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变成一个运气好的人
2020-12-19万维钢
万维钢
如何科学地让自己运气变得更好?
先假想一个场景。有两个大学生,小王和小张,马上要毕业了,但现在就业市场不太好。两个人的背景相似、成绩也差不多,找工作都很积极。一天,小王到学校附近的商场买东西,偶然遇到一个人,跟这个人聊了几句,发现此人是某公司来学校招聘的。两人聊得很投机,那人直接就给了小王一个非常好的工作。而小张,很可惜,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直到毕业也没找到工作。
我们可以说:“小王的运气比小张好。”但是你一旦严肃对待这句话,问题就大了。
相信运气的人
一般人有两种常见的“运气观”。像中国人常常认为运气是人的一种“属性”:有的人天生运气好,有的人天生运气不好,差不多相当于有“福”之人和无“福”之人。有福之人干什么事的运气都会比别人好一点。另一种观念在西方比较流行,认为运气是一个随时变化的东西:可能你这几天运气比较好,但是过几天你的运气就不好了。
恒定的和变化的,你觉得这两种运气观哪个有道理呢?应该说都没道理,运气只是概率而已。
但是观念可以影响人。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自证预言”,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那认为自己天生运气好的人,会变成有福之人吗?
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家玛雅·杨,组织了一个关于运气的研究。她想看看相信“恒定运气”的人和相信“變化运气”的人,做事风格有什么不同。
研究者对185个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统计每个学生的运气观和工作风格。工作风格主要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你愿不愿意接受有难度的挑战;第二,你做一件事能不能坚持下来。
统计结果是,那些相信自己天生运气好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而且更能把事情坚持到底。
也许是这些人做事比较成功,所以他们才感觉自己的运气好;也许是因为这些人相信自己运气好,所以更敢于接受挑战也更愿意坚持。因果关系已经不重要,这本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正反馈过程。
关键在于,“相信自己有好运气”和“获得好运气”之间,是有联系的。
好运者的三个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招募了400个认为自己一贯运气特别好和认为自己一贯运气特别差的人。他想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运气那么好或者那么差。
怀斯曼要求受试者完成一项单独任务:走一小段路,到一个咖啡店里去买一杯咖啡。
任务非常简单,但怀斯曼设置了两个机关:在通往咖啡店必经之路上,放了正好够买一杯咖啡的钱;在咖啡店里安排了一个商人,假装在那儿等咖啡。
结果怀斯曼发现,那些宣称自己有好运的人的确是有好运。他们在路上发现地上有钱,捡起钱来到咖啡店里买了一杯咖啡,等咖啡的时候主动跟商人聊了一会儿天。这不就是咱们前面说的小王吗?也许聊这一会儿就能聊出一个机会来。
而那些宣称自己没有好运的人,还真的没有好运。他们没注意到地上有钱,买咖啡后也没跟人搭话,老老实实就等在那里。
难道运气光环真的存在吗?当然不是。
其实是性格产生的影响。怀斯曼发现,运气好的人有三个性格特征。
第一是外向。外向者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他总能注意到那些有意思的人,然后从聊天中获得新的信息。外向者也善于让别人注意到自己,这样别人也会主动找他。
第二是开放。开放的人愿意尝试新东西,对风险没那么害怕。
第三是神经质程度低。所谓神经质,就是容易焦虑、紧张。运气好的人这些负面情绪较少,做事非常放松。
怀斯曼还有一个实验,是给受试者发一份报纸,让他们数一数报纸里有多少张照片。其实这份报纸的第二页上有个新闻标题,用大字写着“别数了,这份报纸里一共有43张照片”。同一页的下方还有一个新闻标题,写着“别数了,赶紧去找研究人员要250美元”。
当运气差的人还在专心数照片的时候,运气好的人已经找研究人员领赏去了。
怎样制造好运气
怀斯曼这些研究里的幸运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善于发现。
别人完成任务就是完成任务,幸运者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别的东西。他们在买咖啡的路上捡了钱、在等咖啡时跟人聊天、在数照片时还浏览了一下报纸新闻的标题。
而那些不幸者呢?让他们干啥就干啥,不敢越雷池一步。
怎么才能改善自己的运气?怀斯曼提供了一些建议——
第一,多参加新活动,体验新东西。运气好的人喜欢尝试新事物,运气不好的人一天到晚就干自己那点工作。
第二,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你直觉上认为一个东西有意思,就应该大胆探索它。你要喜欢什么课程,就去学学呗,运气不好的人还在纠结利弊的时候,运气好的人都已经尝试过了。
第三,要乐观。乐观就是相信自己运气好,敢于尝试。
第四,要善于在坏事中发现好事。哪怕遇到不幸和失败,其中也有希望和机会,这样你就能更好地恢复过来。
说白了,怀斯曼想让我们做的就是创造机会、发现机会和敢于行动。
好机会往往是主动找出来的。
(摘自《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电子工业出版社,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