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框架下提升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传播力的路径分析
2020-12-19阿迪力买吾兰新疆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
文/阿迪力·买吾兰 (新疆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分散,广播电视覆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但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服务于西部少数民族人民听众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克服险阻,不断发展壮大。此后,以多布点、多频率的方式进行全疆信号覆盖,基本保证了全疆少数民族听众的收听需求。1994年底,新疆广播的五种民族语言广播同时上线,实现了数字化覆盖。2000年实现了调频发射,同期开展了在线网络直播,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网站可以实现全球传输。在多年的发展中,新疆广播已经发展为全国少数民族语种最多、播出时间最长的电台。在播出内容方面,也从早期的翻译汉语节目,发展为采、编、译相结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运营模式。
一、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独特价值
新疆少数民族众多。作为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人口分布也最为分散,南疆地区的喀什距离首府乌鲁木齐超过一千四百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南昌的距离。天然的地理障碍导致新疆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公共广播电视系统覆盖率低,受国界边线广播频率影响较大。从1994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全疆广播覆盖的投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广播是可靠、低廉、便捷的信息渠道,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于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丰富少数民族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南疆的不少地方,用大喇叭每日播放新疆广播电视台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已经成为习惯。进入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不仅要服务疆内的人民,还成为世界了解新疆、认识新疆的听筒,成为地方少数民族与国家接轨的平台,在对外交流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节目源匮乏
新疆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新闻资源的开放方面依赖于汉语广播的新闻稿件,以新闻翻译作为民族语言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手段。在对《新疆新闻联播》的译制中,由于新闻报道手段的创新,以画面代替文字叙述的比重越来越多,导致电视新闻转译广播新闻有难度,加之少数民族语言在语速方面的差异,导致民族语言广播新闻的质量不佳。在文艺广播方面,民族特色呈现不够,节目的创新性不够,汉语广播节目区别不大,面对央广的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显示出不小的劣势,在南疆地区的收听情况也遭受央广少数民族频率的严峻挑战。
(二)创作团队缺乏活力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不是新闻、传媒专业出身,在采、编、译、播的相关工作人员中,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历过广播专业业务的系统培训。新节目、新频道的创作,新闻采编人员创新力不足,人员在体制内缺乏流动性,基本是一人一岗,持续做同样的工作直到退休。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这种环境很难培养出全媒体型采编人才。没有人才支撑,创新升级民族语言广播也是无稽之谈。
此外,少数民族广播还面临地区内广播频率较少的现实问题。新疆广播电视台目前有四个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独立频率,但地市级电台的独立频率较少,疆内听众尤其是南疆的听众可选择的频率依然较少。
三、提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传播力的路径
(一)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
民族语言广播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作为连结党和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纽带,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宣传工作的科学化,不断完善议题设置机制和“把门人”机制,占据新闻舆论引导制高点。
坚持新闻立台的思想不能变。保持《新疆新闻联播》高质量同播同译,持续增加直播节目,减少重播、录播新闻节目。不断强化三审制和重播重审制,以一个标准严格落实播审责任。
(二)创新节目理念
节目创新,理念先行。在坚持理念引领的前提下,运用新时代话语,大胆进行新闻策划,敢为人先,打破传统理念,鼓励创作策划的报道内容。相较于兄弟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策划性的新闻报道方面数量少、力度小。但相较于同期的汉语广播,民族语言广播只是在完成例行工作,过度依赖汉语广播的新闻稿件。反映出少数民族广播节目创作手脚受束、自采自编率低的问题。
(三)创新节目内容
创新节目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广播节目的语言规范、提升语言技巧,突出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少数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广播节目的类型,以寓教于乐的方法发展文艺广播。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汉语程度低,普遍习惯收听母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节目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广播节目,在译制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少数民族语言的严谨发音、方言特色和语速语调,做到老少咸宜,用少数民族的口吻讲述民族故事。在节目类型的创新方面,要弘扬区域内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把石榴精神发扬光大,在各民族大团结的语境下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学共进。从2014年开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开播了《新疆大舞台》等文艺广播节目,所选用的本土、民族歌曲占到所有歌曲的三成以上。针对牧民、农民听众,开播了《金土地》《今日农村》等,组织农牧业专家下乡下地,以科技兴农,为牧区听众排忧解难。
(四)引进来,走出去
“引进来”是人才既要引得进来,又能留得住;“走出去”是广播节目走出去,知名度走出去,不仅要走出新疆,还要走出国门,成为宣传新疆的一扇窗。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国家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定向委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特殊培养等优惠政策,还有系列的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援疆计划等,都是引进人才的路径。但人才梯队建设不能等、靠、要,要变被动为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电台员工岗位流动,培养采、编、译、播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对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培训,做好本土人才的保育工作。
人才引进来,节目走出去。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作为新疆的一张名片,也是新疆对外传播的窗口。新疆广播电视台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基础设置建设,完成了多个频率的上星和上网,实现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多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24小时网络直播。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不仅覆盖到国内多个省份,还覆盖到中亚多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不仅成为疆内各少数民族的知心朋友,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听众。“走出去”工程正成为新疆展示自身魅力、增进中外人民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新疆作为边境接壤国家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扮演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一带一路”桥头堡等重要角色。新疆广播电视台少数民族广播作为连结国外友邦、展示国内风土人情的窗口,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政策、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要把握时机,创新宣传报道,打造品牌节目,全面提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