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的蜕壳与蜕壳期的饲养管理

2020-12-19宋长太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蜕壳幼体河蟹

○宋长太

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因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贮的肌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养蟹从业者必须掌握河蟹的蜕壳规律和相关环节,有的放矢地加强管理,才能达到提高河蟹成活率和养殖规格、产量、效益的目的。

一、河蟹的蜕壳次数。河蟹一生从卵孵出Ⅰ期蚤状幼体到最后一次蜕壳大约需蜕(皮)壳18次,蚤状幼体逐步变态到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再变态为Ⅰ期仔蟹,这一阶段称为蜕皮,从Ⅰ期仔蟹开始则称为蜕壳。蟹苗阶段即从Ⅰ期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在蟹苗场海水中生长,一般蜕皮5次,体重从0.13mg增重到5mg:仔蟹阶段即从Ⅰ期仔蟹(通过淡化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长)至Ⅲ期仔蟹蜕壳3次,体重从10mg增重到50mg,这个阶段生产上称为发塘;蟹种培育阶段一般蜕壳5次,体重从0.15g增重到 5-10g;成蟹养殖阶段一般蜕壳5次,少数蜕壳6次,体重从5-10g长到150-250g,生产上前期称为黄蟹,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即称为绿蟹。自然条件下,黄蟹生活在江河湖泊淡水中,绿蟹经过生殖洄游,下海完成繁衍后代后就趋于死亡。

二、河蟹的蜕壳过程。河蟹将要蜕壳时,背甲呈黑褐色,停止摄食,选择安静隐蔽的浅水处完成蜕壳过程;蜕壳开始时,头胸甲与腹部之间的侧板线产生裂缝,蟹背隆起,裂缝加大,束缚在旧壳里的头胸部先蜕壳而出,然后腹部向后退缩,使两侧肢体不断向中间收缩摆动,最后脱出旧壳。河蟹蜕壳后,机体组织需要吸水膨涨,此时其身体柔软无力,俗称“软壳蟹”,需要在原地静歇1小时左右才能爬动,钻入隐蔽处或洞穴中,故此时极易受同类或其它敌害生物的侵袭。每一次蜕壳过程,对河蟹来说都是一次生存难关,河蟹蜕壳时腥味重容易招引敌害,特别是每一次蜕壳后的1小时,是其生命过程中最脆弱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河蟹完全丧失抵御敌害侵袭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

三、蜕壳管理的重要性。河蟹的每次蜕壳犹如走一次鬼门关。在蟹种培育阶段,如果受积温高、饵料中动物蛋白含量高、水中有一定含盐量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不正常蜕壳,出现性腺早熟个体;如果营养不足、水质较差、水位不稳定而容易导致蜕壳次数减少或停止蜕壳,出现“懒蟹”个体;“性早熟”和“懒蟹”都不能作为蟹种继续养殖。成蟹养殖过程中,如果环境不适、饵料营养不全面,一方面往往造成河蟹蜕壳不遂而死亡,影响成活率;另一方面导致蜕壳次数减少或不蜕壳,其后果是个体小、甲壳硬、品质差,养殖产量和效益低。

四、成蟹养殖的蜕壳时间。24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气候及物候的变化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河蟹的摄食活动、蜕壳生长等习性,河蟹蜕壳与节气也有密切的关联。成蟹养殖期间的5次蜕壳大体时间为第1壳在24节气中的“清明”即4月4-6日前后;第2壳至第4壳分别在“谷雨”即4月19-21日、“小满”即5月20日-22日和“夏至”即6月21日-22日前后;第5壳在“立秋”即8月7日-9日前后,少数蟹在“白露”即8月7日-9日前后蜕第6壳,且雄蟹占比高。但由于受池塘环境、极端天气、放养时间、营养水平等因素影响,蜕壳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五、争取同步蜕壳。河蟹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才能正常顺利蜕壳,基本要求是浅水、弱光、安静、水质清新的环境和营养全面的优质适口饵料,如果不能满足其要求,河蟹就不易蜕壳或造成蜕壳不遂而死亡。河蟹蜕壳时同类相残的现象较为严重,争取同步蜕壳是提高蜕壳成功率和保护“软壳蟹”的重要措施。在饲养管理措施上要做到投放蟹种时经过严格挑选,力求同一池塘放养蟹种的规格基本一致,且蜕壳前要尽量满足生态环境和营养需求。

六、蜕壳期的管理要求。掌握河蟹蜕壳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除按节气和物候外,可根据“两查一看”(即一查体色,河蟹蜕壳前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黄褐色水锈明显增多。蜕壳后的河蟹体色变淡,腹部白色,无水锈,步足较软;二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投饵后饲料剩余量增加,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看池塘水草上和浅滩处是否有空蟹壳)的方法进行综合判断。管理上蜕壳前7-10天,增加动物性饵料(小杂鱼、螺蚬蚌肉)的投喂,可在饲料中添加诱食促生长剂、蜕壳素等动保产品,按产品说明书使用,确保河蟹蜕壳前的营养积累。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和池塘环境安静,尽量避免割草、撑船、用药等劳作;最好人为分开投饵区和蜕壳区,保持蜕壳区的水生植物茂盛,饵料投放在投饵料区内,大量蜕壳时池塘尽量不要加水、换水。蜕壳后蟹壳较软,活动能力较弱,要保持池水溶氧充足,同时观察投饵剩余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

七、重视首尾两壳。实践证明,成蟹养殖第1次蜕壳决定当年养殖的成活率,最后1次(第5次或第6次)蜕壳决定着养成河蟹的规格、产量。第1次蜕壳在“清明”前后,因3月份气温时高时低,昼夜温差较大,4月初容易出现温度剧烈变化的“倒春寒”等极端气候,加上蟹种经过较长时间的越冬,体质较弱且应激反应较大,往往导致河蟹蜕壳不遂软壳死亡,存活率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还要注意清塘药物残留,蟹种放养前要做好池水和底质解毒工作。最后1次蜕壳时,蟹的个体较大,蟹池中生物载量大,水草过密,水体pH容易偏高,水质、底质差,溶氧不足等等情况,会造成蜕壳困难或停止蜕壳。因此,养殖管理工作要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八、处置蜕壳期伤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蜕壳前伤亡,观察到即将蜕壳的蟹出现上岸症状,大量的蟹蛰伏在岸边,体质较弱,活动能力明显下降,人为惊动也不下水,掀开蟹壳可见一层黑色的新皮已经长成,时间不长会出现死亡。二是蟹的背壳与腹部交接处裂开,老壳背在背上,已经有新壳长出;或有的蟹背壳可以蜕出,但附肢不能正常蜕出,连着老壳一起而死亡。三是虽然已顺利完成了蜕壳,但蜕壳不久后便死亡,死亡时背壳较软而脆,容易破裂,这往往出现在后期个体较大的蟹。造成上述伤己的原因主要与环境、水质、营养等因素有关。处置方法:蜕壳前调节好水质,加强底质改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蜕壳素、离子钙连喂3-5天,或上述药物全池泼洒1-2次。另外,蜕壳期间不能使用杀虫、杀青苔类的刺激性化学药物,还要密切关注河蟹滋生疾病,一旦生病,就不能顺利蜕壳,更容易导致死亡。

猜你喜欢

蜕壳幼体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蜕壳的歌唱家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螃蟹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17次蜕壳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