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应该有怎样的政绩观

2020-12-19文_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干事

文_ 晓 山

政绩就是为官从政取得的实绩,政绩观则是施政者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古人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既自我勉励,也拿来勉励他人,这就是一种朴素的政绩观。政绩观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政绩观端正不端正、正确不正确,往往影响着干部个人及党的事业的成败。现实中,少数干部政绩观发生偏差,过于追求“功在当代”,为了一己私利,违背现实条件和客观规律,不计成本打造“政绩”,不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贻误了地方的发展,最终也让自己走向了违纪违法的深渊。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淡化个人得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不会走弯路、错路,才会真正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实践证明,政绩只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树,只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党和人民之福,才是实实在在最有分量的政绩。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一、政绩观是一面镜子

政绩观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格局境界和责任担当。追求什么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有什么样的政绩观,直接映射出一个领导干部的选择和作为,正确的政绩观照出的是领导干部的初心使命,错误的政绩观照出的领导干部内心的妖魔鬼怪。

政绩观能照出是为民办事还是为己当官。古往今来,总有人是为了当官而当官,把当官作为追求荣华富贵、安逸享乐、光宗耀祖的一种途径,甚至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思想动机和价值观念以“己”和“利”为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职位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民服务的工具,选择当干部就是要俯身甘为孺子牛、一心为民办实事,将公仆意识扎根于心,把群众事当作自己的事。

政绩观能照出是担当作为还是庸碌无为。

衡量干部能否干事,关键看敢不敢担当、有没有作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决摒弃被动应付、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主动走出“舒适区”,拿出拼劲、闯劲、韧劲,主动担当尽责,积极干事作为。

政绩观能照出是求真务实还是作风不实。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求真务实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不做“假大空虚”的事,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让求真务实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没有政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当干部就要有政绩,没有政绩的干部是立不住的。如果干了两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没有什么作为,就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事实上,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占着位子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那就是“庸官”“懒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恪尽职守、勤勉工作,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要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在抓落实上,能“出活”,出实效。

实干才能出实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国理政、干事创业,实则久治,虚则即荒,实干是收获政绩最靠谱的“捷径”。离开了实干,为人就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干事就会作风漂浮、华而不实。任何“花招”“把戏”都比不上真抓实干,唯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老实做人、踏实干事,才能立足本职岗位干出一番让人称道的业绩。要保持奋发有为的干事激情,把心思和精力放到干事创业上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出一些让群众称道的实绩,以实干赢得尊重,靠真本事立身,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安于现状、坐享其成。

新官理旧账照样是政绩。新官理旧账,也是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走上新岗位,不仅要接过权力,也要接下问题,以不怕难、不怕乱的态度去迎接任务、解决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遗留问题多为“烫手的山芋”,历史旧账都是烂账、糊涂账,与己无关,不愿收拾烂摊子。不理旧账,就是不担当不作为。要主动认领这些“旧账”,正常的账要清,失误的账要纠,不完善的账要补,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账要分文不差地还。还账不赖账,交账不欠账,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对你“买账”。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不仅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检验者和评价者。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有政绩、有多大政绩,政绩对发展起到多少作用、为老百姓带来多少收益,人民群众才是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评价干部,总是要把干部怎样说和怎样做结合起来,评判做事的动机、措施和结果。由人民评价政绩,不仅需要思想的自觉,更需要制度的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任用中,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将群众公认原则贯彻于政绩考核的全过程,提升干部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的契合度。

三、显绩和潜绩都要有

政绩分显绩和潜绩,显绩立竿见影,易出成效、易被发现、易受关注;潜绩见效慢,费时费力、难以形成“轰动效应”,一时不容易被发现、被认可,“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共同构成领导干部的政绩。有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一味追求显绩,热衷于“显露山水”的短平快项目,甚至热衷于作秀,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愿花时间花精力投入“长线”工作。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成绩、为百姓谋得福祉是为官从政的本质所在,不仅要看任内干了些什么,重要的还要看走后留了些什么。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格局。任何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地等待和积累,不能总是想着一鸣惊人、出新出彩,而不愿意默默无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甚至为了出成绩而搞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事实上,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一茬接着一茬干,不在于时间长短,必定会干出实绩,干部群众也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甘当“铺路石”,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境界,做一名潜心静气、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事,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恒心定力。古人云,“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恒”强调的是坚持,不仅要落锤,而且要持续用力一锤接着一锤敲。要不断地沉下,才能实现最后的向上。很多显绩需要潜绩的不断积累,如果大家都不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便无从谈起。要跑好“接力赛”,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善作善成,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要有把握大局大势的历史眼光。领导干部在看待政绩和创造政绩的问题上应有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政绩、从历史发展的需要出发创造政绩,让政绩经得起历史经验。要树立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实施和重要问题解决上,注重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充分考虑是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需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四、要政绩,不要“政绩工程”

政绩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而“政绩工程”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地方实际,利用手中的职权搞出劳民伤财、浮华无效的用来标榜“政绩”的工程,作为个人升迁和官声的“垫脚石”。在群众眼中,“政绩工程”就是急功近利、形式主义、贪图虚名的代言词。

为民谋利的政绩才是群众所盼。老百姓对“政绩工程”嗤之以鼻,并不是对为政者讲政绩有意见,而是对形式主义、假大空的行为有意见,对干部“唯官是图”的思想有意见。一段时间以来,一大批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尽责,在符合发展规律、群众需要和工作程序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努力地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得到群众的信赖和认可。被誉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面旗帜的华西村,“领头羊”老党委书记吴仁宝通过40多年的努力,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干出了令全国人民钦佩的成绩,这样的政绩越多群众越高兴、越拥护,越显得干部有责任心、有本事。

要实绩不要“劣绩”。有的干部个人私心欲望膨胀,为了升迁和谋利,违背客观规律和人民现实需求,片面追求表面政绩,大肆建造一些“造势工程”“形象工程”“盆景工程”作为自己的政绩,这往往是“劣迹”,而不是真正的政绩,是为官的“耻辱柱”。这样的“劣绩”不仅造成国家资源的损失、污染了政治生态、助长了浮夸之风,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贻害无穷。党员领导干部决不能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事实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不含水分的政绩,才是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工程。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干事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忠诚许国,老而弥笃”——“干事创业敢担当”评论之一
职务纵有“天花板”,干事也没有
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政绩”何以成“政债”?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