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蜂记(2)
——融入五道沟
2020-12-19程永春
程永春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天太供销社,吉林 龙潭132021)
(续上期)
五道沟有近100户人家,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山东移民过来的,保留了山东人质朴、憨厚、勤劳、崇尚礼仪的孔孟遗风。在村子里,左邻右舍、前堂后屋居住的村民都能扯上亲戚关系。一些年龄稍大的人依旧操着山东方言,如果你不是走南闯北的人咋一听还真有些吃力。
笔者在此定居以后,与屯子里的人慢慢就熟悉了。每当村里有儿女结婚、盖房建屋、丧葬等我都参加,大家也乐于接纳不排外,屯子里显得非常团结和睦。
笔者自从跟师傅养蜂那天起就认识了《蜜蜂杂志》,因为师傅年年都订阅。我到五道沟养蜂后也在当地邮递员小刘那里订阅了1份。我家左边的邻居是本社的社长,邮递员投送报纸、信件就放在他家,小刘与我同龄,来回骑一辆绿色的邮政摩托车,偶尔社长不在家的时候,小刘就把邮件放在我家。赶上饭点,不管粗细就在我家吃。读书看杂志是我的业余爱好,读多了就产生创作的冲动。那年《蜜蜂杂志》举办有奖征文活动,我写的《浅谈蜂产品降价竞争》获得鼓励奖。当小刘把《蜜蜂杂志》赠刊、获奖证书、稿酬汇款单送到社长家时,在屯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乡亲们对我刮目相看,都称我为文化人。
紧接着表哥家的儿子结婚,书写礼薄的任务就交给我了。表哥在村中开个食杂店,人缘极好,所以参加婚礼的人自然就多。结婚的前一天临时组建一个婚礼筹办小组,人员都由屯里人组成,设一个总指挥负责全面事务。总指挥在当地称作“捞头忙”,是指在屯里那家办理红白喜事时,主家拜托村里一个年高位长或者能够主事且对流程十分熟悉的人来操办自家事情的人,具体事务都细化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表哥家的“捞头忙”是请本村的刘学儒来担任。那天厨师一早就来了,“捞头忙”提前安排人去购买肉菜等物品。接着安排女人们刷盘子洗碗,男人们搭建灶台,临时帐篷,安放桌椅板凳,等到买菜的回来就赶紧摘洗青菜、宰鸡剖鱼。厨师开始把该煮、炖、炸、蒸的食材都一齐做起,为明天做好一切准备。另一边的男人们正在烧水杀猪,翻肠倒肚、抽筋剔骨。厨房这边烟雾缭绕、煎炒烹炸。人们边忙手中的活边有说有笑。有唠嗑的,有开玩笑的,各种声音混夹在一起……。
第2天是结婚的正日子。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俗话说雪下深山,霜打洼地,那雪足有半米深,真是瑞雪兆丰年。农村秋收已经结束,苞米早已装满了楼房,稻子、大豆都脱粒装仓,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也该歇歇过冬了。
由于大雪封道,车辆难行,“捞头忙”临时组织了8驾马爬犁和8驾牛爬犁前去接新娘。新娘家是相距这里十里地的四道沟人。马的脚步快,半个小时就赶到。只见那拉爬犁的牛、马头上都戴着大红花,乐得摇头晃脑,脖子下的铃铛叮叮当当的响。车把式头戴狗皮帽子,喔喔喔,驾驾驾地舞动鞭子赶着爬犁一溜烟扬雪而去。新郎家这边早已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一幅新婚对联在大门上格外惹眼,上书:互敬互爱好伴侣,同德同心美姻缘。横批:相敬如宾。两根长杆高高地挑着长长的鞭炮,燃放的礼花放在木墩上。屯里的人陆续聚拢上来,远道的亲朋提前几天就到了。我被安排到旁边邻居家书写礼薄,负责登记送礼人的姓名及礼金数额,我的搭档负责收纳礼金。临近中午11:00礼薄登记完毕,这时听到喇叭唢呐声响,鞭炮齐呜,应该是迎新娘的队伍回来了,大家纷纷到外边看热闹。
近处的鞭炮还在不停地响着,震得围观者急忙捂上耳朵。远处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拉着新郎、新娘走过来,到了跟前车把式一拽缰绳,喊了一声“吁”,那马头向上一扬,打了个响鼻便停了下来。新郞搀扶着新娘下了爬犁,缓步向大门走去,新娘双手端着一个红脸盆,盆中放有一些洗漱化妆用品。几个喇叭匠人正在卖力地吹着欢快的迎亲曲子。老婆婆早已站在大门外迎接,新娘走上前来叫了一声“妈”,老婆婆欢喜地应答了一声,把手中准备好的红包递给新娘并接过脸盆,新娘取出一朵红花给老婆婆戴在头上便一同走进家门。接亲和送亲的队伍紧随其后,在早已布置好的房间和席地上落座。
刘学儒走上临时搭建的台子主持婚庆仪式,新郎新娘站在台子中央任由他指挥。他说:“希望你俩结婚以后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互敬互爱,把小日子过好。同时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婚礼,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说完后宣布婚宴开始。
婚宴共吃8凉8热16道菜。一道道热气腾腾的佳肴如流水般地开始输送出来,端盘子上菜的都是年轻小伙,手托方盘在席间往来穿梭,先上凉菜,后上热菜,用茶壶倒酒,酒都是温热的,喝了暖和,整箱的啤酒放在桌下,另有汽水饮料照顾儿童及不能饮酒者。这期间新郎新娘会到每桌客人面前敬酒表示感谢,整个席间欢声笑语一片。
那时农村举行婚礼都是在自己家中进行,满屯子的人都来参加,场面欢喜热闹,村民们也在这些活动中感情得到巩固与升华。从那以后村里红白喜事都请我写礼薄,笔者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