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根本任务

2020-12-19伊犁师范大学

亚太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功夫立德

伊犁师范大学 张 舟

19 世纪30—40 年代,欧洲的一些国家率先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应当用更加科学的、具体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工人运动的发展,以达到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目的,消除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影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于此时诞生了。马克思在革命的实践基础上,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将其与以往哲学家提出的旧唯物主义明确分别开,对人的本质、实践、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等作出了科学的论述。

上述三大主题内容同样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立德”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在成长过程中践行“六个下功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树人的导向。基于《提纲》来解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根本任务,“人”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基础和落脚点,“实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环境”是影响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就需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研读《提纲》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人的本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核心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关于“人”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基础的教育,核心在于“人”,要求关注人、引导人和发展人,致力于使人成为“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根本问题,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需面对的问题,“人”的相关概念及人的本质在《提纲》中均有论述,概括起来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细化成两个方面,即人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方面,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一种理论只有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关注的对象、研究的主题,才能真正超越对人的形而上学(唯心论的形而上学或者唯物论的形而上学)观点,达到唯物史观的界域。”马克思在《提纲》中解答了关于人的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进行了批判,不理解“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马克思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的,反对的是将这些共同性变得抽象了,同时应当基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揭示人的本质而非脱离这些条件。因为人类这一群体是由每个不同的个体集合而成的,单一的个人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在现实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中存在着。

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是指众多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社会关系或是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简单重复和叠加。马克思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各种因素及其各种关系构成,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社会中与其他人逐步建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所以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此外,“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就个人而言,所有的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单一并列和平等的,这些社会关系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其中,物质关系尤其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中的“树人”即要培养这样的“人”,其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马克思后续关于人的理论中倡导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一脉相承,《提纲》中人的本质理论是其人学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实践: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基本途径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中断的伟大实践,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起源到丰富再到发展起到了启示的重要作用,并且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赋予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时代性的、新的思想生命力,可以说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就是我们国家促进和优化自身文化的实践成果。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因为人们形成道德认知的过程、强化道德情感的过程,乃至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都离不开实践,道德认知形成后,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习惯,促成道德行为,因此实践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可概括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可以使得认识得到深化,进一步审视真理,也可以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整理后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即人们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来判断认识是否是客观的。人们已有的思想观念正确与否、有没有反映客观规律,都必须回到实践中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和检验。“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简单地说,人类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都不是什么神秘或稀奇的东西,或者是由什么神秘理论创造的,而是人的实践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类活动。人的相关理论前文中有提及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正确认识人的实践活动,也就了解了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规律。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向,只有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才能检验其自身的真理性,只有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实践工作和立德树人理论相一致时,才能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理论建构的目的,以及保证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落实的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有效推进。

三、环境: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外部因素

良好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得以落实的外部因素。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人在环境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解读《提纲》的第三条可以更清晰地了解。

《提纲》第三条对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的主张进行了批判,即主张“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就要先改变环境和教育的“环境决定论”者,代表人如爱尔维修认为,“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源于对外界的感觉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提纲》第三条中概括了人和环境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句话可以浓缩成:人与环境是相互创造的。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环境影响人。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环境影响的是在不同时代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践行实践活动的人。由于前文中提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和物质世界有各式各样的联系,行为一定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制约,同时制约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政治、文化发展层次和水平,还包括人们的道德素质水平。二是人改造环境。人们采取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该活动就是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和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其中文化环境就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密切相关。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落实需要密切关注环境这一外部因素,需要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然、平等、开放、互动的生态教育环境,既包括教学、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还有教育管理、服务环境和人文生态校园环境等。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注意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应将网络虚拟环境的优化与法律制度等有机配合。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功夫立德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
要在精准摸排上多下功夫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在建立就医新机制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