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态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2020-12-19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徐文静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 徐文静
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符合其自身的认知规律,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情境教学的推广和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所以对情境教学进一步展开研究具备现实意义。生态课堂建设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教学的优化及情境教学模式类型特点的明确。
一、小学语文情境创设
(一)理论基础
将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首先,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语文情境创设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情境认知理论中的语文情境创设主要是指知识本身具备一定的情境特点,知识能够作为文化、活动及背景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社会、交互、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境认知理论中强调个体生活环境与学习认知环境的契合性,求知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够了解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具备形象性、生活性、趣味性、情感性、问题性特点。其中形象性是指教师在生态课堂中运用声音、图片、微视频,给予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认知体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而生活性主要是指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使生态课堂生活化,将无声的文本转化为真实的生活文本。
(三)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类型
首先,真实化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利用实物或还原生活情境开展语文学科教学。例如,在《菜园里》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新鲜的蔬菜单个摆放在学生面前,给予学生一个直观的、真实的情境,黄瓜、南瓜、紫色的茄子等,课堂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摸一摸,提高学生记忆蔬菜名字的速度,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虚拟化情境主要是指画图展示和视频再现,画图展示环节可以组织小学生动手操作,如组织小学生画出课文中《坐井观天》的插图,加深小学生的记忆,而视频再现则是教师借助视频资源,将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变为生动立体的图像内容。如在《赵州桥》一课中,教师利用网络优秀教学资源为学生还原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和防洪泄洪原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拱、桥洞各自的作用。
艺术化情境包含语言艺术和角色扮演艺术,语言艺术多指教师应用语言描绘、教学提问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而角色扮演指的是依照教材内容,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知的机会,从而在优化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生态课堂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一)信息化情景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不断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带来的不只是教学手段的变化。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为基础,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境教学。在比较真实的活动中设计教学,由于其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各种信息技术和学科资源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洁和高效。信息化教学是以构建主义为基础,情境创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信息化支持下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实现了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为基础,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境教学。以《海滨小城》为例,教师设计了学情分析方案如下:从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内容、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注重了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分析。设计预习作业单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实现自我检查,将学生的学习指向对字词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前,我让学生从网上大量收集关于大海和城市的图片、文字和资料,然后打包传送到教师事先建立的微信群里,大家交流感受,了解不同的海滨城市带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实践能力。最后,利用网络容量大、速度快、可接受性强的特点,发挥网络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虚拟网站,把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展现在每一位学生的面前,网站提供的内容有:主页、课文内容、扩展知识、个人空间,让学生自行操作,进入其中自由浏览。教师通过问卷星、“人人通”收集整理信息,制作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为课前预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再利用信息技术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掌握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为情境创设做好铺垫,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有效地创设情境。
(三)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1.创设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该创设提问情境,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他们各抒己见。例如,在《夜晚的实验》中要求小学生能够概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发现问题、猜想问题、开展实验、得出结论、实践应用。而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将相应的标点符号应用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其中“——”表示科学发现的应用;“?”表示问题的猜想;“……”表示开展实验;而“!”则表示得出结论。通过符号练习与思考,不仅强化了小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记忆,也使小学生懂得了科学探究的艰辛过程。
2.创设直观情境。教师在生态课堂中可以通过搜集视频资料,再现历史事件,彰显时代感,把生硬的语言文字与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借助多媒体实现语言文字的情景交融。例如在《荷花》《桂林山水》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荷花、桂林山水相关的影视、图片资料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中,给予小学生更为直观的素材并辅以引导,使学生既能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也能感受到荷花的动态美。
3.创设表演情境。有时候利用文本本身的戏剧性、幽默性,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进而使其主动迅速地理解文本,既能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又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恰当地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互动的机会。通过表演,师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例如,在《狐狸与乌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头饰,鼓励学生合作开展角色扮演,在表演的环节学生即抓住了狐狸的狡猾、巴结奉承的性格特点,又表现出了乌鸦含着肥肉得意扬扬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且也符合生态课堂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提出的要求。
4.创设合作探究情境。陶行知先生讲:要打通接收信息的渠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情境教学一直以来都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使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变得灵活多样。在生态课堂理念下,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