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监督权力制约的形成机制—评《权力制约视域下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

2020-12-19闻渊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制约舆论监督舆论

闻渊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因网络及多媒体工具的公开性、互动性、参与便利性和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网络媒介用作制约权力的手段具有传统舆论不可替代的优势。实际上,引入网络舆论监督不但拓展了对权利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还改变了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以人民为权力制约主体的网络舆论监督与体制内的权力监督相结合的体系。监督公权力为代表的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权利制约的新途径,但法律规制对网络舆论监督不足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郭莉编著的《权力制约视域下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版)深刻揭示网络舆论监督的本质和人民主体权利对公共权力制约关系的形成机制,分析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重要性、问题现状和法制化完善途径。网络监督开创了舆论监督与民众权利的直接互动新局面,悄然地改变了我国的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也改变了我国权力运行方式。本书对研究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发展过程特征并据此构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舆论的引发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通常是由特定的网络“话题”所引起,经过信息交流等步骤整合各种意见并形成一致性意见,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迅速转变为网络“舆论”。

大多数具有高度分散和多元性特征的一般网络话题却难以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经分析比较发现,这种作为网络舆论来源功能的“黑匣子”的网络话题都需要具备相当的一致性,便于形成统一的民意共识和情感,成为启动网络舆论发展链的首要触发点。不同网络话题转化为网络舆论的难易程度不同,通常体现鲜明的冲突性,能够在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之间传播并实现更广泛传播,同时还在相关的群体利益和价值取向相近的群体中体现出极强的感染性的话题最有可能发展成为网络舆论。

尽管社会学统计研究表明,大部分统一的网络话题也并非都能最终转化为网络舆论。但笔者认为一些反映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话题更容易触动公众对相关问题的感情共鸣,容易转变成为网络舆论。结合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阶段特点,部分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敏感的舆情需要用法律和法规形式进行积极引导和调控,避免网络媒体不利于进行信息扩散控制的弊端,尤其需要注意例如“仇富”“仇官”等的非理性情绪经过非法煽动而转化为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社会负面感情事件。加强人民大众的价值观教育,建立科学、理性的大众意识体系,避免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被无限放大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网络舆论触发阶段的舆情管理法律进行规范引导,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关注司法不公、官员违法失德等权力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不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前提下作为我国权力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聚合效应

网络舆论传播体系中包含了传播者、大众群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网络环境下主体优势、传播优势、整合优势非常突出,共同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监督和权力制约的话语权聚合效应特征。首先,网络舆是基于多数人达成群体意见共识,其实质是大众群体组成的集体主体与权力的对话。互联网在意见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主体规模要求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因此网络条件下非常有利于形成相当规模的数量、民意、心理场等方面的主体优势,成为网络舆论监督话语权力效应的聚合机制重要体现。

其次,网络在促成舆论监督方面还需要满足舆论监督形成的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相同意见主体规模性这两大重要条件。网络具备的网状分布方式、开放互联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有利于各种信息和舆论观点实现充分的扩散交流,在短时间内形成地域范围大、影响层次深远、快速汇聚成体现主体意识观点的强大舆论。

再次,网络具备强大整合优势,对各种不同意见和信息,以及多个舆论场深度整合,快速提高舆论场内、舆论场间共识度和整体舆论共识度。一方面,网民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和载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把关者”和“过滤者”,各种意见和信息进行逐级汇聚、传播和整合过程伴随了对意见和信息的选择与加工的过程,也是网民在信息整合中深度参与的过程。网络独特的传播结构及搜索、分享、转发、评论、加精、推荐、置顶的操作方式,能十分高效地反复交流和传播个体意见,实现个体意见或信息迅速聚合形成群体话语。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系统,能够整合利于报刊、新闻、微博、论坛、博客、微信、APP等多种的舆论平台,实现了各种媒体形态交织连接,互通互融。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与多形态、多性质的其他多个舆论环境的共生共存的新格局。网络整合下的在体制内媒体、意见领袖、网民三大舆论场对于反腐败和改进党风政风等方面共识度不断提高,实现了非常明显的网络舆监督实现权力制约功能的舆论场整合优势。

三、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的对接

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都是为了规范公共权力的合法运用,二者的高效对接能相互借势并形成接力效应。首先,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对接,进而间接启动体制内监督程序,是舆论监督实现权力制约的法治化途径必要因素和条件。权力监督弥补了网络监督对监督客体的直接支配性和国家强制性力量运用方面的“软权力”不足,还能消除网络舆论监督信息权威不足。当网络舆论聚合达到一定的强度时,通过舆论压力的作用实现国家政治系统介入到网络舆论关注的相关事件,促进该事件的积极调查与最终解决。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的过程,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监督组织得到了舆论的关注和支持,在实现国家权力监督功能方面将更为有效和更加有力。网络舆论监督优势能够化解权力体系内监督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权力监督效率低下的普遍状况。

权力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各自有相对独立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处理方式和信息反馈方式。权力监督主体积极开展主动收集、分析、甄别网络中的各种隐含信息,提取有价值信息进入权力监督系统,而网络舆论监督平台通过舆论监督主体的博客等多媒体披露的被动收集,通过公众的参与与关注最终进入国家权力监督系统。为了有效地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的交融对接,我国将网络监督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等多个过程,视为网络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的一个系统来积极部署。随着网络技术平台逐渐发展形成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综合平台,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信息收集过程主要通过设立官方专门举报网站,实行密码举报、APP客户端举报、知名网站设立“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等措施,在保护举报人身份信息不泄露和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有助于疏导民间自发性舆论监督带来的弊端。监督信息的处理过程已涵盖了受理主体、范围、方法、步骤、顺序、实现等多个细节内容。另外,监督信息反馈过程推行及时、有效的原则,内容措施包括了受理情况、调查处理进展程度跟踪、证据材料审核、后续更近工作安排、最终结果追踪,同时监督信息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官方网站通报制度、微博账户通报制度、举报人网络查询制度、向举报人主动回复制度等的相续建立实施,有效地实现了网络系统自动查询与建立积极信息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总结,本书论述通过网络舆论的触发机制和舆论聚合机制实现了个体言论向公共舆论转变,而网络舆论与权力对接及时则实现了社会行为向政治行为的转换,这三个基本作用机制在网络舆论监督权力制约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加强权力制约的法律规制体系和规范网络舆论监督本身的法制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对于推进我国法制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制约舆论监督舆论
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探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利器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