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0-12-19方琴
方 琴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 2156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程中,应当大力促进产教融合的学校企业双元育人机制,坚持工学结合以及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地推动校企合作,紧抓教师改革、教法改革以及教材改革。在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面临诸多困境。再加上中职院校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更需要及时解决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新时代的中职教育应积极引入产教融合的“大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操作模式以及操作路径,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
1 产教融合与“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概述
1.1 产教融合的基本概述
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国务院,在有关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以及文件中,都拥有许多较为详细的界定内容。产教融合在本质上就是职业学校根据相应的专业内容,积极开设与之对应的专业产业,使得产业能够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之间紧密结合,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模式,让学校能够成为融合科技服务、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新产业性实体,加大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
1.2 “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概述
“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产业链、市场链以及专业链互相结合,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规范有效融合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产生的限制,将“专业工作坊”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将传统的“实训车间+课堂”进一步拓展为“工作室+工作坊+工作站+互联网平台”的全新模式,在实现校企共享、技艺共创以及资源共生的教学操作模式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中职服装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尽管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核心标准中,已经为服装专业教师指明了主要的路标以及教学方向,但部分教师在确定具体服装专业课时的教学目标过程中,由于自身在社会企业中没有实践经验,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意识,教学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具体体现在学生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不清晰以及专业技能定位不明确这两个方面,导致学生在服装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单一的技能学习,整体专业技能的可迁移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2.2 教学内容的程式化特征突出
首先,从服装专业备课形式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仍存在以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从专业内容方面来看,服装课程与课程之间并没有相应的互联性、灵活性以及渗透性,也没有建立服装专业课程内部的供应关系以及逻辑关系。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考虑的是相应教学计划的执行程度,并没有明确学生的基本学情,整体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程式化,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服装专业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2.3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不足
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生源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状态,甚至部分地区已经完全没有服装专业。在一些重点地区,服装专业的招生数量也逐渐缩短到个位数,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于服装企业以及服装岗位的认知过于片面,认为服装岗位只是一种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工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并且肤浅地认为服装专业的整体技能水平过低。从每年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实际招生情况来看,大多都是一些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女学生报考,这种不合理的生源定位,也导致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以及主动性[2]。
2.4 配套教学资源缺乏实效性
中职院校的服装专业课程,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效性较强的课程。其中,需要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到当前服装界的主要发展情况、流行趋势以及新技术应用等关键话题,及时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更好的转化,使其能够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精力有限,无法保证能够准确追踪服装行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新趋势,即便做到了同步追踪,但因课时有限以及备课的超前性,教师也不一定能够将服装界中的新工艺以及新产品融入课堂教学中,只能采用预设的教学资源展开课堂教学。
3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传统的自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当前服装产业高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方面的基本需求。其中,重点关注的只有各项技能的培养以及知识的传授,这也与中职院校的基本教育职能背道而驰。同时,服务行业对于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与中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基本需求产生了共振,在潜移默化之间推动了服装专业教学对于产教融合的深入探索。这种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学习方式,还拥有不受课堂地点以及时间限制的基本特征。
3.1 转变教学主体
在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愿景会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这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主体,从传统的“教师+师傅”转变为“员工+学生”。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还要做好产教融合的身份互动确认机制,使得教师能够与企业师傅联手做好与之对应的配套工作。例如在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大课堂”教学模式建设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来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这样不仅能够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服装专业学习的满意度,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通过企业中真实存在的产品案例,进一步对教学素材进行整合优化,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矛盾点以及不确定性。最后,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有效规范整体服装课程教学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将原本简单的服装学习项目进行综合化处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造成的限制,让学生从原本的技能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员工+学生”角色的主要建造者[3]。
3.2 转变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职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师必须要明确社会中的岗位需求以及产品业务,并利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服装课堂教学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转变为以产品为核心进行生产、制作以及设计,符合职业标准的编排体系。举例说明,在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大课堂”教学模式正式开展之前,应对学生进行详细分组,使其能够深入服装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以及主题学习,促进课堂学习情境的真实性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相应的服装企业中,及时接触那些全新的产品核心任务,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立体的眼光进行观察,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工作方法、工作职责以及工作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将前置评价作为基本依据来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技能来解决服装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稳步提升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实效性。
4 结语
在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产教融合的“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进一步延伸基本的课堂实施途径,还是贯彻课堂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将产教融合更好地贯彻到服装专业教学中,在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全方位育人以及全过程育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