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不同剂量米氮平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2020-12-19李东盈
李东盈
(吉林省吉林市第六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抑郁症是近年来高发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疾病特征表现为持续性的兴趣丧失、精力减退以及心境低落等,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及致死率高等一系列特点,在确诊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艾司西酞普兰是主要的抗抑郁药之一,在控制症状和抑制病情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部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即使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足量足疗程治疗,也依然无法取得满意疗效[1]。米氮平是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以及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在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起到较好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然而米氮平的应用剂量还尚未达成统一标准。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通过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不同剂量米氮平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1月~2020年4月本院105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依据患者的米氮平应用剂量分为两个亚组,即高剂量观察组、低剂量观察组。对照组:35例,男17/女18例;年龄21~70岁,均值为(42.60±17.20)岁;抑郁症病程3个月~4年,均值(2.4±0.5)年;治疗前H A M D(2 4项)评分(3 9.1 9±4.5 3)分。高 剂 量 观 察 组:3 5例,男1 8例/女1 7例:年 龄22~68岁,均值为(42.63±17.11)岁;抑郁症病程2个月~4年,均值(2.3±0.6)年;治疗前HAMD(24项)评分(39.06±4.29)分。低剂量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1~69岁,均值为(42.59±17.26)岁;抑郁症病程3个月~4年,均值(2.3±0.5)年;治疗前HAMD(24项)评分(39.05±5.31)分。三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符合:(1)符合ICD-10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为首次发病;(3)经过艾司西酞普兰20毫克/天,连续治疗≥4周,且目前HAMD评估表得分≥20分,HAMA评估表得分≥14分;(4)患者与家属对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2)合并语言障碍或智力障碍者;(3)对研究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4)合并癫痫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口服,剂量为20mg/次,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均联合应用米氮平治疗,其中低剂量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低剂量米氮平治疗,15mg/次,每日口服1次;高剂量观察组联合应用高剂量米氮平治疗,30mg/次,每日口服1次。三组患者均治疗4周作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评价标准
(1)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心理量表对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估,HAMD(24项)、HAMA量表,HAMD≥20分即可判定为抑郁,HAMA≥14分即可判定为焦虑。(2)疗效判定,治愈:患者的HAMA、HAMD量表减分率超过75%;显效:患者的HAMA、HAMD量表减分率达到50~75%;有效:患者的HAMA、HAMD量表减分率达到25~49%;无效:患者的HAMA、HAMD量表减分率不足25%。(3)三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时观察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如头晕、嗜睡、恶心以及体重增加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HAMD、HAMA量表评分对比
三组患者本次治疗前HAMD、HAMA量表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4周和8周高剂量观察组的HAMD、HAMA量表评分均低于低剂量观察组和对照组,P<0.05,低剂量观察组的HAMD、HAMA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三组HAMD、HAMA量表评分对比(±s,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②与同期对照组相比ΔP<0.05;③与同期低剂量组相比@P<0.05。
分组 时间 HAMA HAMD对照组(n=35)低剂量观察组(n=35)治疗前 20.69±1.85 39.19±4.53治疗4周 18.22±3.21 36.92±3.25治疗8周 17.16±3.47 30.26±3.18治疗前 20.59±1.90 39.05±5.31治疗4周 16.22±2.81*Δ 33.62±2.55*Δ治疗8周 8.06±2.05*Δ 27.39±3.28*Δ治疗前 21.52±1.89 39.06±4.29治疗4周 14.22±2.11*Δ@ 26.61±1.05*Δ@治疗8周 6.29±1.13*Δ@ 21.39±1.03*Δ@高剂量观察组(n=35)
2.2 疗效对比
对照组:痊愈3例,治疗显效5例,治疗有效8例,治疗无效19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5.71%(16/35);高剂量观察组:痊愈10例,治疗显效17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2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低剂量观察组:痊愈3例,治疗显效16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无效6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29/35)。高剂量观察组、低剂量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观察组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率对比
2.3.1 治疗4周
对照组:头晕1例,该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86%(1/35);高剂量观察组:头晕1例,嗜睡1例,恶心呕吐1例,未出现体重增加等情况,该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8.57%(3/35);低剂量观察组:头晕1例,恶心呕吐1例,未出现嗜睡、体重增加等情况,该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5.71%(2/35)。三组患者治疗4周时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且各组间对比P>0.05。
2.3.2 治疗8周
对照组:头晕1例,嗜睡1例,药物不良反应率为5.71%(2/35);高剂量观察组:头晕2例,嗜睡1例,恶心呕吐2例,体重增加2例,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0.00%(7/35);低剂量观察组:头晕1例,嗜睡1例,恶心呕吐2例,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1.43%(4/35),治疗8周时高剂量观察组、低剂量观察组的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P<0.05,同时高剂量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低剂量观察组P<0.05。
3 讨 论
现阶段关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还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报道指出[2]-[3],抑郁症疾病的产生与患者机体5-羟色胺等受体发生失衡有关。5-羟色胺受体属于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大多分布于人体大脑皮层以及神经突触当中,并且存在多种受体处于正常状态下5-羟色胺受体能够维持平衡状态,如若平衡状态受到影响而被打破,则突触后的5-羟色胺受体表达水平将明显减弱,同时皮质边缘叶5-羟色胺受体相对投射于皮质边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肾上腺神经元具有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所以非常容易诱发抑郁症的产生。药物米氮平是临床常用的抗抑郁类药物,该药物属于α2受体拮抗剂,通过口服用药能够快速作用于患者中枢突触前,并对突触前α2肾上腺素受体形成拮抗作用,从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5-羟色胺受体的释放量,有利于调节神经传递并提高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放电率。
本研究对比分析发现,在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且联合应用高剂量米氮平的疗效更优于低剂量米氮平,与此同时随着米氮平用药剂量的增加和用药时间的延长,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