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
——以S省8所高校为样本

2020-12-19班惠英

关键词:信教基督教信仰

向 专,班惠英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向移动智能互联网升级,基督教强烈的发展愿望在高校中有所体现,并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势头最为迅速的宗教。本次调查在S省8所本科高校进行,以掌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情况,探寻其呈现的特征和趋势,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基督教及基督教问题,增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基督教渗透的能力,树立起成熟健康科学的精神信仰。

1 基本情况调查

课题组在S省8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法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1 976份,其中有效问卷1 952份,有效回收率为 97.6%。男生为963名,所占比例为49.4%,女生为989名,所占比例为50.6%,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为979人,所占比例为50.1%,文史哲、管理、法学等文科类专业学生为804人,所占比例为41.2%,其他类专业学生为169人,所占比例为8.7%。

2 调查结果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基本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基督教的认知、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情况和大学生不信仰基督教的情况三个方面。

2.1 大学生对基督教的认知分析

2.1.1 基督教本质的认识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基督教本质的认识是对待基督教甚至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调查显示,认为基督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2.1%,比例最高,仅有3.4%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表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基督教有着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一认识符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即 “宗教是有神论,是一种信仰,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50.5%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是唯心主义,说明了一半以上大学生对基督教本质的认识是清楚和正确的。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理解失之偏颇,4.7% 的大学生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愚昧迷信”,把宗教等同于迷信。还有11.3%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的本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说明了高校中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基督教持有肯定态度。

2.1.2 基督教影响的认识

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来看,34.5%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贡献是积极广泛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7%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普通,18.4%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起到了消极影响。从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看,21.1%的大学生认为是积极的,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23.8%的大学生认为有消极影响,然而2.1% 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有依靠基督才能实现。综合看来,大部分大学生肯定了基督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但认为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大。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肯定了基督教本质上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极作用,但对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基督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因此,高校要注重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新媒体时代基督教的双重作用。

从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看,信教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带来的积极作用较大。他们认为信仰基督教后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心理有归宿,精神有寄托,找到人生意义和归属感(61.86%),其次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更乐于助人(58.8%)。不信教的大学生中更多的人(近67%)表示不知道基督教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或是认为作用并不大,还有22.2%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只有11.6%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有利于个人成长。这呈现了信教和不信教大学生对该问题的不同态度,也是信仰基督教和不信仰基督教的佐证之一。

2.2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情况分析

2.2.1 信仰基督教的原因

调查显示,仅有3.5%的调查对象信仰基督教。在信仰原因上,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选择最多的依次是“家庭影响”(48.5%)、“对基督教好奇”(32.3%)、“对西方文化感兴趣”(30.9%)和“寻求精神寄托”(30.9%)。“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全面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与子女的沟通过程中,父母会将其价值观念、态度等内化到子女的行为模式之中。”[2]父母对基督教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从而使家庭因素成为了大部分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原因,且根深蒂固。大学生选择“对基督教好奇” “对西方文化感兴趣”这两项,与其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关。他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对各种领域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基督教是西方信仰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并认可了基督教的文化,并走向信仰。宗教信仰是寻求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的重要渠道之一,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和精神美感功能。[3]选择“寻求精神寄托”,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在精神世界,有需求,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本身迎合了此需求,使其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了寄托之所。也有大学生选择“人际关系淡漠,希望温暖救助”,“遭遇学习、生活、就业压力,渴望解脱”等原因,这说明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基督教能给大学生带来精神慰藉。

2.2.2 参与基督教活动的情况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基督教活动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发展。68名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选择上网从事基督教活动最多的是“浏览基督教专题性网站,学习基督教文化和教义”,所占比例达到了42.7%;而选择“参加网上教会的祷告、礼拜等活动,完成宗教功课”的所占比例为25%,选择“参加基督教论坛讨论” “撰写发表与基督教有关的博文、说说等”的所占比例则为17%多一点,这说明了信教大学生参加网上基督教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虚拟空间完成宗教功课、结交教内外朋友”[4],把原来线下到教堂参加活动拓展到了网上的活动,而且很少在网上进行主动的传教活动。

调查发现,信教大学生参加线上、线下基督教活动的频率都不高,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为22.1%,29.4%,偶尔、几乎不参加的人数占了大部分。这表明信教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随意性是非常大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宗教徒是要按时到相关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的,因此他们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徒。

2.2.3 新媒体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影响

近68%的信教大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给其信仰带来的正向影响大于负向影响,一半多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他们的基督教信仰起到的作用不大,57.4%的大学生认为“线下宗教活动优于线上的宗教活动,更真实直观,倾向于线下的宗教活动”,还有26.5%的大学生表示对线上、线下活动“无所谓”,这表明了新媒体的共享性、交互性,给信教大学生的宗教活动带来便利,拓展了其活动空间,但是虚拟性虚化了宗教行为,削弱了基督教的神圣性,随意性则加剧了基督教传播的随意和自由,衰减了基督教的可信性,也为网上的非法传教活动披上了外衣。

2.3 大学生不信仰基督教的情况分析

2.3.1 不信仰基督教的原因

本次调查中,96.5%的大学生不信仰基督教。在不信仰宗教的原因选择上,27.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唯物主义”,5.3%的大学生“感觉宗教与社会主流思想相悖”,而3.5%的大学生则明确表示“信仰其他宗教”。有32.6%的大学生表示不信仰是因为“说不清”,这样的选择显示了部分大学生的信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隐性发展为宗教信仰的可能性。31.1%的大学生认为“感觉宗教的东西是虚无缥缈,与自己无关”,所以不信仰。

2.3.2 对基督教的态度

1 884名不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中,30%多的大学生表示对基督教有兴趣,其中仅4.1%的大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明确表示没兴趣的有38.8%的大学生,还有31%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83.8%的表示近期没有加入基督教的意愿,仅有不到3%的表达了有意愿或在遇到困难会有意愿,有13.2%的表露没有意愿加入基督教,但是对基督教感兴趣。这显示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对基督教有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基督教因自身具备的文化因素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市场,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在笔者考察的数据中,近1/3的不信教大学生对基督教的“无所谓”态度值得关注,存在因在现实中遇到挫折进而转向求助于基督教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会主动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出现的与基督教有关的信息,这表明互联网中的基督教传播还未对大学生带来一定规模的冲击,吸引性要弱于现实世界中的基督教。

3 结论与思考

3.1 结 论

通过深入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3.1.1 基督教是大学生信仰中的“小众”,但是有“壮大”的潜在性

尽管近年来“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发展势头最快,业已超过其他宗教,成为高校中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5],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S省8所高校中表示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并不多,所占比只有3.5%。真正的宗教教徒应满足四个条件:①承认信仰宗教;②明确信仰何种宗教;③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④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6]然而8所高校中3.5%的信教大学生中,能定期参加基督教活动的人不到25%,更多的人仅限于在内心信仰基督教。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大部分信教的大学生即便是表示信仰了基督教,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基督教教徒,与其说他们信仰基督教,倒不如说他们有基督教信仰倾向。因此,基督教并不是现今大学生信仰的主流,而只是“小众”。同时也要看到,不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中,部分表示对基督教感兴趣,这意味着大学生中可能信仰基督教的潜在人数较为庞大,在一定因素的催化下,基督教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壮大”的潜在性。

3.1.2 大学生的基督教信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但影响的效力有限

新媒体“以它独特的方式,迅速覆盖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并融入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体社会化中,传递着价值理念与大众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7]1。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教义传播、文化宣传、信仰表达和活动组织,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调查结果显示,信教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了这种影响,也能结合自身对影响做出了正反两面的评判。目前新媒体的影响效力还是有限的,仍然撼动不了线下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力,一半以上的信教大学生更倾向、关注、参与线下的基督教活动。但要注意的是,未来新媒体对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会日趋增强。

3.1.3 信仰过程中存在着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现象

通过对本次调查中的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和政治面貌交叉分析,发现调查对象中有129名大学生是正式党员或者预备党员,其中有个别党员表达了有信仰的倾向。这显然违背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的“党员不准搞封建迷信,不准信仰宗教,不准参与邪教,不准纵容和支持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其活动”[8]的规定。2017年新修订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强调指出:“……非宗教活动场所、非指定的临时活动地点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赠。”[9]《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10]而所有的调查对象中20.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能进行基督教活动,31.5%的认为无所谓,才不到50%的大学生认为不能进行。这些都说明了在信仰基督教过程中,大学生不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定,从而不能正确认识基督教本身及其相关活动,甚至出现了相悖之处,踏在雷区上。

3.2 思 考

3.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迅速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大学生本身因素。大学生的需求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这种需求既有精神需求又有现实需求。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加剧导致了人们心理失衡、精神困顿,加之各种文化、信仰的不断冲击,进而挑战了人们原有的信仰体系。这同样也让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陷入信仰困境,产生了转而投向基督教以满足其精神需求。现实中,大学生面临着考试、就业、考研、交际等压力,这些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有的大学生因此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借助基督教逃避这些压力或摆脱现实困境成为了大学生选择信仰基督教的现实需求。

第二,基督教自身因素。基督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世情绪,丧失前进动力,不利于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基督教本身具有一定的“正向价值”,如基督教教义、教规具有约束个体行为的功能,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其品德修养的提升;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能够引导大学生向善、从善,增强奉献意识;具有心理慰藉功能,能够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促使其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吸引、感召了大学生。其次,基督教利用“借力校园周边资源、组织流窜人员、动员校内师生、设立‘慷慨基金’和开拓网络渠道等方式”[11],加大了在高校的传播力度,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便利了基督教在校园的传播和渗透。这些都为大学生接触基督教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而引起了大学生对基督教的兴趣,甚至产生了信仰。

第三,高校教育因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弄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导致了高校教育中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是过分注重满足大学生“智”的发展,忽视了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关注与满足,不能在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与信仰迷惑时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未能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占领其思想高地;三是高校虽重视宗教信仰问题,但宗教观教育匮乏,教育内容单薄,使大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宗教观。以上问题为基督教迅速走近大学生、走入大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3.2.2 新媒体时代高校在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教育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基督教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基督教信仰呈现的特征和趋势需要高度重视,高校应积极探寻其应对策略。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远大理想和科学信仰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和科学信仰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直气壮地为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大学生“拔节孕穗期”提供最为丰富的营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和帮助其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其自觉抵御基督教传播和渗透的“免疫力”。

第二,积极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应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关键之举。通过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讲通、讲透涉及宗教问题的内容,增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基督教文化等类似的选修课;邀请相关专家走进高校举办有关基督教知识等方面的讲座;举办与宗教相关的知识竞赛等方式,确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帮助大学生认清基督教本质、作用,厘清信仰基督教过程的“红线”,引导信教的大学生依法参与宗教活动,引导非信教大学生特别是对基督教有兴趣的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基督教本身及其活动,从而树立其科学的宗教观。

第三,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高校应一方面严格遵守落实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决禁止任何宗教在高校校园内传教、建立宗教组织、发展宗教教徒、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线上线下的双重监督。特别要注意加强新媒体平台上基督教传播活动的监控,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及时发现网上非法传教的苗头和倾向,并严厉打击。

猜你喜欢

信教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基督教传播初期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