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最想让你知道的九件事
2020-12-19陶瓷兔子
陶瓷兔子
高考結束后,我收到了好几位读者的私信,有人问如果上不了好大学,是不是这一辈子就完了?还有一个读者说为了她高考,妈妈辞了工作在家陪读,结果高考时答错两道大题,估完分后哭了一个下午。
与梦想失之交臂的痛苦,面对家人的愧疚,直面不可知未来时的恐惧,以及觉得自己“十二年错付”了的自责,这些四面八方的压力像一张大网,罩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这张网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不断提醒着你的失败。但你千万不要原地瘫倒,继续慢慢往前走,你会发现自己越走越快,而这张网也不知在何时已消失不见。
为了让你能尽快勇敢地往前走,我想与你分享九条小经验。
1
在择校条件差不多且没有特别心仪专业的情况下,请尽量去大城市,尽量选热门的专业,再考虑院校的名气。
时代的红利,远远比一所学校的金字招牌能让你站得更高:城市越大,机遇越多,同时厉害的人也越多,尽量创造机会,去靠近这些机遇、这些人,你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打开眼界,摸准时代的脉搏。
至于最后是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留在大城市,还是跟命运握手言和,重回小城生活,那应该是见过世面之后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只拥有一种可能的无可奈何。
如果有了心仪的专业,尽量去选把这一专业当作重点学科发展的院校,而不是盲目地挑一个招牌响亮的。比如,如果你要选语言类的专业,一所以语言类为主的院校要比综合类的院校更合适,因为前者语言学习的资源更多,氛围更好,你还能根据学长学姐的就业方向,早早判断自己的未来走向。
2
名企招聘看毕业院校吗?当然看。因为看院校对招聘来说,是成本最低的筛选标准,高考考得好意味着学习能力更强。
这也表明,非名校应届毕业生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在简历上证明自己。不过也千万别被“只招清华北大”“只招985院校毕业生”的宣传吓倒。没有哪个企业用这种一刀切的标准选人,说到底不过是个概率问题。
3
对于没考好,让父母失望了这件事,别太自责。因为在你的余生中,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你都可能会让他们失望很多次。高考不过是第一次预演,彼此都习惯一下也好。
所谓家人,从来都不是要百分百满足对方的期待,而是你并不是我理想中完美的父母/孩子,但我依然爱你。
4
每个人都有无数机会来拉平院校出身上的差异:竞赛证书、实习经验、创业成果、设计作品,等等,你能为自己加码的资历,绝对不止那一张毕业证书。
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心气儿。反正考砸了,那就这样吧——这种自暴自弃才是一个人自我毁灭的开始。
守护好你的痛苦,记得你此刻的不甘心,把它们当作燃料,继续燃烧你的小宇宙。
5
你会失去很多朋友,但也会有新的朋友走进你的生命。所谓朋友并不是固定的某几个人,而是在某段时间、某个地点、某个认知水平上,你跟某个人构建的默契感情。人或许会换,但你的感觉永远不会。
6
大学不是什么加时赛,它是真正的比赛。
高考之前,多数人都只有一条单行道,无论那条路是否适合,都得硬着头皮走下去,而高考之后的四年,才是最有可能为自己活的时间。
那是一个人最自由的四年,但这样的自由,有些人却无法驾驭,只会躺在床上玩手机、吃薯片、打游戏,得过且过。靠近哪样的人,成为哪样的人,那才是你的选择,和高考没有关系。
7
所有人的大学都孤独。理想不同、习惯不同,甚至是节奏不同都会让你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受欢迎。孤独是没写在课表上的大学必修课,是每个人18岁之后都逃不过的成人礼。
如果能享受当然好,享受不了就主动一点,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社交网络这么发达,不要把所有的锅都甩到“都怪我当初没考好,我要考进了××学校肯定不会这么孤独”的想象上。
8
大学还是要学习。大文豪茨威格,上大学时每天见朋友,泡图书馆,去非洲和美洲游历,写自己的戏剧和小说。他能这么任性的前提是明确了人生目标是写作。
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连生活费都要向父母伸手,就别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挂在嘴边了。它再不重要,也比睡懒觉打游戏重要。
9
大学开学那天,你会发现高考成绩不重要;参加竞赛的时候,你会发现班级排名不重要;实习的时候,你会发现手上的一沓证书不重要;工作两年之后,你会发现毕业证上的院校名称也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性格、你的习惯、你的能力、你的经历,是你这个人而已。
而这件事,是只有好好努力才能证明的东西。
(摘自“天天成长研习社”微信公众号,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