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我成了一名独立心理咨询师
2020-12-19Emily
Emily
“为什么要选择心理咨询?”这个问题直到我成为独立心理咨询师的现在,也没有明确答案。
我只知道在高二那年,我就已经定下这个目标。看着电视里的情感节目,当心理专家发表点评时,我指着电视,看向父母,稍显羞涩地说:“有一天,我要成为她。”
1
刚上初中时,父母说同事家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我害怕极了,新闻说过,香港演员张国荣坠楼是因为抑郁。我的心怦怦直跳,身体在颤抖,大脑中有个声音一直在抗拒:“不可能吧,她才和我一样大。”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小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压力太大就会生病。
初二下学期,我的成绩起起伏伏。有段时间,打破了我史上最差成绩纪录,每科都跌入低谷。面对老师和父母,如同受刑一般。那时候,我把悲伤藏在了心里。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到那个得抑郁症的女孩。我心里难受,但该找谁帮忙呢?
一次,我漫无目的地散步到学校心理老师的办公区。我羞涩地往办公室探头,屋里的年轻老师很快就看见了我,微笑问:“你找谁?有什么事情吗?”
忘了自己如何回答,只记得我被邀请进办公室,闲聊了一会儿。我滔滔不绝地说着各种压力事件。老师更多的是在认真聆听,时不时说道:“然后呢?”“你感觉如何呢?”“是不是觉得很难过,没有人能理解你呢?”“谢谢你能和我说你心里的秘密,讲出来后是不是感觉好多了?”“如果你以后需要聊聊,可以随时来我的办公室和我说哦。”
在剩余的学期,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会主动找她交谈。这段经历是我走上心理学道路的很大的动力,我希望成为像心理老师那样的人。
我本科出国读书,选择专业时,我表示想选心理学,家人不能理解。“你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吗?”“心理医生被人当成情绪垃圾桶,心理要多强大才受得了?”“还是学金融,出来后好找工作。”这样的话,我听了很多遍。我也一度动摇,会想到未来的工作,要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另一部分的想法也跳出来,“快去找找证明你是对的理由”。于是,我做了各种测试,寻求身边人支持,比如,“MBTI职业性格测试”就测出我适合当心理咨询师,暗恋的男生也觉得我适合,因为我善解人意。
朋友和我说过她姐姐的故事,她的姐姐从来都是乖乖女,本科专业、毕业后的工作,以及婚姻大事都是父母安排。但朋友說,她总看到姐姐偷偷流泪,还想离婚。她姐姐长得漂亮,留过学,成绩也很好。我和朋友感叹,好可惜,这么优秀的人明明可以有更多选择,过自己喜欢的人生,何必这么委曲求全呢。
从小到大,我都是听话的、为让长辈喜欢而努力读书的乖乖女。但这次我觉得,重大选择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2
相比学习其他通识课程,学心理学枯燥又心累,每天背着厚重的教科书,奔往不同的教室,上着各种心理学基础课程。桌面堆满了一摞摞的书籍和影印版的文献。并非是我想象的像《心灵捕手》中桑恩和威尔那样,坐在咨询室里聊天。
学心理学还耗时,玩乐时间被压缩,每次有朋友组织活动,我都会指着厚厚的教科书,说道:“我不去了,还有100多页没看完。”朋友会打趣道:“学心理学连出去玩都没时间了,你看学商科的人就不一样。”
这么一说,心里也想不如学商科,学习轻松,未来还好找工作。但另一部分的想法又会跳出来,“你可是当着家人的面,信誓旦旦地表示过自己喜欢心理学,可不能轻易放弃。”
心理学细分成不同专业,心理咨询方向属于临床心理学,如果选择临床方向,研究生才会有课程。在一节写作课上,我遇到一个女生,瞄到她桌面上放着一本书《婚姻与家庭治疗》,询问之后,她表示自己是家庭与婚姻治疗专业(MFT),听说我学心理学,她欢迎我未来选择这个专业。她告诉我目前的学习状态,我则听得津津有味,脑海中也浮现出自己未来的样子。
后来我将本科中的MFT相关课程一一收入课程表中,情感关系类相关的课程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上课、看书、写论文、考试都很有动力。这才是我心心念念想做的事。
最后,我如愿以偿地进入MFT专业。我们的专业有单独的教学区,离主校区20分钟的路程,处于“雪城”市中心,名为“Peck Hall”,是1896年的古老建筑。
闹钟每日7点准时响起,我从睡梦中惊醒,习惯性地先望向窗外,大雪漫天,风在怒吼着。这里的冬天长达8个月,即使待了快6年,我依旧无法适应。洗漱完毕,裹着厚重的毛呢大衣和羊毛围巾,穿上长筒毛靴,带上饭盒和笔记本,鼓起勇气,踏出家门。开始上课、咨询、督导、写个案记录和论文的日子,一天又一天。
和我同组的马来西亚姐姐,由于跨文化的适应压力,最终转学回到马来西亚。我时常望着Peck Hall——这栋经常被大雪覆盖的砖红色外墙的古老建筑,有多少人曾怀揣希望进入这里,又有多少人坚持不了提前离场。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适应的人会留下,不适应的只能放弃。
3
毕业选择回国,是纠结许久的决定。
决定回国后,我带着不安又新鲜的心开始寻找人生第一份工作,反复修改中文简历,面试。
经家人推荐,我有幸和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的院长交谈,由于当时没有考资质,他建议我走行政管理岗位。他表示,心理咨询在国内的发展参差不齐,而且我太年轻,直接做心理咨询会比较困难。听到权威专家这么说,我竟一时不知所措,仿佛心中燃起的熊熊烈火被突然浇灭。家人听到这个消息,连连认同,认为行政管理岗高薪稳定,且有工作前景。
我思考再三,反复斟酌,却依旧无法说服自己,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拒绝了这份“铁饭碗”。后来,在面试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不专业和不严谨,比如,有人只认国家二级证书,却不认学历;有人评估心理咨询师优秀的标准是“接单成功率”;有人只看高大上的title,而不真实地考察临床实践经验。
我曾应聘“儿童心理辅导师”,加入后,发现根本没有心理咨询中心。我做了很多和咨询无关的工作,比如,筹备课程、做会务工作、运营公众号,甚至还跑去路边派传单……回国将近8个月,跳槽2次,数次离职,我的梦想被现实一次次击碎,内心被一点点撕裂,几近崩溃。
在做第三份工作时,公司几个学心理专业的同事,为了不让学到的专业浪费在无意义的工作中,自发建立学习小组,决心做一个心理科普的公众号。
之后,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合适的项目,在父母的鼓励和资金扶持下,我开设了工作室,并在取得资质后,成功入驻研究生期间留意的几个网络平台,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来访者。
那一年,我26岁,脑海中想起那句话,“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未来如何,我不清楚,但我会努力做好每件事,每日定时翻开日程表,等待预约好的来访者。我会专心地倾听和陪伴,而他们也可以有个地方讲述自己的人生情感故事。
(摘自“三明治”微信公众号,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