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治疗脑梗塞患者呃逆的试验研究
2020-12-19姚丹,徐苗
姚 丹,徐 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研究针对此类患者,探讨问题并分析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呃逆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并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科收治脑梗塞合并呃逆患者15例,全为男性,年龄55~70岁,呃逆病程3~5天。
1.2 方法
常规消毒后使用1 mL无菌注射器抽取氯丙嗪,垂直刺入腕横纹上2寸内关穴,取正中间,触摸可感觉韧带,出现酸胀感、回抽无血后快速推药,注射药物三分之二,拔除针头,按压,如患者未缓解,第二天再次注射一次,继续观察,如症状仍未缓解,第三天再次注射一次。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显效:穴位注射用药10 min后呃逆减轻并逐渐消失,不再重复发作。并无需重复用药,住院期间不再发作者。有效:穴位注射用药10 min后呃逆症状减轻,间隔时间较延长,住院期间无需重复用药者,直至呃逆症状完全消失。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仍存在,未明显改善。
2 结 果
8例穴位注射1次后症状消失,4例注射1次后症状减轻,第二天再次注射1次后症状消失,住院期间未再出现,1例注射3天仍间断呃逆,未明显缓解。
护理方法:注射前首先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热情、真诚的态度,体恤,并关心同情患者的痛苦,提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等工作,详细介绍该方法对其疾病的作用及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及担忧,使其战胜该疾病的信心和对医生的信任。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如冬季应注意保暖,根据不同穴位分布的位置不同,应采用指量取穴法方法,选准穴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者手法要轻,缓慢推注,边注射并且边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有无不适,此类药物注射后,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轻微嗜睡,我们要做好对患者的防护,防止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讨 论
穴位注射此疗法它是以中医基本思想理论为指导的, 将针刺的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分析相结合的, 从而可以快速达到治疗研究目的就是一种独特的疗法。
内关穴通常是通过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柩·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炎、胃炎癔病。
中医学研究认为,呃逆的发生多由胃气上逆动膈而形成,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影响因素包括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和气血亏虚等方面的原因。脑梗塞患者多由于因肝和肾由于肝,肾,在炎热的天气下旺盛,气化痰,部分由于肝阳亢进和肺胃内大风,导致胃内痰液上逆动膈从而引发呃逆。再则,脑梗塞患者常年气虚,气血亏虚,运血无力等症状,气虚血瘀则脾胃升降功能的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等原因,导致痰浊壅闭气机,从而气机失畅上逆于胃而引发呃逆。经络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必要的沟通渠道,可在体表与脏腑之间相应点进行处理,根据呃逆的病因及症状,可将其分为中枢性呃逆和反射性呃逆两大类,患者的基础代谢率的下降, 患者的嗜睡的程度不同。病人及其家人在接受治疗前已获得通知病人在治疗期间可能会有轻微昏睡,让病人家属明白,这可能是治疗脑梗塞呃逆的机制之一。
从而改善患者呃逆症状,这可能是脑梗塞呃逆治疗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并发呃逆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