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建设现状的三维审视

2020-12-20刘笑言陈梓薇

关键词:教职工受访者党组织

刘笑言 陈梓薇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上海 200241)

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作为国家科技和人才资源的重要基地,高校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社会思潮的持续冲击。在此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组织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切实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这些都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充分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情况,是优化我国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提升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成效的基础。

为全面了解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高等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课题组将高等院校划分为“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与专业技术院校三类,并从中选取了9所不同层级高等院校的教职工作为调查对象。在这9所高校中,包括“双一流”高校3所,普通高校3所,专科技术学校3所。调研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样本回收率为93%;其中,党员问卷370份,占有效问卷的83%。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笔者将围绕“认知、态度和评价”三个维度,全面展现当前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高校党建的认知之维

“认知”在政治话语体系中,主要指的是“认知主体对于政治体系、政治角色、现行政策以及政治输入输出所具有的认识和知识”[1]。通常来说,“认知”是形成态度倾向并做出价值评判的基础,其在受认知主体个体特征影响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被外部环境塑造的过程。因而,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教职工对于党员、党组织建设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党建的认知维度,我们将围绕高校党委领导地位,党员理想信念纯洁性的保持,高校纪委在全面反腐败工作中的作用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1. 高校教职工对于党委核心领导地位的认知不清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明确指出:“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法》确立了高校党委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领导高校工作。课题组对“所在高校党委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的地位”进行了提问,受访者可以结合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认知予以回应。受访者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不但体现了其对高校党委核心领导地位的认知情况,也反映了高校党委政治领导的有效性。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68.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校党委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24.9%的人认为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领导地位不相伯仲,有近1%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党委“基本被边缘化”,5.3%表示“说不清”。对于高校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来说,仅有不足70%的受访者能够对此拥有正确的认知,这表明,教职工对党委在高校中的地位认识仍然存在不足。其中,仅有不到60%的非党员能够正确认识到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低于党员群体近十个百分点;而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受访群体,其对高校党委领导核心地位的认知也明显低于其他教职工群体。这表明,高校教职工中的非党员群体和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群体,其政治认知水平依然是高校党建短板。

通过对高校党委核心领导地位认知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其一,对于高校教职工来说,高校党建过程中对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理顺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容易造成党委领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也容易使教职工对政治领导予以“行政化”理解,将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误解为“事无巨细的全面管辖”。其二,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其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忽视了高校的政治建设。同时,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存在着校长而非党委书记更多地成为学校“代言人”的现象。在对高校整体架构缺乏了解的情况之下,容易造成高校师生对于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认识不足。

2. 高校教职工对于党员“初心”的纯洁性表示怀疑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全党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持续推进,旨在使每一位党员都能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为全面了解高校教职工对党员“初心”的认知,课题组通过受访人对党员“初心”的总体理解和具体认知两个层面,对高校教职工眼中的党员纯洁性进行考察。在党员“初心”的总体理解层面,我们通过“您认为学校发展党员最重要的三个标准是什么”进行测量;在对“初心”的具体认知层面,我们通过“您认为大多数师生的入党动机是什么”进行测量。

数据分析发现,在党员“初心”的总体理解层面,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校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应是个人的“政治觉悟”,其次为“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其中89.4%的受访者认为,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是政治觉悟。但这一认知在党员群体和非党员群体中存在较大差异。约92%的党员认为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为政治标准,而该认知在非党员中的比例却仅为76%左右,比前者低了近16%。可见,虽然受访者能够基本判断政治觉悟是党员保持“初心”的首要因素,但仍有较大比例的人们并不认同这一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四分之一的非党员群体放弃了将“政治觉悟”作为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

在党员“初心”的具体认知层面,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师生入党具有个人的功利性目的,即入党“有利于个人政治前途”、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或“提高收入”,三者所占比例约为36%。而仅有不足18%的受访者表示,师生入党的目的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师生对于当前党员入党动机的认知不容乐观,对于党员“初心”的纯洁性表示怀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年龄的受访者中,那些出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黄金时代的受访人(即在调查时年龄处于50-60岁区间的受访者),对于当前党员入党动机的纯洁性认同度最低,其中54.8%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党员入党是为了个人的功利性目的;而该想法在18-30岁的高校青年教职工中仅占44.1%。这一大于10%的代际认同差距,一方面直观地表明老一辈受访人对当前党员队伍纯洁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映衬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3. 高校纪委反腐败工作仍需深入推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并把反腐败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为了监督党的纪律在高校的贯彻执行情况”[3],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您认为学校纪委在防治大学腐败中的作用”一题的回答中,约56%的受访者表示学校纪委在防治大学腐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3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重要”,4.5%的受访者表示“不太重要”,另有4%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而在表示“非常重要”的56%受访群体中,非党员占比仅为16.3%。总体上,高校教工对学校纪委在防治大学腐败方面的作用认知较好,肯定纪委在防治大学腐败中的作用的受访者占比达到90%。但我们同样也要注意到,在表示肯定的群体中,认为纪委作用“非常重要”的占比仅过半数;与此同时,非党员群体对纪委在反腐败工作中作用的态度并不乐观。该认知状况表明,在高校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纪委在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落实党委监督机制,从而有效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等方面的任务依然艰巨。

4. 政治建设在高校从严治党工作中的首要位置亟需进一步强化

政治建设是高校党组织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党的十九大创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4]。高校党组织建设应当时刻将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使高等院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治党从严,关键在于能够充分认识到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地位。为此,课题组通过“您认为当前在高校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首要任务是什么”这一问题,尝试了解当前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33.9%的受访者认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政治建设”,25.6%的受访者认为是“加强思想建设”,12.6%的受访者认为是“加强制度建设”,而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作风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和“加强纪律建设”的受访者依次占比为11.1%、7.1%和5.7%。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教职工对高校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有着明确认知,绝大多数教职工对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并不十分明确。

二、高校党建的态度之维

在政治话语体系中,“态度”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对于各种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处于“认知”与“判断”之间的调解变量。态度受到个体认知的影响,也为个体判断行为的发生提供价值层面的依据。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将围绕高校教职工对党组织的信任状态与归属感、党员的大局意识、以及党员的积极性与激励需求等方面,对高校党建的态度之维进行实证分析。

1. 高校教职工对党组织的信任度与归属感不强

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程度直接体现了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课题组通过“当事业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您首先会向谁寻求帮助”和“您所在党支部是否关心党员的工作和生活”这两个问题,作为测量高校教职工对党组织信任度与归属感的操作化指标。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事业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亲人和朋友仍然是主要的求助对象,其中分别有44.1%的受访者会优先向亲人寻求帮助,11.5%的受访者会选择向朋友求助,总计占比高达约56%。相对而言,只有22.6%的受访者会优先选择向党组织寻求帮助,可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并没有成为广大教职工最为信赖的对象。同时,课题组发现,相较于非党员,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水平更高。当生活或工作中有困难时,24.6%的党员会首先选择向党组织寻求帮助,而在非党员群体中,该比例仅为13.2%。可以看出,相对于非党员来说,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更强,组织信任也相对较高,但其组织信任与对组织归属感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高校教职工遇到困难时是否会选择向党组织求助,一方面与高校教职工对于党组织的信任程度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党支部对党员的关心程度相关。只有当受访者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并且自己的求助得到有效回应的时候,高校教职工遇到问题时才会向党组织求助。

通过“您所在党支部是否关心党员的工作和生活”这一问题,课题组对高校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程度进行了考察。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党支部“关心党员的工作与生活”,其中45.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46.2%的受访者表示党支部对于党员的工作与生活“比较关心”。

在进一步挖掘党支部对党员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度和党员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之后,我们发现,那些认为党支部非常关心党员的工作与生活的受访者,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有69.6%的教职工会首先选择向党组织求助,其比例高出均值(24.6%)近45个百分点;而认为比较关心的群体中,则仅占30.4%,比例高出均值约14个百分点;那些表示党支部对党员工作生活很不关心或不太关心的受访者中,选择会首先向党组织求助的占比为零。上述分析表明,当前高校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程度与归属感较低,与党组织对党员工作与生活的关心不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 高校教职工党员的大局意识相对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课题组通过“如果单位的改革方案触及到个人利益时,您会怎么办”这一问题,考察高校教职工党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的行为选择。结果显示,约有66.2%的受访者在个人利益与单位总体改革方案相冲突时,选择了“服从大局,不折不扣执行”,其他受访者则是选择向领导或上级部门沟通的方式来积极争取,或是采取消极的方式如抵制来对待。其中,约有62%的教学科研岗位教职工选择服从大局,比例明显低于行政岗教职工(70.2%)与辅导员(67.4%)。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博士群体在面临个人利益与大局相冲突时,62.7%的受访者会选择服从大局,该比例相对同样低于拥有学士(64.4%)和硕士(66.2%)学位的教职工。

总体来看,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近三分之一的教职工党员明显缺乏大局意识,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教工党员的大局意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拥有博士学位且从事教学科研岗位的教职工相对于其他岗位的教职工而言,大局意识相对更为薄弱,需要在高校党建的日常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

3. 高校教职工党员对物质激励的需求强烈

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党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而这种激励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激励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这意味着,党员的基本物质需求需要得到充分关注。只有适当地满足党员的正当物质需求,才能持续性地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因此,构建并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高校教职工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参与意愿和热情的关键。

课题组通过询问“您是否愿意承担党组织安排的工作”来了解当前党员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81.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还有15.4%的受访者表示“不花费太多精力就承担”以及1.1%的受访者认为“对个人有利就承担”。可见,绝大多数的教职工党员在承担党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方面,意愿是比较积极的。

随后,课题组采用“您是否赞同给予党务工作的同志适当的物质补贴”这一问题,来考察受访者对于给予党务工作者物质补贴的态度情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50%的受访者非常赞同给予党务工作者适当的物质补贴,另有39.4%的受访者总体上支持给予党务工作者补贴,但指出补贴要均衡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约6.9%的受访者“不赞同,奉献是党员的本分”,还有4.5%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不过,总体而言,反对的声音(6.9%)在大比例的赞成意见(约89%)中显得非常微弱。该调查结果显示出,当前高校教职工党员对于党组织内部激励机制的需求较为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教职工党员参与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其对完善党内激励机制的需求同样迫切。当前的党内激励机制过多依赖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相对欠缺;过多地强调党员的义务,而对党员权利则缺乏关注。

三、高校党建的评价之维

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评价”主要指个体基于特定标准,对具体的政治现象或行为做出价值层面的判断。“评价”是个体从认知到态度变化过程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基于对前期的信息输入与整理过程之后的输出阶段。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将主要围绕高校教职工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情况、“四个意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群众路线的落实情况等四个方面的评价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党组织生活形式呆板,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差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校党组织生活的建设效果,课题组通过对问卷中“您所在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频率”“您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和“您所在党组织如何策划组织生活形式”等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发现,当前各级高校党组织生活的频率平均为一月一次,例会、红色教育和党课为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

在对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所存在主要问题的讨论中,多达48.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形式呆板、缺乏新意。总体来看,党内组织生活的总体质量欠佳,以例会、红色教育和党课为主的组织生活形式逐渐无法满足党员对党组织的期待,以凝心聚力为活动宗旨的党组织生活形式亟待创新。

从大多数高校教职工党员自身来说,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教学与科研占据,而其工作升迁和薪酬奖惩等都与他们参与党建工作情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致使高校中部分教职工党员普遍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在参与党内政治生活中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当前高校的党建工作往往缺少整体性的规划,组织生活过于碎片化,这也是高校党建工作对高校师生引领乏力的重要原因。

2. 高校“四个意识”建设尚未真正落实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四个意识”建设薄弱问题尤为突出。

在政治意识方面,在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党组织在政治意识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回答中,44%的受访者表示,当前在政治意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各类人才没有做到加强政治吸纳”。该结果显示出,高校在党建过程中未能时刻保持政治意识,对各类人才进行的组织吸纳工作存在不足,加强人才吸纳的需求较为强烈。

在大局意识方面,在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党组织在大局意识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回答中,66.9%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是当前大局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结果显示出,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党建工作中,未能将大局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在核心意识方面,在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党组织在核心意识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回答中,60.2%的受访者表示“在行动上不维护核心”。可见,相对于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维护核心的情况来说,在行动上维护核心、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真正落实,是当前高校党组织在核心意识建设方面的最主要问题。

在看齐意识方面,在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党组织在看齐意识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受访者表示,“不能做到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和“不能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两个方面各占比30%左右。另有21.5%的受访者表示,“不能做到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28.5%的受访者表示,主要问题为“不能做到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其他问题依次为,“不能做到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16.3%)、“不能做到向党中央看齐 ”(6.3%)。相对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来说,在看齐意识方面,受访者对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较为分散,从另一方面反应了当前高校党组织在看齐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看齐意识较为薄弱。

3. 高校党支部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也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在对“您所在的党支部有无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的专门规划”的回答中,68.4%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党支部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的专门规划,9.3%的受访者选择“无”,22.3%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当前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仍需进一步落实。

在“双一流”、普通本科和专科技术学校等三类高校中,“双一流”高校的落实情况相对较差。在双一流高校中,65.2%的受访者表示有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专门规划,所占比例相对低于普通本科(67.3%)与专科技术学校(72.7%)。同时“双一流”高校中约有27.4%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求,其比例为三类高校中占比最高。

此外,问卷通过“您所在单位的教工党支部设置情况”这一问题,来具体考察高校党支部的建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所在单位的教工党支部“设置合理,并且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相适应”;另有近39%的受访者认为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虽然大多数受访者均对党支部的设置情况予以肯定,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大多数教职工党员对高校党建活动持普遍冷漠的态势下,仍有近40%的受访人表达出对高校教工党支部设置方面有所改进的期待,这一趋势不能忽视。

4. 高校党组织在落实群众路线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其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6]。

为此,课题组通过“您认为高校党组织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情况”考察高校党组织群众路线工作的基本落实情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您认为高校党组织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3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好”;另有9.7%的受访者对所在高校党组织的群众路线落实情况给出了负面评价,其中8.6%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好”,1.1%的受访者表示“很不好”,还有5.0%的受访者选择“不清楚”。结合数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对较为直观的政治评价问题的回答中,受访者通常较为谨慎。虽然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对群众路线工作表示肯定的选项,但仅有三成受访者表示所在党组织落实群众路线的情况为“非常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即使当前高校党组织的群众路线工作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四、结语

高等院校是我国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领域,“要巩固社会主义政权,自然就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高与扩大其影响力、控制力”[7]。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在高校执政基础的根本路径,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但也不能忽视党建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课题组的实证调查,帮助我们更加深切地了解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不足之处。高等院校的主体是师生,对高校师生来说,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他们通常更易接受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这也为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正确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现存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探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而真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1] 张钦朋:《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3] 戴井岗:《落实好高校纪委的监督责任》,《光明日报》2015年6月9日,第13版。

[4] 齐卫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实现质量强党》,《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1期。

[5]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日。

[6]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

[7] 刘笑言、郝东明:《体制·文化·过程:当下中国政治生态现状的三维审视》,《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教职工受访者党组织
今天,你休闲了吗?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