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12-20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公民院校高职

王 虹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我们体会到中国速度、感受到中国力量,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看到,疫情也如一个放大镜,将原本在和平时期隐形化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网络上出现各种群意汹汹的民间舆论,其中不乏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甚至是编造的谣言。但很多人偏偏轻易地被“带了节奏”,思考问题片面、肤浅,观点偏激,甚至行为失当。再如,在防疫中出现诸如 “在家玩麻将被打”“因外出被防疫人员绑在树上”等违法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国的民众公民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加强公民教育是极为迫切的。

现代国家的建构中,公民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按照学者汪荣祖的简明的说法:“国朝之国本植于帝室,求一姓之绵延;民族之国本植于人民,求全民之荣华。”国朝之国就是传统社会,而民族之国就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存在的最关键的单位就是现代国家,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而公民教育正是培养现代的国民所必须。

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政治生活的能力关乎他们能否以一个合格的公民身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高校作为专家文化与大众文化秉持理性交流、对话的场所,能够利用其批判的职能制衡政治体系以及经济体系对公共空间的吞噬,是实施公民身份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场所,具有天然的合法性。[1]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较于本科院校大学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善、认知能力偏低,政治意识淡漠、参与公共事务意愿不强等不足,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行端正、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现状

公民教育作为西方民主制度的产物,是一个舶来品,我国高校并没有确立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对公民进行世界观、权利与义务、社会事务参与、国家制度构建等公民教育的任务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完成。但严格意义讲,公民教育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教育方式各有不同。

当下,高职院校公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封闭,很难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家整体

形势的改变,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有所改变。但源于多种因素,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保守、闭塞、不交流等情形。学校“关门办学”,与外部环境“老死不相往来”;对学生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招生率、就业率是衡量办学的“王道”;文科教师不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养成,理科教师不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各学科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但公民教育关注的是公民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是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来实现。当下高职院校这种一次性教育模式很难开展对学生公民技能的培养。此次疫情中,很多高职大学生表现出与年龄、智力、心态成熟度不符的恐慌、焦虑和对常识性问题的无知,正是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等公民素养缺失的表现。

(二)公民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公民教育目标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没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类课程。正是因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混为一谈,所以,高职院校始终缺失对开展公民教育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公民教育是向社会成员普及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的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能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有效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公民教育不可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应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三)公民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

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教学体系中,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公民教育课程和内容,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散见于品德课、政治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规范性。以公民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民主与法治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而言,很多大学生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是有欠缺的。笔者曾以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在家打麻将被抓”一事为例,询问学生对此事的看法,能明确指出这种行为违法并说出依据的不多;而对疫情防控初期,河南某些乡镇挖断公路阻断交通一事,很多同学被“硬核防控”之类的语言“带了节奏”,基本上没有学生能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更有很多学生的评论中显现出狭隘的地域论甚至是明显的歧视,对于已到成年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认知显现出理性和尊法、守法意识的缺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的可行性

虽然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差异性,但并非彼此水火不容、毫不相干。首先,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一致性和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公民教育强调宪法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形成正确的权责认识,成为能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其实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两者在社会主体责任感教育内容上是一致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在大方向上是相近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好公民,只是侧重点不同,这种高度重合性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鉴于目前我国公民教育还难以独立设置,而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又势在必行,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内容,是尽力填补公民教育缺失的一剂良方。

三、高职院校开展公民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重视对学生公民知识与公民行为的培养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有深厚的情感,有遵纪守法意识,愿意关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可以说,大学生们有做合格公民的自我意愿。但是,自我的期许和是否真正成为合格公民是有差距的。很多学生的公民知识储备与公民意识不匹配。比如知晓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却不知道公民到底拥有哪些权利;赞同公平、民主等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但公平、民主如何实现却并不理解。身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视野广阔,但是也存在信息接收不全面,对于国情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了解不深不透的情况。此外,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能力也不足。如何理性地参与政治话题、社会事件讨论的能力不强。[1]虽然主观上知道应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但在实际情境中却很难处理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因观点不同在网络上与他人展开骂战、甚至人肉搜索他人,恶意泄露信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少甚至从不关注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是体育、娱乐新闻,对国内、国际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很多大学生表示从不看《新闻联播》这样的时事节目。因此,高职院校的公民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更要加强对形成公民意识的有关知识的灌输和参与能力的养成。良好的政治效能必须基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与对政府运行机制的了解才能形成。[1]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事件,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家国情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和成功。这一点是全球性的通例。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公民对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要培养大学生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的深刻体认和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确立。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情感归属,社会才能进步,我国才能应对来自于世界的挑战。要开展“四史”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认知,包括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国家发展现实和未来的体认。这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和国家对于个人的意义,也领悟到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和所具有的权利。疫情防控期间,我国海外留学生许文馨、季子越在网上发表针对祖国的不当言论事件暴露出这样的事实,我们有很多学生享受了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红利,却对祖国没有情感认同。这正是公民意识缺失的体现。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接纳不同群体、倾听不同意见,能理性讨论、有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政策参与、社会决策过程民主化及公共政策讨论的能力。

(二)公民教育要与大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1],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而,公民教育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专业课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公民知识、体现公民精神。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要求教师群体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有广阔的视野,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政治事件的敏感性,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亦通过自身的“身正为范”,向学生传递尊重科学、理性思辨、关心社会、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的公民理念。

(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全球公民身份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当我国疫情发展得到有效控制而其他国家疫情开始蔓延时,我们有些民众表现出热衷于各国疫情数字对比,甚至对他国感染人数增多幸灾乐祸的心态,颇有“风水轮流转,你们也有今天”的意味,还有民众认为我国对其他国家不应该实施人道援助。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在21世纪,各国要摒弃狭隘的民族本位思想,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人类世界才能更美好。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公民教育时,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使他们了解世界上各种文明、民族、社会团体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并且能够对他们予以尊重和理解。[2]突破国家维度站在人类维度思考社会现象。不仅关注医疗卫生、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就业政策这些国内社会民生问题,也能开阔视野,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关注战争、恐怖主义、贫困现象、难民问题、宗教与种族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能客观地看到中国在全球的位置,了解国家发展的未来前景。这样既可以避免妄自菲薄,也可以避免自夸自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众只有形成与大国身份相适应的“大”视野、“大”格局,我们才能发挥大国的影响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才能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四)提升校园环境和氛围,打造“参与性高校”

学校环境与氛围的打造是实施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学校作为实施主体,学校环境中的绝大部分因素都会对公民教育的效果形成显著的影响,学校的校园氛围对学生既有显性的约束力也有隐性的感染力。学校的社会形象好、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高、学校内部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校的凝聚力强、学生对学校事务参与得多、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高,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效果就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轴心组织,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学生创造关注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良好氛围。学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建设,畅通学生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建设的渠道,通过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助力公民教育的开展。通过打造有社会威望和影响力,善于解决社会危机、能够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高校,推进学生公民教育落在实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我国的高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不仅要办好职业教育,完成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更要坚守育人的主阵地,以“把大学生培养成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为指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公民院校高职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