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视域、过程逻辑和经验启示

2020-12-19

关键词:特色制度建设

宋 晓 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深入推进,提出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赋予中国治理以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党对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升华[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与时俱进,将其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结合,有助于党和人民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视域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治理国家,制度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视域,在守正与创新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其科学性的本质特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

(一)科学理论基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色与普遍相交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制度与国家结构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国情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进而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经”的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理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随着革命发展实现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转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制度建设经验。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鲜明地高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学说,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及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系统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等相关问题。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中国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设想[2]。自此,新中国的制度实践相继展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愈加完善,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大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定盘星”“压舱石”,厘清历史脉络,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制度建设新成果。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党的十五大系统阐述的基本经济制度,都是对时代最好的回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特点。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巩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

(二)文化底蕴支撑:发挥中华文化优势,筑牢制度体系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科学的制度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走向制度自信、制度自强,需要切实将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与支撑力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中,实现软约束与刚性约束相配合的体制机制。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大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国际地位显著的国家和民族,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民族品格。优秀中华文化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赓续与拓新同样是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条件,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支撑。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精神品格等,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同时也为治国理政、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有益借鉴。例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为政在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的正义追求,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缘法而治的法治理念,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等[3],这些历久弥新的传统治理智慧为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得到革命先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最终植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样的胜利成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已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耦合融通的。

因势而新,成德为行。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治理智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了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道德文化基础,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彰显人民群众的群体力量,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科学逻辑机理:探寻历史线索,双维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究其内部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制度构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内部逻辑机理清晰。为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理论视域,既要宏观地把握作为理论基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作为文化支撑的优秀中华文化,同时也要细致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蕴含元素。在中国古代社会,随着朝代兴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科举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监察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体系,为周边国家和其他民族所效仿和学习。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陷入严重危机之中。面对近代中国的困境,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求新的国家制度,学习西方,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意图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推翻封建王朝,实行民主共和制。但种种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西方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寻求了有效的治理国家模式,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内部结构分析,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从纵向维度来讲,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建设新型国家制度而接续奋斗,逐步建立并不断巩固了当代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与定型;另一方面,从横向维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统筹兼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领域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加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坚持和完善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内的13个方面的重大制度,每一项重大制度里又包含若干项具体制度(包括体制、机制等),形成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国防等重大制度体系,通过层层部署、有效落实,实现最大的治理效能,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逻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话语。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顾过去,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新中国、新时期到新时代的历史变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切切实实感受到的深刻变化。在这一恢弘历程中我们进行了伟大实践的奋争和伟大理论的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当然其中也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伟大成果。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深入研究其发展过程。

(一)历时纵向梳理:制度建立、改革与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至今,是一代接一代人用智慧与实践播种得来的收获。依据时间纵向比照,回顾制度建立、改革、完善的历程,可以大体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简要加以梳理。首先,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形成。中国的制度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一定成效,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不同于西方和苏联的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并领导人民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选举法等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果。其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任务并全力推进。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改革的序幕拉开。农村改革的实践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从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各领域的全面推进,拓展到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还有文化体制等,这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初步制度改革成果。再次,从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各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改革。党的十六大之后,在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与此相联系的党的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党的十七大之后,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领域的改革进程。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前夕,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有的逐渐成熟定型,有的仍在探索创新,总体来说取得明显进展。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年我国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改革成果,已经啃下许多硬骨头,但仍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任务,完整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今后推动制度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制度优势拓展:从发展生产力到国家治理能力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19世纪,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过程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演绎出的内在矛盾,坚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构想由抽象变为具体、由蓝图变为现实,实现了理论现实化与理想制度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视角转到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同样破解了20世纪初期以来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难题”,即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意蕴也侧重到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势中。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囿于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从经济的逻辑视角突出制度的优越性无疑是关注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联系,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涵盖了众多领域。历史逻辑演进的轨迹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拓展到国家治理能力层面,是思想认识上的一大跨越,彰显新时代制度建设的显著优势。

(三)治理实践展开:从历史实践到新时代经验

国家制度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过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制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真正落实于实践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密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可供探寻的一条重要线索便是实践逻辑是否具有合理性。新中国成立70年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心路历程与成就创造。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制度结构体系,党和人民历经二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对中国人民意义非凡。1956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收获了丰富的实践果实,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同时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历经四十多年的辛苦耕耘,党和国家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与完善国家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发挥制度优势,着力筑牢国家进步、社会稳定的制度根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新时代的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联系,新时代伟大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体现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新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伟大的探索助力“中国之治”的显著成绩,成功促成了党的权威性、政治廉洁度、军队实战力、人民共享感等显著提振。实践成果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完善发展中总结经验,积淀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着眼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其中,起统领地位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探索者”[4]。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制度文明发展大势,确立了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社会制度,赢得比较优势,开创了新中国以来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进入新时期,共产党人高瞻远瞩了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趋势,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此进一步延伸,不断创造制度的新形式,由此形成丰富的制度体系,理论创新以此推动实践进步。中国共产党引领制度建设的前进方向,确保其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地认识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将中国的体制机制转向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制度创新的里程碑。同时,中国共产党切实有效加强制度执行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制度严厉执行的原则,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有效贯彻,在党的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共产党人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扎稳制度的牢笼,发挥制度建设的硬约束力,从制度建立、完善到执行,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除此之外,党的领导制度中党内监督也极其重要,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注重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将“经略大国的韬略、制度自信的定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局优先的自觉、历史纵向的比照、共同富裕的原则、通观全球的视野辩证统一起来”[5],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中。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党,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等优秀品质,充分具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成为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强与完善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核心地位,提升党的引领地位,真正发挥党的最大优势。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充分借鉴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发展情况,从中国悠久的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必须考虑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考虑中国的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快速转型时期,历经四十多年的时间,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问题,存在难啃的“硬骨头”,局部的改革与调整成效甚微,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创新,因而对改革顶层设计要求更高。只有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完善与发展制度的内容结构,使得具体的体制机制与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合,有机统一,发挥整体效应。统筹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6]。加强分层对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逻辑机理出发,“通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相互衔接与各领域具体制度的配套,使制度的顶层设计精准落地,发挥制度效能”[7]。通过部署落实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使各领域各方面层层对接、环环相扣,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确保改革措施在制度建设层面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显著成果。

(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制度文明建设经验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伴随而来的文明多样性特征也在全球日益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世界上存在多种不同的制度文明,每一种文明是独特的,相互之间交流借鉴共同构成制度文明的多样性。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之上,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制度文明的建设经验,融入本土,与中国国情结合,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的显著优势,根基于中国的力量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本民族基础之上,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制度建设经验,完善发展本民族特色,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大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工业化建设由此起步,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应当注意的是,在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经验的过程中,切忌照抄照搬,不能数典忘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外国经验本土化,探索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才能彰显制度优势[8]。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任何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从丰富发展到成熟定型,制度总是在调试、修补、矫正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呈现出历时性的特征。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保证。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