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实践价值研究—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例
2020-12-19冒洪生
文 | 冒洪生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本、产品和规模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有人提出,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要求,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中、美贸易摩擦的旷日持久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核心竞争力,将永远受制于人。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企业文化彰显着企业的独特魅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本文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60年的发展历程为例,通过对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分析,找寻其60年经久不衰的文化密码,并从哲学角度提出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企业文化的起源和内涵
20世纪7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发展速度超越美国。美国派赴日本考察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内部强大的“企业精神”。从此,企业文化研究和建设成为热潮并经久不衰。可以说,企业文化的研究源于美国,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则始于日本。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成果。据刘光明主编的《企业文化》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80多种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当今学术界,较为权威的论述主要来自国外学者的四本经典著作。
1981年,《Z理论》出版,至今被企业管理奉为圭臬。它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此外还应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认为企业文化是“包括价值观、信仰和语言的一种特定文化”,并提出了“7S”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策略和技巧纳入其中,突出了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在1982年出版的《企业文化》一书中,迪尔和肯尼迪将企业文化定义为“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不成文的体系”,并提出了环境、价值观、习惯、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五个要素。1982年出版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通过对43家优秀公司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优秀企业的八种文化品质,并据此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的管理作风和管理理念,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
从上述企业文化的著作论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基本限定在软性层面,即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管理理念。而我国学者对企业文化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三种:一是精神文化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二是同心圆说,认为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由外到内分别是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是总和说,即企业文化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看出,我国学者的结论与国外学者最大的不同是把文化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但中外学者研究的核心都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被引入我国,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割裂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少企业认为企业的生存和盈利才是关键,认为企业文化可有可无。而事实证明,但凡走得长远、发展壮大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能够足够重视,而且投入巨大。从根本上来讲,企业文化建设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业绩增长以及核心竞争力。从哲学层面来看,企业文化旨在解决企业“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生存课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全球化、一体化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开始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各种理论培训、成果引入、学术探讨等层出不穷,但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使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空喊口号。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能够提炼出相对准确的企业文化语言,但提炼后将标语挂在墙上,不能够通过生产经营实践进行推进和再创新;另一方面,不注重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一些空泛的词语,根本没有凸显企业自身特点,失去了企业鲜明的特征。
第二,主体不清。企业文化到底是企业的文化,还是企业家的文化?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我国不少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跑偏,甚至直接将企业文化定义为老板文化,认为老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以唯物史观的观点,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主导与主体必须区分开来,主体是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全体企业成员。从实践观角度来看,应建立并完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决策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机制,把企业家的智慧与企业决策层以及全体员工的智慧整合到一起,并通过全体企业人员的生产经营实践进行推动。
第三,照搬全抄。成功的企业文化有很多共性的表现形式:讲究诚信、重视人的因素、遵纪守法、注重品牌建设等。但由于国别、文化背景、产业环境、企业性质等不同,企业文化模式是不能完全相同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如果照搬日、美、欧的管理模式,就会造成水土不服,得不偿失。唯物辩证法解释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对外部优秀企业文化的借鉴,必须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状况的内容和制度,对外部的文化因素进行适当改造,量体裁衣。
株洲所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文列举了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本部分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60年的发展历程为例,对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一、开创中国电力机车先河(1959-1979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59年6月5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株洲所”)正式成立,由此翻开中国电力机车研制的新篇章。
怀揣报国之志的创业者,以发展和提升中国铁路电气化事业为责任和担当,在试验设备与技术储备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迅速投入到国产机车研制中。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历经“大跃进”、苏联专家撤离、“文革”十年浩劫等一系列苦难磨砺,株洲所先后参与韶1到韶3系列电力机车设计项目,自主研发包括晶闸管、牵引电机、调压开关、电阻制动等近60项重大科研成果,攻克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地铁车辆等多种轨道交通制式车辆核心技术难题,开拓出我国铁路电气化自主创新的历史新征程。
那时的株洲所还没有现在的企业文化部,也没有人总结归纳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标语,但开创者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功之路,用汗水不断刷新成绩单。
二、院所改制的典范(1980-1999年):走改革创新路,与时代同行
20世纪80年代,刚经历“文革”浩劫的神州大地,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声里,迸发了改革开放的生机。然而,株洲所作为铁道部的科研院所面临经费紧张、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株洲所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在时代的重要拐点,破与立,不是简单的辩证关系,而是事关命运的抉择。但改革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退回铁道部的拨款,自己组织生产与销售,绝大部分员工是不愿意接受的。一方面,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分析利弊;另一方面,领导班子进行了民主协商,最终凝聚起改革的磅礴之力。
1984年8月,铁道部批准株洲所为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的改革试点,成为铁道部下属四个研究所中,唯一一个100%取消事业费的科研院所。体制松绑后的株洲所,瞄准市场前沿,精准科研立项,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转换。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株洲所改革朝着纵深发展,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发展,转变整体机制。1992年,“时代集团”应运而生,一系列实体子企业纷纷建立,“科工贸一体化”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雏形渐成。
无论是当年的探索前行,还是今天的阔步向前,株洲所的改革之路从来都是不惧挑战,久久为功。正因如此,在经历中国科研院所改革大潮后,许多在改革之初光芒四射的院所,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株洲所却因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持续搏击在改革的滔天巨浪中。
如果说创业时期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株洲所总结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法宝,那么改革则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得以凝练,并指导实践。株洲所的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与时代同行。
三、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2000年至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每每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深入株洲所人骨髓的发展眼光和前进动力总会发挥效能,引领株洲所开创新的局面。
2003年,春节刚过,一场以“危机与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在株洲所悄然召开。整整3天,全所党政领导和骨干“闭门思过”。又是一次决定命运走向的选择,但与“自断皇粮”和“科工贸一体化”不同,这一次株洲所并非“形势所迫”,而是居安思危,主动而为。一年后,“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的战略举措应声推行,在管理、市场、科研三条战线同时打响。立足轨道交通主业,利用行业核心技术进行相关领域产业化延伸,打造多元产业集群:2006年,风电事业部成立,株洲所正式进军风电整机领域。2007年,时代电动成立,株洲所“整车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落地开花。十余年后,种子已然长成树林。2019年,风电整机在手订单额已突破100亿元,并形成风电叶片、风电整机、智能运维、综合能源服务等多条产品线;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也已突破50亿元,“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效能不断释放。在路外新产业领域,株洲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风电产业、新能源汽车之外,陆续培育和开拓了光伏发电、工业变流、工程机械、船舶电驱、污水处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这些领域已成为公司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增长极,占据销售产值的半壁江山。2018年,株洲所董事长李东林提出以“经营城市”理念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在成熟的轨道交通领域,依据“同心多元化”发展原则,株洲所将优势核心资源优先配置到重大项目上,集中力量发展交通与能源两大领域,形成完全不受制于人的核心竞争力。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株洲所领导在各种场合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始终秉承发展的理念、坚持发展的眼光、怀揣发展的愿景,株洲所才能在近20年里,锐意进取,勇攀高峰。
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云藏岁月,潮涌春华。从1959年建所至今,株洲所始终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依靠铁道部拨款到主动向国家交公粮,由国家事业型科研机构蜕变为具有市场开拓竞争能力、多行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60年间,株洲所在“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工作作风里稳扎稳打,在“追求、超越、创新”的进取精神中不断开拓向前,在“自力更生、创新引领、改革发展”为主基调的企业文化感召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不断完成自我升华。梳理株洲所的发展历史和对应的企业文化,不难发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大致有四种功能:
第一,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增长。从科研院所发展成为350亿元的产业集团,从轨道交通拓展到新能源,从陷于资本困境到拥有3家上市公司,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勇气决心,恐难以实现这样的巨变。
第二,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纵观株洲所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的重大机遇都能够被牢牢把握,毫无疑问战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满足未来持续经营的需要,在分析其拥有和控制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基础上,对目前与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企业战略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制定必然围绕企业经营哲学进行,无法跳脱企业文化的积淀。
第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单纯是产品和价格的竞争,而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当今市场唯一不能被模仿的就是企业文化。以株洲所为例,任何一个新领域的拓展必然要遵循“同心多元化”的思路,即传统优势产业的强相关延伸,风电整机的诞生即源于此。电力与变流技术的核心优势及新材料、部件为风电整机奠定了长足和坚实基础,不能说这不是企业文化潜移默化作用的结果。
第四,是凝聚企业员工的法宝。企业文化具有八大特性:人本性、系统性、群体性、开放性、稳定性、渗透性、指导性、独特性,最重要的就是人本性。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本质,在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企业人员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凝聚力的价值和目标。
当然,上述四点功用并非喊喊口号、挂挂标语就能达成的。企业文化的建设若浮于表面将毫无意义。总结株洲所的发展情况可知,企业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占据了高度,突破了瓶颈,构建了体系,并且在哲学的终极核心指导下整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资源,以综合的实践价值支撑企业的运行。不站在哲学的高度看问题,就难以突破企业文化研究的瓶颈,要么就是止于表层论述,要么就是就行为论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哲学思考: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发展与稳定的辩证统一。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观察企业生命周期,可以看到企业所有的工作都会遵循诞生、成长、消亡的规律。但这里的消亡不是破产,或者并不仅仅代表企业的终结,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的企业将进入新的过程。以株洲所为例,在产业的初创阶段,株洲所鼓励全员进行产业探索,其中有人销售啤酒,最后基于时代环境和企业自身特性的原因,啤酒厂逐渐没落直到关门。而时代新材之所以能从当年几个人的团队发展到今天数千人的上市公司,是因为它始终坚持着发展与稳定的辩证统一。一个产品的研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当是稳定的,无论市场、技术,还是人员,但同时要有前瞻性,居安思危,当预测到其不再适用于市场时,要果断进行产品更迭。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株洲所发展的每个阶段有一种主导文化,主导文化的一元和企业文化的多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企业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体系,全球先进企业如丰田、通用、华为等,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到诸多企业的推崇。诚然,作为一套方法论,企业文化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很多方法和观念可以相互借鉴。但这里要警惕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照单全收,二是真正决定企业成败的是核心竞争力,这部分恰恰不能复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要有自身的特征和价值,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内因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依据,外因又是变化的条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内部发展的矛盾性。任何一个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变量都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参考因素,例如,技术、产品、人员构成、资金、理论结构、领导者动机、管理层权力结构以及时代背景、行业前景、国家政策等。
结论
本文以哲学视角,运用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结合对株洲所企业文化的实践价值研究,从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员工四个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哲学层面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由于笔者理论功底有限,论述尚有缺陷,权当抛砖引玉,与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