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
——以开封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
2020-12-19张富云
张富云
(开封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高水平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不二选择。设立订单班,构建“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可以深化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互惠共赢。开封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郑州巨木服饰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知名服装企业,2016年,双方合作设立了GAGA订单班。该订单班采用“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面向服装岗位的新需求,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为主要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
(一)学校与企业双主体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说了算,企业旁边看”或“企业为主导,学校跟着跑”的现象长期存在,这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校企双赢。“校企双元育人”要求把企业和学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融合双方优质资源,促进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履行义务、共同享受权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育人双主体,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1]。
(二)学校与企业同参与
“校企双元育人”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计划和方案的制订[1],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再到学生成绩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进行监督管理。为此,校企应联合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实践项目,完善育人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工作衔接机制并保证其顺利运行,增强主人翁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标准,促进育人工作深入开展。
(三)学校与企业双考核
“校企双元育人”要求,实行“校企双考核、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模式。校企合作建立学生考核评价制度,从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规定,使专业知识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结合、专业素质评价与职业素质评价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学校与企业共获益
“校企双元育人”建立在校企共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它要求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构建校企共同体,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把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学校从企业获得设备、技术、资本、场地的支持,企业从学校获得师资、图书资料、人才、科研的支撑,最终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共建共赢、互惠互利的过程。
二、面向订单班的“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三阶段
1.订单班组建阶段
订单班主要面向大二学生开办,允许学生自愿报名。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让其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实力。若报名人数不足,则以同样的条件在大一学生中间招录;若大二的报名人数超过预定的班额,就按面试加笔试的成绩进行排序,择优录取。订单班组建完成后,按照订单班管理规程,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由此开启校企双元育人的过程。开封大学GAGA订单班的名额限定为20人,一般都选定在每年10月份组建。
2.订单班成长阶段
订单班的学习周期可定为“10+6”,即10个月集中学习,6个月顶岗实习实训。其中,10个月的集中学习是订单班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应采用企业辅导员和学校班主任双负责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组建班委会,结合企业要求,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3.订单班成熟阶段
10个月的集中学习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也叫“定制培养”)任务完成后,订单班进入成熟阶段,学习形式由集中转为分散,订单班的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可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四递进
“四递进”是指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从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技能,最终到创新技能,不断提高。
1.基本技能
掌握基本技能是对订单班学生的初级要求。基本技能的获得渠道以课堂传授为主,学习形式以课堂练习为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订单班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之外,还要进行基础素质课程的学习,并接受学业水平测试,为下一步专项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开封大学GAGA订单班的学生在2个月的时间里,要学习《企业文化》《陈列基础实务》《服装搭配艺术》《消费心理学》等基础素质课程,并达到规定的考核要求,这样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2.专项技能
完成基本技能的学习任务后,订单班的学生要进入企业,跟随企业指导教师学习,接受为期3个月的轮岗实操培训。通过3个月的岗位轮训,学生对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与专项技能要求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与了解,然后回归课堂,针对不同岗位所需的专项技能进行学习。专任教师要通过3个月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每个岗位的专项核心技能。专项技能对应岗位职业能力,二者有效衔接。开封大学GAGA订单班采用“岗位实训”加“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让学生在服装陈列师、服装买手、服装销售员、商品专员等角色间不停转换,在不同岗位上进行操作,以获得实际体验。
3.综合技能
学生是否具备综合技能是衡量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综合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根据销售地点、销售环境、产品形式、服务对象等诸多要素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案,对产品进行整理,对产品销售进行规划,进而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形式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与不同部门的沟通、协调。这一环节强调项目实操。基于此,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来进行,就是说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把企业里真实的工作项目分给他们,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分析报告和企划书的撰写,并进行现场实操。教师按照各个小组的销售业绩来排名。项目完成后,老师进行点评。小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封大学GAGA订单班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2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订单班学生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若干指标都超越了非订单班的学生。
4.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岗位创新能力。主要通过6个月的顶岗实习来完成。企业一般都会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研讨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比赛。教师应鼓励实习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荐给学生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与专业资讯,让他们及时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促进学生成长。
(三)五对接
“五对接”是指通过校企双元育人,使专业与职业、课程与岗位、课堂与职场、教师与师傅、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1.专业与职业对接
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首先,要对相关职业进行界定,了解完整的职业体系,明确职业能力标准,然后按照职业资格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订单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职务讲解、岗位分析、职业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明晰职业定位、了解职业内涵、塑造职业精神、培养职业道德。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探索。
2.课程与岗位对接
职业的载体是工作岗位。要对企业岗位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参照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和实训项目,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知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
3.课堂与职场对接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职场对接、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交替、学校与企业双栖的形式开展教学,以改善学习效果。比如,在专项技能学习阶段,先安排学生在职场进行真实演练,再让其回归课堂,通过理论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在综合技能培养阶段,让学生再次深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实施。这种学习形式,将“教、学、做、练”融为一体,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教师与师傅对接
应实行双岗互聘制度,组建一支双师(“教师”+“师傅”)型订单班教学团队。在授课和实训环节,“教师”和“师傅”充分发挥各自专长,采用分段协作和交叉共融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学习。此外,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教师可以强化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参与学校教学,企业工匠和技术人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这就实现了校企双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共同提高。
5.实习与就业对接
应努力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推动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过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身份转换。为此,应建立长效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监督管理,精心策划每一个课程项目,严格管控整个学习过程,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正确引导、及时疏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之早日达到企业要求。开封大学GAGA订单班充分利用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强化实训,有针对性地布置顶岗实习任务,并明确考核标准,制定奖惩措施,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变,以此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实行“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打破传统教学体系,采用校内学习——企业见习、校内强化学习——企业顶岗实训的校企交替培养模式[3],营造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使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毕业后直接上岗的要求,顺利完成“学生→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订单班开办目的。
(二)提高专业整体实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实行校企双元育人和资源共享,设置一批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课程和实训项目,推出一批校企合作编写的实训教材,建设一批校企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可以丰富专业内涵,促进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整体实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三)筑牢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共荣共赢
校企双元育人,共建订单班、共建育人机制,能够凸显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地位,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4],实现校企共荣共赢。
四、结语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的精髓和根本要求。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市场需要。科学运用校企双元育人理论,积极探索“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更加高效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平衡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配套奖惩措施,其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优化学生的职业生涯、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实现校企合作共赢。运行过程表明,“三阶段四递进五对接”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5]。高职院校应对照“双高”建设标准,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大力推进,力争使校企双元育人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