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在救治效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12-19曹江妹荣广成王立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1期
关键词:急诊科医师重症

曹江妹,荣广成,王 熠,王立明

(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北 廊坊 065700)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危急重症患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传统的急救模式需耗费较多的时间,并且极易导致患者在前往医院的过程中发生生命危险,从而错失最佳的抢救时机[1]。因此,对危急重症患者实施高效快捷的院前院内急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急救也从院内急救逐渐向院前急救的方向快速发展。而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即为满足危急重症患者急救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急救模式。

1 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体系概述

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可以说是系统工程,从发病、转运到手术再到康复治疗,要求各个环节的衔接需要有效迅速。而目前院前以及院中环节的衔接跨度较大,其涉及到信息通讯以及城市服务系统,因此在患者急救过程中极易发生脱节现象[2]。对医院而言,急诊科、影像科、手术室以及重症监护室等各科室之间同样面临着有效衔接的问题,各科室之间的交接顺畅与否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相关性。而从急救流程层面来说,院前急救医师、院内急救医师、会诊医师以及监护医师等之间的相互配合沟通以及交接也体现出医院的抢救水平,其也是评估患者急救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3]。

2 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过程

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在院前就应该由随车急救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与院内急诊医生进行沟通,此时院内绿色通道、抢救设备、抢救人员应处于待命状态,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由急诊科医生对其生命体征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4],在患者抢救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相应的救治,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给氧气以预防患者发生呼吸障碍以及循环障碍。建立有效液体通道后对患者进行输液。连接心电图监测血压以及心脏波动,避免患者发生新功能衰竭。若患者存在出血情况,则应积极的控制患者出血,对出血较多的患者可进行输血治疗,若患者不存在出血现象,则应谨慎采用液体复苏。急诊手术诊治方面,应把握患者的手术适应症并且遵循控制原则,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死率[5]。对于合并凝血障碍、低体温或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应对患者进行积极处理,纠正措施包括:机械通气、液体复苏、体温恢复或输注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拮抗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对于合病肝脏损伤的患者,若未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由此可见,一体化急救模式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以及ICU等科室连为一个整体,有急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应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监护措施,若涉及到不同的科室,需由相应科室医师会诊后决定抢救措施。因急诊科涵盖多种疾病,在患者抢救中可将急救技术前移至抢救室,从而改善患者的早期急救效果,抓住患者急救的黄金时间。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模式重点在于突出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整体性,反映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以及危急重症急救的系统化发展特点[6]。在实施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在院内急救过程中,应由急诊科医生负责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并且拥有指挥、协调等方面的决策权利,从而能够有效的从急救流程以及空间等层面将院内的不同环节紧密连接,获取更好的临床急救效果,确保各专科医师会诊时间,真正做到在黄金时间内给予患者确定性的治疗方案,说明该模式在患者急救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 改进危急重症患者急救模式的措施

3.1 强化院前沟通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及患者受救期望值的增高,院前急救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重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及急诊监护室(ICU)被认为是急救的三个重要环节,而院前急救是基础。近年来急诊医学已经将重点前移至院前,如何做好院前急救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在探索的问题。目前,院前急救智慧型急救系统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智慧型急救系统基础为院前急救信息化,院前急救信息化是根据院前急救业务流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技术对急救进行管理。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信息化建设在院前急救综合能力的提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急诊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相关研究少,且都由软件公司技术人员研发。信息系统虽能提升工作效率,但因缺少急诊专业人员的参与,使院前急救信息系统有些内容过于繁琐,有些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甚至相悖,使应用者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院前急救亟需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迈进。

3.2 构建危机重症急救主体

在医院中应安排专业的急诊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并且从整体层面上负责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院内分诊后依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后续的诊断及治疗工作[7-8]。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危机重症救治制度,密切联系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以及康复等措施。在目前情况下,上述急救模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急救制度存在缺陷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危急重症患者入院后,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医院相应科室医生的诊断及治疗,因此,对危急重症患者急救而言,构建一种有效迅速的院内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应用院内分诊

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坚守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质量从而确保患者的预后。通过合理科学的设置院内分诊制度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等待时间[9]。因此应当构建急诊科分诊制度,依据制定好的分诊制度结合患者的疾病邀请相应科室医生会诊,这样就能够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急救,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猜你喜欢

急诊科医师重症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