爱读书,笔耕不辍,连横留下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丰富著作。

连横妻子沈璈从小受四书诗文教育,能“明诗习礼”。连横诗集中有一部分是寄内诗,如《三山旅次寄内》《寄内》二首、《西湖游罢以书报少云并系以诗》《寄少云》四首、《归家示少云》等。二人平居生活煮茶论文,“卿能读画我能歌,绝代佳人爱薜萝”[注]连横撰:《剑花室诗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第48页。、“便与荆妻相渝茗,起看新月漾帘波”[注]连横撰:《剑花室诗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第47页。。沈璈所撰《台湾通史·后序》,文辞简洁有古意,序末言“夫子之念未已也,经纶道术,焕发文章,璈当日侍其旁,以读他时之新著”[注]连横撰:《台湾通史·后序》,第732页。。以上种种,可见沈璈有颇为不俗的文化素养。陈其采曾作诗称赞沈璈佐助连横著述之功,“难得知书有细君,十年相伴助文情。从来修史无兹福,半臂虚夸宋子京。”[注]连横撰:《台湾诗乘》,《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第5页。

连横与沈璈生有一子三女。除次女连春苔意外夭折外,其他子女均得连横亲授中国诗文。长女连夏甸,就读台北静修高等女学校。学校推行日式教育,不能学习中文。连横在家亲自教授夏甸学习和背诵《诗经》《昭明文选》《左传》《史记》等。连夏甸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古诗文,又得父亲时常讲授历史故实,“比同侪女学生多了一层扎实的国学根底”[注]林文月撰:《青山青史——连雅堂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6页。。连夏甸出嫁后,保持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习惯,如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与父亲往返书信讨论心得[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二十九封,第29页。。连夏甸长女林文月是台湾著名作家。其不凡的文学功底固然直接得益于母亲连夏甸的良好教导,但追本溯源,还在于外祖父连横的诗文家教。三女连秋汉学习古文的过程,在《雅堂先生家书》(以下简称《家书》)中有较完整的叙述。《家书》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六、四十九、六十二均载连秋汉随父读书的情况。从“汝妹此期毕业,不日可归,当再教以国文”[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二十九封,第29页。,可知连秋汉求学期间,即得父亲传授古文。连秋汉从学校毕业后,连横针对她制定了家教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历史和《昭明文选》,并日授一课古文。在父亲的引导下,“暇则读书,现授《左传》,且有求学之志”[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六十二封,第66页。。连秋汉从被动受教,到主动求学,可见连横的教导作用显著。

连震东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部。归台后,连横常为其讲授中文[注]郑喜夫编撰:《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第209页。。回大陆后,连横频繁通过家书指导他学习古文。连横家书现存八十七封,寄给连震东的有六十九封,其中二十一封谈及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连横为连震东列了阅读书目,如《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陕西通志》《朔方备乘》以及九通等,并传授他择佳抄存的读书方法,“汝于国文能多读子史,可以研究中国经济学,如有要旨,须为抄存,为将来著作之用,方不荒废功夫”[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三十三封,第33页。,“汝欲研究国文,此时须读《汉书》,不独文章整齐,而西汉一代之政治、经济、地理、风俗均与今日关中大有关联,若能择其佳者而熟读之,裨益不少”[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三十八封,第38页。。除了要求连震东研习古文外,连横还令他临帖,“汝于治事读书之暇,须临魏碑,乃习他帖”[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四十二封,第43页。,并通过家书检阅连震东的古文学习进展。《家书》第四十八、五十三、六十封先后对连震东作文、写字的进步予以肯定。

连横一子二女,均能明诗撰古文,与连横父祖辈好读书的家教有关,更与连横悉心的督课讲授有关。连横的文化教育,不止于子女,还播及族中子侄和邑中学子。自1915年始,连横在台南西区街长役场办夜学,“间夜或三夜授课一次,历年馀始结束”[注]郑喜夫编撰:《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第109页。。此外,连横在台中也设讲座,任台北夜间夏季大学讲师,教授知识,弘扬中华文化。

龙溪马崎社连氏一族无论以文教、入仕立身,还是以经商为业,均秉持、践行忠义重文的淳厚家训。这是他们绵延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连南夫、连兴位的忠耿义烈,连舜宾、连长瑞、连得政的重文思教,连横兼而有之,融而传下。他将忠国、重文合二而一,并自觉发扬祖德,营建家风。连横青年归大陆欲热血捐躯,“我辈头颅原不惜,共磨热力事维新”。居台湾,志在爱国保种,通过著述、教授、保护古迹等捍守中华文化。年届桑榆,也时刻不忘家族遗志,《家书》第五十七“我父子当此时局,自宜各尽心力,惨澹经营,建立基业,上以发扬祖德,下以右启后人,而三十年来之怀抱,乃得偿也。”[注]连战编:《雅堂先生家书》第五十七封,第62页。弥留之际,还为未出生的孙子取名“战”,望其自强不息,为祖国统一而努力。可以说,连氏一族传至连横,家族精神的承传得到具体鲜明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