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2020-12-19王慧王晓川南宁师范大学
文/王慧 王晓川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其区位独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集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于一体,是我国唯一沿海沿边的自治区。由于历史、现实、交通等种种原因,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如何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与资源特色,使农户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4]。但在旅游语境下,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成果还相对缺乏。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语境下实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策略。
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农户生计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农户生计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
(一)优势生计资本
(1)自然资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自然资本富足,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且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不断推进与建设,广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许多农户在兼顾自家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参与旅游建设与服务,通过向游客售卖农副产品、在旅游景区与旅游饭店从事服务工作,补充家庭收入。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户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选择回乡创业,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兴办民宿,充分利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优势的自然资本是农户生计转型、生计多样化的重要依据。
(2)社会资本。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获得的中央、地方政策资助与资金支持不断增多,获得的社会帮助越来越多,有各高校、企业的技术指导,获得了大量的技能培训,有各种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问题。各项技能、知识培训机会的增加,使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社会网络不断扩大,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社会资本无形之中不断增加。
(二)劣势生计资本
(1)人力资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吸引了一些外出就业的人回乡创业,一些乡村旅游点的兴起,也吸引了部分农户不再外出打工,选择回乡就业。但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人力资本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劳动力年龄整体偏高,老年人偏多,中青年劳动力仍以外出务工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文化水平呈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少数农户接受过高等教育,回乡创业,但数量有限,绝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旅游服务理念模糊,服务意识不强。
(2)物质资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在个人住房方面,由于“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住房基本得到改善,个人自有资产,如家用耐用消费品数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多。农户所在乡村的公共物质资本也有所增加,“厕所革命”的开展使乡村的公共卫生环境有所提升,但受地理条件与经济落后的限制,交通、医疗、科教、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交通,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交通建设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路交通依然存在网络覆盖面少,通行能力弱,技术等级低,出行难与运输难等问题,交通可进入性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影响了游客的出行。
(3)金融资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务农和外出打工,农户的金融资本积累较为薄弱。农户可自主支配的现金并不多,旅游业属于投资回报型产业,乡村旅游的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普通农户获得前期投入的贷款、借款的机会并不多,并且风险较大,金融资本限制了大多数农户投入旅游业的热情,多数农户倾向于以农业为主,闲时从事旅游业,作为收入来源的一个补充。
二、旅游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得农户生产与生活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微观层面。农户思想未解放,对自然资本的依赖性较强,生计方式较为传统单一,虽然一些农户意识到发展旅游的益处,但多数人是一种从众心理,没有真正理解如何将旅游业作为可持续生计一种生计策略。个别农户经营的农家乐获得收益,便有人效仿,没有学习旅游从业的相关知识,旅游产品类型雷同,缺乏创新,服务水平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部分农户从事旅游业主要是为了增收,补充家庭收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上岗,造成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较差,影响游客满意度。农户的乡村旅游知识缺乏、服务技能低是目前农户层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大量掌握乡村旅游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2)中观层面。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村集体在乡村旅游中发挥作用不明显,江浙一带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村集体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吸引投资,组织培训学习,布局村里业态分布,避免项目雷同,减少同质竞争,等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并各具特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各有所异,但目前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具有较高的雷同性和相似性,项目集中在农产品采摘、吃农家饭、种农家地等初级农家乐,缺少中高端产品。各乡村旅游点开发在规划方面缺少理性思考与文化挖掘,没有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突显出来,规划不到位,缺乏新意与地方文化特色,游客可参与性、体验感较差,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产品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在经营管理方面较为初级,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3)宏观层面。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旅游业的脆弱性体现得非常明显,游客大量减少,许多农户对旅游业望而却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减少出行,主要是担忧接触感染的风险,而乡村地区,空气清新,地广人稀,正好符合当下人们希望在户外放松,远离人群密集区,亲近大自然的想法,但很少经营者能在劣势的局面中找到商机,抓住商机,利用火热的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吸引城市居民游客自驾到乡村旅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慢,在游客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品质化时,广西农户所经营的乡村旅游整体开发水平不高,规模小、层次低,处于同质竞争的局面。而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与村集体,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知识学习与培训,应对旅游、环境危机的处理能力较弱,没有寻找到突破口。
三、旅游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策略
在旅游语境下,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策略,一方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农户收入来源,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广西少数民族农户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是当前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调整心理,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农户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单元,其生计策略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旅游语境下研究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策略,首先要解决农户思想与认知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思想更加保守与顽固,需要逐步解放思想,村干部、村里积极分子、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先带头学习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起到带头示范效应,使农户意识到参与旅游的益处,生计策略多样化的好处。鼓励农户参加各种旅游相关的培训,参加在线教育学习,提高农户个人的知识水平与服务水平,愿意成为旅游的参与主体、经营主体与利益主体。吸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返乡,吸引大学生毕业后回村,起到人力资本的“回笼”的作用,通过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
(二)保护环境,挖掘特色,实现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特有的财富,是广西各少数民族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如何保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原真性,挖掘其特色,将文化元素、民族特色在生计资源中转化为生计策略,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将自然环境优美的美丽田园、民俗风情多彩的农庄变为乡村旅游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们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方向。农户们要认识到自然资本、地方文化的价值,对其保有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发其乡土情怀,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农户自身可持续生计的同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扩大网络,搭建平台,发挥社会资本效应
首先,农户个人应积极扩大社会人脉网络,愿意学习,接触外界,接受新知识,丰富农户社会资源。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与指导,使其学习先进的技术、规范的服务操作、系统的管理知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最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村庄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多渠道增加社会资本的来源,乡村社区搭建平台,为乡村与外界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效应。
(四)完善设施,创新机制,促进物质资本长期发展
交通的可进入性是影响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影响游客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要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基础配套,便捷的交通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重视规划,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多规合一,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凸显其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生态功效,业态分布合理,乡村民宿、餐厅、景点、特产店等,保障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品质。重视特色打造,创新发展机制,协调农户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关系,激发农户创新活力,鼓励农户进行创新旅游经营模式,为其提供政策、土地等扶持,促进农户物质资本和乡村社区资本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繁荣。
(五)吸引投资,寻找资金,扩大金融资本来源
资金短缺是摆在农户面前的重要障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农户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多年来一直在维持温饱的边缘徘徊。“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是为其提供金融资本资源与保障的最重要外源性动力,应积极争取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财政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优化当地的投融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政策倾斜、制度适当干预、财政金融工具调节等方式,积极拓宽引资渠道,帮助农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各种优惠贷款、无息贷款、培训支持、技术服务指导、税费减免等方式,帮助农户们寻找资金,降低风险,愿意自己或者合伙投资,掌握生计的话语权,保障自身利益,有更大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生计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