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史视域下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观
2020-12-19赵永
赵 永
人类绘画造型,基本是产生于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这种造形发生背后的由主客观双方结构而成的哲学框架,我们叫做‘二分法’”[1]。西方“二分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主体—客体,具象—抽象,本质—现象,感性—理性,对立—统一等。中国“二分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阴—阳,天—地,刚—柔,君—臣,大—小,美—丑,有—无等。中国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此比西方多产生一元即是“道”,“物、我、道”构成中国独特的“三分法”。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观,与水墨画的发展道路及其时代特点是紧密关联的,由此构成了中国艺术史发展的独特领域。
一、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意象性造型
意象属于一个美学范畴,“意”者从心,“象”是指形象。意象造型是画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然后经过主观的、艺术化的处理,归纳、概括、提炼出符合主体审美的理想形象,它追求的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意象造型既能表现出被描绘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也能展现出画家主观的精神感受,两者融为一体,化成一个理想的艺术境界。意象造型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是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的造型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线造型、传神写意、以书入画。
(一)意象性造型的特点:以线造型
纵观中国画历史,无论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五代时期的《二祖调心图》,还是现代的《流民图》,以线造型始终贯穿于其中,是它们最主要的造型手段。线的表现看起来不如明暗素描画得逼真,但它可以通过概括、归纳、提炼等艺术手法,摒弃一切不必要的中间调子,抓住人物的本质结构,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线条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是主观与客观交融的产物,因此用线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意象性。
中国人物画历史发展悠久,在原始彩陶、青铜器及壁画上都有人物的描绘,主要采用单线平涂的造型手法。那是由于当时勾线技法不成熟和工具材料的粗糙等原因,线条比较古拙、粗糙和稚朴,人物造型单纯,甚至符号化,具有意象性特征。战国时期出现帛画,从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来看,勾线造型略显细腻,但也有写意的成分,其画风的呈现可能跟帛底的平滑直接相关。汉代盛行墓室壁画,但由于墙壁不平整,其线条总体风格也是比较粗犷。真正使线描达到较为完美的是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他开创了春蚕吐丝连绵不断的“高古游丝描”,此线条粗细均匀,细腻绵长,为后续线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此人们开创了各种类型的线描,被统称为“十八描”,线条的意象性特征就更加明显,它不仅是画家用于造型的手段,而且还可以通过它的疏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反映作者的情绪、修养及个性等。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有:曹仲达、吴道子、李公麟、武宗元等。“这一派,专用白描画法,特别讲究用笔的变化。仔细分析,用笔快慢不同,有豪放、文秀之别”[2]39。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取代人物画占居画坛首位,水墨画逐渐兴盛,各种笔墨技法趋于完善,写意性笔墨更增加其意象性效果。石恪创造了“减笔描”,画面水墨感增强,其代表作《二祖调心图》开创了水墨人物画的先河。梁楷在继承“减笔描”的基础之上,发展创造了“折芦描”和“乱柴描”,绘画经常采用勾线或泼墨的技法来处理,画面一气合成、水墨淋漓,促进了大写意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泼墨仙人图》《太白仙人图》《六祖斫竹图》等。宋代以后水墨人物画日渐式微,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刘贯道、颜辉、陈洪绶、任伯年等。现当代虽然引进写实、表现、抽象等西方造型方法,但以线造型仍然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如蒋兆和的《流民图》,人物的结构、外轮廓、衣纹等,都是用线来塑造形体,局部的几个人物甚至采用了白描的处理手法,增强了画面的意象性趣味。
西方绘画最早也是用线条描绘,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被明暗、体面造型所取代。直到19世纪中后期,由于受东方艺术的影响,才逐渐对用线条造型又感起了兴趣。虽然也出现了如伦勃朗、安格尔、门采尔、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一些用线造型的大师,但是他们的用线描绘只是停留在塑造形体、画画速写及创作草图方面,其发展完全没有达到中国“骨法用笔”的高度。“中国画,首先是线的艺术,不是体面的艺术、色彩的艺术。欣赏笔墨的趣味,也就是欣赏线条美的一种发展,其欣赏的核心还是骨法用笔,这也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趣味”[3]。
以线造型是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它在现代绘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速写和结构素描,速写造型方面的代表画家有叶浅予、黄胄等。结构素描造型方面的代表画家有刘文西、方增先、周昌谷、刘国辉、吴山明、赵奇等。传统线描向速写及结构素描的有机转化,丰富了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促进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二)意象性造型的追求:传神写意
水墨人物画不是面面俱到的照抄人物形象,而是经过思想加工,通过对笔墨造型的艺术化处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传神达意的目的。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通过对人的形体描绘写出人的精神状态。他提出的“迁想妙得”则是对“写神”的有力补充,其深层含义指写神不要太拘泥于形似,而是通过想象与联想而妙得其神。顾恺之的理论对人物画的发展极具影响。南齐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为第一论,提出人物神态气质的生动传神是品评人物画优劣的首要标准,并逐渐引用到山水画及花鸟画领域,他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进一步升华。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人物画不是如实描写生活中的人物,而是强调艺术的再加工、再处理,是对“以形写神”理论再补充。北宋文人画兴起,更加重神轻形。宋代的苏轼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4]由此可知其主张是“不求形似”。元末明初倪瓒在其基础之上又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说。近代齐白石在自身绘画实践及众多理论基础之上总结出“妙在似与非似”的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形神”论的众多观点,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变化,但都对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神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作品,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通过深入刻画,表现出被描写对象的精神状态;第二层含义是通过笔墨与造型深度融合,表现出两者本身的精神状态;第三层含义是通过对人物的艺术处理,表现出作者所赋予画面的精神状态。绘画的三层精神状态,显示出三种不同的绘画层次。
(三)意象性造型的独特性:以书入画
据史载,最初的象形文字和绘画区别并不大,一笔一划就像是画画。“‘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郑樵《六书略》)从甲骨文开始的文字书写,趋简适便,实用性成了主要目的”[5]。书画逐渐在历史的演进中因其功能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书法逐渐向表现性、抽象性方向发展;绘画则逐渐向着再现性、意象性方向发展。正如西晋陆机所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6]96。
中国绘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以书法用笔为基础的,它们在工具材料、抒情表意、文化源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一致性,书画结合已成必然。唐代张彦远首先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6]95的观点。二者虽然名称各异,但是却同体、同源,目的是为了增强意象性造型能力和画面传神的表现。宋代文人画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书画结合。主张书画结合的代表人物有郭熙、郑樵、韩拙等。郭熙提出“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人之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6]301。其指出书画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善书者往往善画。韩拙进一步指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6]614,说明笔墨的重要任务还是在于意象造型。到了元代,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书画”结合,赵孟頫就主张“以书入画”,他的题画诗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就是“以书入画”的例证,指出了书法用笔和具象物体之间有相似关系,这种“以书入画”观点促进了书法趣味在绘画中的更进一步的运用,它是唐宋以来书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明中后期笔墨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徐渭不仅是“以书入画”的倡导者,而且还是大力的实践者,他以草书入画,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之新风。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重视笔墨书写性的“南宗”,轻视方硬刻画的“北宗”。书法的抽象性及抒情性已经突破了具象造型的束缚,笔墨真正得到独立。清代书法兴盛碑学及金石学,在“以书入画”的形式感上讲究具有金石味,线条的质感更加朴拙,线条的意象性造型功能更强。明清以来很多文人沉溺于书法特有的形式感之中,固守其程式化不变,这也就造成很多人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如汉字象形文字的笔画是以“写”的方式展现的,李苦禅说:“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写出来的。”[7]其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书法到了一定高度要有画的感觉,画到了一定高度要有书法的趣味。书法的抽象性和造型的意象性结合在了一起,产生了高端的中国绘画艺术。现代水墨人物画家都非常重视书法在绘画中的作用,努力探寻着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从而推动水墨人物画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具象性造型
具象在辞海中的意思是具体的形象,具象绘画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再现客观的物象,以写实的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一)具象造型的哲学思维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科学”“写实” 的素描造型理念引入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受到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水墨人物画内部的陈陈相因及高度的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被打破,写实造型技法的运用对其影响效果最为明显。
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是“不求形似”的意象造型,注重气韵、笔墨、位置等方面的经营,以达到平面化、装饰化、程式化的艺术效果。而西方写实人物画则是具象的造型,它更注重人物形体、结构、空间的塑造,运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比例、动态等原理来刻画人物,从而达到立体感强、结构准确、空间感突出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造型是平面的二维造型,西方写实人物画是立体的三维造型。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家功夫多用在笔墨上,忽视人物写实性造型,从而限制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传统水墨人物画多以道士仙人为题材,很难表现重大现实题材,写实造型观念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以写实造型为特征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更多地表现现实生活。“科学”“写实”的素描造型对于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具象性造型的观察方法
中国画传统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其特点是多个焦点,宜于意象表现。西方写实造型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宜于具象表现。写实造型还特别注意整体、比较、本质科学观察方法的使用,能准确、生动地刻画人物神态。观察方法的改变,也造成了由侧重主观表现向客观再现的转变。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决定绘画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观察时,要从结构出发,善于抓住人物的本质。“整体观察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比较,眼睛不能死盯着一个地方,而要象扫描一样,上下左右看,始终把握住大的感觉,注意大的关系。这样对象的各种关系都能看得出来,这是专业的观察方法,作为画画的人,要认真深入地比较对象”[2]11。科学的观察方法能使艺术家更准确、更本质地认知世界,能为其选择恰当的造型方法,是自然形向艺术形转化的视觉窗口,能欣赏他人优秀作品,开阔和提高自身的眼界。
(三)写实:具象性造型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线为主的造型观,造型的语言可分为勾、皴、擦、点、染等,画面艺术效果是平面性的,具有装饰性。西方的写实造型方法则呈现三种形式:以面为主的造型方法、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以线面结合的造型方法。以面为主的造型方法就是注重物象的光影变化,通常指的是明暗造型方法,它是利用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来描绘物体空间,根据亮度区域的不同可人为习惯的分为:黑、白、灰三个面,它的画面效果是立体的。基于这种造型方法的“科学”“写实”性,徐悲鸿提出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主张,开始了用素描改变中国画的实践,并形成了“徐蒋体系”写实水墨人物画,对以后的水墨人物画发展影响深远。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就是单纯用线条的方式来表现物体,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速写。美国艺术理论家内森·罗伯特·黑尔指出:“印象主义画家们作出了勇敢的声明——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线。”[8]他认为任何一条线条、一根头发、一棵树枝等等,通过仔细测量是可以证明它们是有体积和形状的。因此,线的粗细、疏密、浓淡、重叠等情况决定线的视觉效果,线也是表现空间效果的。叶浅予、黄胄就是以速写为造型基础进行水墨人物创作的,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推动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线面结合的造型方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结构,在体现结构的地方以线为主重点刻画,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素描造型,它的视觉效果是结构的、立体的。借鉴结构素描造型为基础进行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画家,主要有王盛烈、李琦、刘文西、姚有多、李震坚、方增先等。他们在现代水墨人物绘画领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创立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助推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西方写实造型对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间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笔墨还不能做到完全解读造型,但众多艺术家前赴后继对它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性造型
“表现”一词在辞海里的意思是“表示出来”,它具有主观、能动的含义。表现性造型是艺术家运用点、线、面、几何体、色彩等绘画基本元素,打破对自然物象地模仿与再现,主观、能动的抒发情感的一种造型方法。
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照相技术的发明几乎断送了写实性绘画,自后印象派之后,西方绘画从客观物象再现逐渐向主观情感抒发的方向发展,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塞尚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圆柱形、圆锥形和方形等几何形,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静物画、风景画及人物画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不顾及透视和人体解剖准确与否,表现出了结实的几何体感,减弱对物体质感地塑造,加强对物体厚重体积感及画面整体关系的艺术处理。在他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主要的代表画家有马蒂斯、毕加索、蒙克、米罗、康定斯基等。
表现性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造型、肌理、构图等绘画语言来表现客观物象,刻画物体时主要运用简洁、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法,比较注意点、线、面的构成;黑、白、灰的构成;色彩的构成等形式感的运用。表现性绘画它有利于发泄艺术家的情绪,彰显他们的艺术个性,表达他们的绘画审美观念。如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尖叫》,他在日记写道:“有一天黄昏,我沿着小路散步……我停下来远眺峡江——太阳正在下落,云朵变成了血红色。我感到从大自然中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尖叫,我仿佛听见了这声尖叫,我画了这幅画,把云朵画成真正的血。”[9]表现性绘画通过想象与联想达到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赵无极说:“ 绘画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个借题, 不过是借它来表现自己, 来抒发你的情感。无论人体还是静物, 对象提供的只是抒发胸臆的启示, 只是表现情感的依据。”[10]表现性绘画的精神实质是以一种简单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感情, 追求绘画的现场感,使人们从具象性审美标准转向表现性审美标准。
中国艺术也存在着表现性元素,如书法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它“是以一种最抽象的也是最纯粹的形态体现了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的精髓”[11]。书法是中国历代文人表达情感的有利方式,它能凸显文人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人格魅力等气质,这与西方表现性绘画有着契合之处。现代很多水墨人物画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艺术造型方法来改造水墨人物画,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林风眠受西方印象派及以后立体主义、野兽派等诸流派的影响,运用立体分割、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仕女画和戏曲人物画。周思聪受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珂勒惠支及日本画家丸木位里绘画的启发,运用画面分割、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创作了《矿工图》组画。杨力舟、王迎春夫妇受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影响创作了《太行铁壁》,他们运用了夸张、变形、概括的手法,并用斧劈刀削似的笔墨将人物形象与山石融为了一体。此外,卢沉、李世南、田黎明、刘进安、李孝萱等画家,在笔墨表现和人物造型方面做出了大胆而有益地探索,呈现出不同的笔墨造型风格和面貌。这种以中国抽象性的笔墨与西方表现性的造型有效兼容,有力地推进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四、结语
西方绘画从写实发展到表现再发展到抽象最后到装置、媒介、行为等。中国水墨人物画从意象发展到写实再发展到表现,为什么没有发展到纯抽象呢?因为水墨人物画描绘的是实实在在的人,如果主体的形没有了,水墨人物画也就消失了,这就是水墨人物画没有发展到纯抽象的主要原因。因此绝对的写实和绝对的抽象都不利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但是现代水墨人物笔墨造型的抽象性还是值得研究和继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