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云教学教育模式变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0-12-19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郑雨珈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唐 琪 尹 淋 郑雨珈
一、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将学习资源、学习终端、学习平台依靠互联网进行“1+1 >2”的有效整合,逐渐建立起以云教室和云课堂为基础的云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限制。为推进落实教育部部署,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全方位的创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从2013 年搭建了校内的“SPOC”云教学平台。学校云教学工作从三大基本原则——“雅典式”教学思想、“狩猎场”理论、因材施教原则出发,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混合的教学模式展开。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贯彻学校关于全面开展云教学的要求,将教学工作转移到线上平台开展,教学模式转变为“完全线上”的云教学教育模式。本文将对变革中的教学模式的挑战做具体分析并提出对策。
二、面临的挑战
(一)授课软件杂乱,云技术应用不熟练
云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的备课资料、授课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全线上教学的模式。云教学涉及多个平台的使用,各个平台的功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将学案电子化、制作电子讲义、录制微课、直播授课、线上考核和答疑等,而学生需要运用云平台进行预习、复习的自主学习,另外,课程中师生需要互动,云教学模式对师生了解、使用相关软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课堂主导性减弱,教学效果无法直观掌握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课堂上随机提问等方式可以直观地感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认真程度,运用“雅典式”教学理念的讨论、提问等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云教学的模式打破了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利用图文并茂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在云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弱,学校特有的学生将自我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无法实际开展,及时反馈作用削弱,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使教师无法直接、准确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三)学习动力结构转变,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云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学习更需要压力和动机的驱使。首先,学生进行线上云自主学习,学习的动力结构由推动式转换为主动式,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难以一时养成。云教学大部分都是对知识进行不连续、非系统性的碎片化学习,缺乏对知识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存在浪费时间的潜在因素。云教学资源学习的可重复性,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心理上,会一再延迟学习时间,不能达到与线下课堂等同的学习效率。其次,互联网中学习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师生的自我探索、发掘以及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云教学缺乏高效、规范的学习环境
传统教学在教室中上课,处于集中学习的环境,促使学生有压迫感和紧张感。而云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教学质量受到网络环境、教学平台、基础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课堂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例如黑板、投影仪、电脑、实体模型、实体课本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进行现实可视化展示教学。云教学中,会因网络环境不佳、教学平台卡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师生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延迟,不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云平台的语言行为缺乏现实的约束,针对大量的评论留言教师难以及时把控语言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学习氛围及外部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大。
(五)云考核项目单一,成绩有效性难以掌握
学校推崇“雅典式”教育,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云考核普遍的方式是将纸质试卷简单地转化成电子版,不仅考核形式应试化,考核题目答案也过于标准化,部分依赖于互联网检索完成考核,学生独立完成度欠缺,无法真正发挥测验对学习成果检验的作用。因为基础环境影响,经过实践证明,目前较为适宜的考试形式为“监”“考”统一,但存在“考生众多,检测不便”的情况,无法完全保证考试纪律,不利于发掘新思维,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云技术组,统一教学软件
应以经验丰富的教师和IT 技术人员组建云技术组,充分研究各大在线教育教学软件,选择适合学校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的实用性软件。将软件的各种功能操作流程形成使用手册。于云教学正式开展前,对教职工进行软件操作的培训,特别是对教学电子资料准备、师生互动、作业测验等功能的详细讲解,沉浸式模拟课堂情境,以实战检验真理,充分调研,准备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体化应用,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发挥云教学教育的重大作用。
(二)创新设计课堂,构建师生“云”共同体
利用云端资源,注重云教学的技巧运用,完善云教学教育模式,紧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勇于探索、尝试创新型云课堂。建设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的云教学模式,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设计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框架。从“雅典式”教学理念出发,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直播的过程中,通过“弹题”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听课质量,课后及时发布讨论话题和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云技术分析,形成学习报告,教师针对学习报告,修改适应性的教学计划,构建师生云端共同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激励探本溯源,形成规范体系
从“炫耀心理”和“猎奇心理”的心理学原理出发,建设一套积分体系,在云平台上分为讨论区、作业测试、课件视频模块等进行积分规则设计,学生可实时查看本门课的班级或全校积分排行榜。将教学课程设计成闯关模式,课前,教师在线上提出教学任务,学生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课件和资料以及进阶性质的知识,自我探索。课堂中,师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自我学习成果的分享,使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机动性等得到提高,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教师及时使用课堂学习笔记照片进行出勤签到,并布置针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限时练习,及时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其次,建立助教团队,负责弹幕、讨论区以及考勤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形成奖惩机制,镶嵌在积分体系中。针对优质发言进行置顶并加分,反之则扣分,甚至删除留言,逐渐优化学习和讨论环境,规范学生语言行为。
(四)因“材”施教,家校联动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料,注重教学技巧的巧妙运用。使用“直播讲解”和“录制教学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授课,选择具备回放功能的教学直播软件,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其次,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多偏向于“理论+实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课后练习,从“学以致用”的理念出发,重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鼓励家长变“监”为“伴”,云教学是教学环境和形式的变化,以教和学为主,家长应该陪伴学生规律作息,使学习与生活划清界限,多给学生独立空间,鼓励孩子与教师和同学多沟通。
(五)搭建多维度考核模式
云考核从不同的成绩评定、多方向考核的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反馈。首先,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性质积极探索综合性、开放式的非标准化答案,由平时作业、研讨交流、论文报告、成果展示、随堂测验、课堂考勤、课堂互动等多个维度来评价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从知识认知到学以致用再到深化探究三层级的升华,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占比,使最终的成绩全面覆盖学习全过程。其次,及时更新考试题库,通过主观题加客观题的题型进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但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更加倾向于主观题。在考核的过程中,使用“腾讯会议+超星”云平台实现“监”“考”统一,采用题库试题随机生成试卷题目,让每位学生的试卷有一定的区别。最后,结合其他维度的成绩综合形成综合成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协助教师找到课程的盲点并加以修改,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对学生正面的影响。同时,可以加入智能化测试系统,考核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点盲区进行记录分析,形成学习建议,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学习,查漏补缺,做到课程的全覆盖学习。
云教学教育模式的出现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其利用互联网工具颠覆性地改变了既有的教育模式。未来在各大中小学中的应用将更普及、更灵活、更高效,并且对现今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针对此次教学机制的变革探索,学校开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根据从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方法,学校在云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将会对云教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如何真正将云教学的内涵从“教学”上升到“教育”层次,还有待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