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上)
2020-12-19李鲁晶
文/ 李鲁晶
浅海养殖是今后山东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发展碳汇渔业的方向和重点。但目前存在养殖布局和种间搭配不尽合理,受风浪潮影响严重、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作为浅海养殖重要生产方式的浅海贝藻筏式养殖,尽管具有投资少、产量高、效益稳定的特点,但还需要探索选择适宜不同海域特点的养殖品种,采用新型的间养、轮养模式,以有效避开台风期影响,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浅海养殖的贝藻类能大量吸收转化海水的碳、氮、磷等物质,贝类又能摄食一些微型藻类,可以发挥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修复能力的作用,是碳汇渔业的重要方向。因此,大力推广应用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是实现海洋环境保护、渔民增收、渔业发展、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通过该技术的实施,能使养殖对象的发病率降低10%,减少养殖损失,降低养殖风险。预计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5%以上。同时,可减轻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技术要点
1.主养扇贝浅海筏式养殖技术
(1)环境条件:养殖区选择在大潮汛低潮时水深为5~25米,流速10~40厘米/秒,养殖期间水温5~28℃,海区盐度25~33,透明度大于0.6米的海域。
(2)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橛缆、养殖笼等部分组成。严禁使用有毒材料。
(3)设施设置:规划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与流向成垂直,行距10~20米。笼间距为0.5~0.7米,一根60米的浮绠挂80~100笼。
(4)养殖水层:养殖笼最上层距水面1~1.5米。
(5)养殖密度:每亩放养规格1.5~2厘米的苗种10万粒(航道等空置水面积计算在内);直径30厘米养殖笼每层25~35粒。
(6)苗种来源:苗种来源于国家(省)级原良种场或者具有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
(7)生态养殖模式:适宜于海带筏式养殖的海区,进行筏间养或区间养或轮养。养殖区海底可适当底播刺参、魁蚶等经济海产品苗种,底播前应对海区底部进行清除敌害。
(8)日常管理:清除敌害生物和附着物。及时刷洗清除敌害生物,查清种苗暂养海区的藤壶、牡蛎等的产卵和附着时间及其幼虫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尽量避开藤壶和牡蛎附着高峰期进行分袋倒笼等生产操作。
调节养殖水层:附着物大量附着季节,应减小浮力,适当下降水层;大风浪来临前,应将整个筏架下沉,以减少损失。随着扇贝的生长,体重增加,应及时增补浮漂,防止筏架下沉,使浮漂保持在水面将沉而未沉状态。
应急处置: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事件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养殖区扇贝受到污染。如果养殖扇贝已经受到污染,应就地销毁,严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