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家长开始
2020-12-19夏春娣
夏春娣
许多孩子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家长发现孩子状态不对、情绪不良、成绩下降、难以沟通,便向学校和老师求助。家长陪伴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内心充斥着无法自控自解的情绪,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糟糕的状况,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们被自己固化的认知固着在那里,被情绪裹挟在那里,没有力量从当下的困境和状态中走出来。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长”,很多时候是“家长有病,却让孩子吃药”,这时,需要咨询师帮助家长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孩子生命中的希望、失望、错误、成功等都是和父母相联系的,也是需要和父母分享的。要让家长产生警觉,不再让自己营造的家庭教育氛围、自己构建的家庭沟通模式,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案例中的三位咨询师正是从父母的角度着手,看见父母问题与孩子问题的关联,帮助家长看见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建立对自己和孩子的信任及希望,让改变在自己身上发生,随后看见孩子的改变。
一、共情——接纳自身的情绪情感
很多家长是带着强烈的情绪来到咨询室的,他们感到心痛、无奈、无助、不解,希望咨询师能给一个“灵丹妙药”,立刻说服和改变自己的孩子。此时首先要做的是稳定他们的情绪,表示理解和接纳,对他们感同身受,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情绪、描述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继而看见情绪背后的诉求与希望。
案例《从“无望”到“有盼头”》中,洁来到咨询室,情绪很激动,一边流泪,一边诉说:自己工作忙碌,晚上常常要加班,儿子上学无人接送,女儿的学习状态起伏不定,纠结和前夫的爱恨情仇,困于家庭琐事,情绪动不动就失控,还得承受亲戚的说三道四……咨询师理解、接纳洁的情绪,并让洁感受自己的情绪。案例《四个“一”化解亲子冲突》中,女儿没有打卡上网课,也没有上传作业,把自己锁在书房不出来,母女总是争吵,张女士气愤、伤心、无助。咨询师共情张女士的无助和伤心,让张女士描述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是被允许的,这份情绪的背后是对女儿改变的期待。《被遮住光芒的月亮》中的小月来自农村家庭,父母无法为她提供正确的青春期性教育,这让小月对异性交往缺少经验,出现了认知偏差,学习成绩突然下滑。小月觉得羞愧、恐惧,咨询师对小月和她的父母都表示了理解,并通过温暖与共情让小月打开了心扉。
二、唤醒——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很多家长急切地希望孩子改变,却没有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当对他们发问:你的孩子从出生就是一个问题孩子吗?这些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么发生的?都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吗?你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吗?家长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自己。
小月遇到了烦恼,母亲仅仅对她说:“你是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让别人随便碰你。现在要以学业为重。”母亲的这番话并没有减轻小月的心理负担,反而让她否定自己,产生了一种弱势和受害者心理。洁和张女士也是因为未能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只看见孩子的不足之处,对孩子加以监督和否定。孩子内心向上的愿望被无视,自我同一性就无法整合形成,无法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无法将自己体察到的自己与父母眼中的自己整合起来,出现自我角色混乱,对自己缺乏信心,要么回避矛盾,要么以叛逆的姿态展示一些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表现。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允许孩子不完美,同时激励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探索——重构家庭的沟通模式
家庭治疗创始人萨提亚女士提出,心理咨询和治疗不能仅限于“那认定的病人”,也需要整个家庭系统的介入。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有一个沟通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要着眼于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与孩子采取一致性的沟通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自己的,这样才能让家庭系统正常运转。
小月的母亲看到小月成绩下降,没有和小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而是批评她不自重、不认真学习,让小月产生了强烈的自责与羞耻感,不良的情绪体验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洁和张女士在家庭沟通中采取的大多是讨好和指责的姿态,这样的沟通模式只会不断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希望。咨询师让张女士通过一封信和孩子进行沟通,给孩子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视。咨询师帮助洁进行原生家庭回溯,提升其内在的自我价值,用平和的心态、真诚勇敢的姿态面对当下的生活。咨询师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来访者进行工作,使父母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有勇气和能力先改变自己,从而建构起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最终促进孩子的改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