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鳖温室无抗养殖技术试验

2020-12-19卜伟绍翦晓红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养殖池工厂化饵料

○卜伟绍 翦晓红

中华鳖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珍品,市场需求高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在杭州试验成功,温室养殖中华鳖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2018年,全国总产量28万吨。但随着养殖模式的日趋成熟、养殖工的技术水平提升以及饲料产业的发展,大家一味追求高产、快养、高效,养殖过程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温室养殖中华鳖疾病频发、品质低下、价格低,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养殖业者更加依赖所谓的“灵丹妙药”——抗生素。水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滥用,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治的难度,更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无抗养殖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养殖模式,是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无抗生素残留的水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抗水产品的生产为目标。中国的无抗养殖从2000年开始即有人研究,通过乳酸菌技术、中成药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在小范围内实现无抗养殖。近年来,采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无抗饲料见诸报道,亦有一定的使用效果;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养殖效益低等原因,未大规模推广。但基于环境控制的无抗养殖技术已经实现大规模养殖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中华鳖研发、养殖、销售的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在实施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过程中,课题组选择中华鳖温室无抗养殖技术为示范技术,经过一年的试验性养殖,取得了很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封闭式温室工厂化无抗养殖中华鳖技术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推广温室无公害中华鳖养殖新模式。

1 养殖温室改建

1.1 养殖池建设选择四号温室作为本次试验的养殖试验池,温室改建增氧系统、保温、隔热材料、加厚塑料薄膜(50丝)和底部增氧;养殖池为混凝土,规格为长 6m、宽 7m、深 0.8m,温室共有11口养殖池。池底设计漏斗状,中心与四周的坡度设计在15-20cm之间,方便养殖粪便、残饵的收集。

1.2 循环水系统设计

内小循环模式,即池水排出后,经汇集沉淀后通过安装在排水沟末端的自动清洗微滤机,初步过滤残饵等固体颗粒物后进入曝气池,去除多余的二氧化碳及氨等有害气体,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后降低总氮含量,由循环泵入高位富氧增氧池,由进水管道回流养殖池内。

1.3 增氧设施采用罗茨风机增氧,每个温室配备两台罗茨风机。通过罗茨风机将空气鼓入管道分别进入每个池子,每个池子铺设两个增氧盘。

1.4 饵料台建设养殖池内设置饵料台,饵料台设置在池子中间,在养殖池中间架设一条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分别摆放1m×4m的30目尼龙网片制成的饵料台各两个。饵料台的高度随鳖的大小调整,随着养殖时间推移逐步加深,一般以水没过中华鳖背甲为宜。

2 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对场内基础设施、养殖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修整,苗种放养前对养殖水体、生产工具、基础设施以及苗种进行消毒。稚鳖入池前七天每立方水体用200g生石灰浸泡消毒后彻底洗净,入池前两天再加入新水用生石灰将水体的pH值调至7.5-8.5之间,水温调至32-33℃。

于2018年8月11日购买日本鳖蛋15000枚,蛋的重量选择3-4g/个为宜,孵化温度设定在33-34℃,相对湿度控制在80%,经过37-42天鳖蛋基本孵出。9月23日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色泽光亮、行动活跃的种苗13500只入池。稚鳖入池前用溶度为30mg/L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浸泡10-15分钟,放养密度为29-30只/m2,浸泡后的稚鳖缓慢倒入投饵台上,让其自行爬入水中,减少放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和机械损伤。

3 日常管控

3.1 温度调控养殖过程中采用柴火炉分别加热气温和水温来调节养殖水体温度,一般气温比水温高2℃。3月龄前温度在32-33℃为宜,这阶段鳖生长速度快,同时高温也使得稚鳖不易患白斑病等;3-5月龄将温度控制在30-31℃,这阶段过高温度会使幼鳖活动量增加,中华鳖湿重、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转化率降低,因此将温度控制在中华鳖生长最适温度有利于提高湿重、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转化率;5月龄后将温度控制在28-29℃之间,此时温室养殖中华鳖逐步进入性成熟阶段,适当地降低温度有利于延缓中华鳖性成熟时间,降低中华鳖因性成熟脱肛造成的死亡。需特别注意的是水温调整阶段日温差控制在1℃之内。

3.2 饲料投喂

3.2.1 饵料选择 饵料选用中华鳖品牌粉料,稚苗期选择蛋白含量在50%的全价料,幼苗期选择蛋白含量在45%的全价料,经二次加工成软颗粒饲料后投喂,添加甲鱼酵素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

3.2.2 适时适量投喂 统一采用水下投喂,投喂坚持“四定”原则,一般日投饵两次,并根据水温、水质、用药、摄食情况等适时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时间。稚苗期日投饵量为苗体重的3%,饲料细度做到过120目筛,控制在1小时内吃完;随着中华鳖体重的增长,日投饵量与体重的百分比逐步降低,六个月后日投饵量控制在体重的1%,饲料细度做到过100目筛,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3 水质管控

3.3.1 水源选择 养殖场用水选择深水井水,经过蓄水池曝晒加温、加肥后流入水空调调温,进入富氧增氧池,最后进入养殖池塘。

3.3.2 保持适宜的透明度及水色 稚苗期水色一般为浅绿色,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水色逐步加深,幼苗期控制水色为茶褐色最佳,透明度为10cm为宜。高密度养殖太高的透明度会增加中华鳖之间的撕咬受伤,因此适宜的透明度可有效减少撕咬受伤。

3.3.3 水质调控 在水质条件变化时可用红糖水培养EM菌,控制温度在30-40℃之间培养一星期使得菌液pH在3.5-6之间,呈酸香味后遍洒全池,可有效改良水质。养殖前期每半个月泼洒生石灰改良水体pH值,同时杀灭病原菌;养殖后期由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则改为使用氯制剂,能有效综合部分氨氮、亚硝酸盐。依据水色变化适时抽排池底粪便残饵等,经水循环系统处理后重新注入养殖池,一般养殖前三个月由于水质较为稳定且中华鳖幼小,这阶段不抽排。控制水体的溶氧量一般保持在4mg/L以上,可依据增氧盘排出气泡的形状来判定,若气泡大而散,则为增氧过量,特别是稚苗期过量的气泡容易使得稚甲患气泡病;若气泡小而少,则增氧不足,无法充分将水体的氨氮曝气排出导致中毒。

3.4 病害防治

3.4.1 主要病因 中华鳖生性好斗,爱撕咬,再加上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这就容易造成中华鳖身体受伤、破损,从而导致病原菌感染而发生病害。中华鳖工厂化温室养殖稚苗期主要疾病为白点病、白斑病和爱德华氏病,幼鳖阶段主要疾病有白点病、白斑病、腐皮病、疥疮病、肠炎病、大脖子病等。

3.4.2 防治措施 养殖期间着重做好水温、水质的人工调控,通过水空调调节好空气温度和水体温度来控制水温;定期泼洒EM菌等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种群分解残饵、粪便的同时抑制病原菌繁殖;适时泼洒生石灰、碘制剂等消毒制剂杀灭病原菌。随时检查稚、幼鳖的背甲、裙边是否有破损,如出现白色斑点,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稚苗期应适当多添加多维、多矿,以增加稚鳖的抗病能力,定期添加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如“三黄粉”等。幼苗期可适时用五倍子煮水全池遍洒,饲料中添加多维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对于死亡的个体及时捞起进行无害化处理。

4 养殖结果

4.1 收获情况2018年9月23日放养13500只稚鳖于2019年7月23日前收货上市,养殖周期10个月,共收获商品鳖11475只,总重 5163.7kg,成活率 85.2%,平均单产 11.2kg/m2,共消耗饲料6351.4kg,饵料系数1.23。

4.2 经济效益分析成鳖产值 5163.7kg×50元/kg=258185元;成本为185074元,其中苗种13500只×1.1元/只=14850元,饲料85744元,药物1500元,工资40000元,温室折旧10000元(温室改造费用40000元),水、电费8000元,燃料费20000元,其他设备损耗费5000元;利润为73111元,投入产出比为1∶1.395。

5 讨论

养殖结果表明虽然温室工厂化无抗养殖设施投资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但温室工厂化养殖模式与传统生态养殖模式对比,大大提高了中华鳖的养殖密度,同时养殖成活率也显著提高,极大缩短了中华鳖养殖周期,极大降低了饵料系数,提高了经济效益。无抗养殖中华鳖最关键的技术在于水温调控以及水质管理,提高了中华鳖销售价格(普通养殖模式价格为40元/kg)。这种模式完全符合“十一五”工厂化养殖模式提出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向提高单产和效益,节水、节能的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发展”。这种模式是以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支撑,以市场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为导向,以保护水环境为目标的推动下,取得的较快发展;它节水、省地、不受外界影响,能够常年持续高产,是水产行业以技术路线代替资源路线的新的生产方式。

猜你喜欢

养殖池工厂化饵料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香饵
不同池型结构循环水养殖池水动力特性研究
香饵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工厂化、小棚、大汪子…… 400精英齐聚山东,探讨北方养虾新思路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疫情当下,上半年华东地区小棚、工厂化、土塘白虾如何应对?
圆弧角优化对单通道方形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