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0-12-19李红梅宋素怡董彩云郭富莲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咨询辅导员

李红梅,宋素怡,董彩云,郭富莲

(山西医科大学 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1]45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1-9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活动”[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4]。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首次被明确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5]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6]一系列的讲话和文件既体现了在“大思政” “大健康”的背景下,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高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打通“心理育人”健康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职责所在,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与成年早期的衔接段,这个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起定位作用,决定着个体终生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还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生理上快速发育,身体的发育带来了心理上的成人感,但其心理水平还具有幼稚性。[7]326-390大学生自我意识高涨,关注他人——尤其是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自尊心强,反抗心理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还面临着恋爱、婚姻和择业的多重压力,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很容易遭受焦虑和抑郁、自杀倾向、社会角色转换困难等心理危机的困扰。[8],[9]197-200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国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机构,多数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这八所山西省高校为例,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设立的机构名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设立的机构名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设立的机构名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太原科技大学设立的机构名称为“心理咨询中心”,主管部门均为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通过机构名称可以归纳出,高校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要提供“教育” “指导”和“咨询”三项服务,这三项服务可以对应心理健康三级预防中的一级干预和二级干预。“教育”和“指导”主要面向普通大学生群体,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大学生的“大健康”理念;“咨询”主要是面向有轻微心理障碍和体征的高危人群,目的是解决大学生遭遇的一般性的情绪不快、人际关系困扰、恋爱等问题,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咨询者克服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对于已经确诊的心理障碍患者,应及时转至专科医院进行系统性专业治疗,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可以细分为“面”和“点”两个主要群体,“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点”就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咨询。

1.4 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作用

目前,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根据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测验法等手段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通过个体辅导或者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10]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第(五)项”的规定,辅导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11]。文件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协助”意味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辅导员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辅导员需要在与学生日常接触中发现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时交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尽可能降低危险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所以,心理咨询师和高校辅导员成为共同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线。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职能范围、信息交流及追踪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偏差和脱节。

2.1 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存在交叉和重叠

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一定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分清“可为”与“不可为”。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频率最高的老师,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当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遇各种困扰时,最直接的途径是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对该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常见的一般性问题还是心理危机。如果属于常见问题,如同学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感情问题、就业或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之类,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宽慰、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渡过暂时的心理波动,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如果学生因为长时间无法自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已表现出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和失眠、心慌、食欲下降等生理反应时,应及时建议学生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抵触情绪,而不能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政治课堂,这不仅对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无益,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新的心理问题。[12]

2.2 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之间存在信息交流障碍。由于心理咨询的隐私性和特殊性,心理咨询工作需要遵守保密性原则,除非是来访的学生可能做出虐待儿童、虐待老人、虐待无自理能力的成年人或者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的特殊情况时,心理咨询师才会通知其他部门或个人。[13]31-34保密性原则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至关重要。但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和干预体系的过程中,过度延伸的保密性原则有可能割裂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造成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关注不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无法采取有效手段减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其所获取的信息仅限于来访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在采取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付出额外的工作和努力,可能降低心理咨询的效果。

2.3 心理咨询干预效果缺乏追踪与评估

现有的心理咨询理论通常要求在咨询过程结束后,心理咨询师应谨慎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与来访者的非治疗关系,使来访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而联系的减少使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干预效果的追踪和评估难度增加,难以准确全面地评估真实的效果。这种“就事论事”的干预模式不利于从大量案例中归纳总结相似心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方案,从而造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经验没有被充分利用。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更加密切,但由于缺少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在没有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也无法将有效的、必要的追踪信息提供给心理咨询师完成后续评估。

3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障碍造成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咨询过程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现实效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的存在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定位还模糊不清,导致二者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存在脱节,无法形成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流程,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在被动和低效的状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的关系应该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独立是指二者在角色、定位、职能、责任上应有明确界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紧密联系是指二者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过程的各个环节上相互配合,协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4],结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为高校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根据文件精神,高校要加强预防干预,建立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因此,明确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职责,畅通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以上论述,笔者建议高校心理健康体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补足和完善。

3.1 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的基础。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引起人的心理变化与波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才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学团组织、学生干部、班级同学、寝室舍友甚至学校的工勤人员都应该参与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厘清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防止责任不清和泛化。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其专业性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因此,当大学生遭遇心理问题和危机的困扰时,心理咨询师需要利用其专业优势,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估,并进行及时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更多承担“咨询”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辅导员的权利和职责,辅导员应当承担起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者”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通过课堂教学、日常活动、个别谈话、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减少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同时利用学生干部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尽早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教育部门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同时辅导员应避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干预者”,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训练才能胜任,否则极易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辅导员应避免在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当“干预者”的角色,有些辅导员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具有心理咨询的资格,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和学生比较熟悉,可能会对学生的某些问题产生主观判断,在情感和态度上很难保持中立的状态,而学生面对自己的辅导员,也有可能对“难言之隐”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这些情况均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因此应转由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更多承担“教育”的角色。学校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在与学生的各种互动中有意识地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学团组织、学生干部、班级同学、宿舍舍友应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纽带,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学校的工勤人员,尤其是宿舍管理员与学生的接触同样十分密切,在工作中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哭泣、无故旷课、矛盾冲突等异常行为,应及时与上级部门和辅导员取得联系,由专业人员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隐患。任课教师、学团组织、学生干部、班级同学、宿舍舍友、工勤人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承担“辅助”的角色。[15]

3.2 全过程紧密配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全过程紧密配合是落实高校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像一场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接力赛跑”,各主体在完整的赛程中需要紧密配合完成比赛。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一套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流程。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重点工作应是创建良好的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尽可能增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或消除诱发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将心理问题给学生健康带来的威胁最小化。当辅导员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有色眼镜”,及时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介入干预过程后,在遵守伦理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向辅导员反馈必要的信息,对辅导员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辅导员的协助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后续追踪和评估,确保心理干预发挥预期的效果。高校只有在整个干预过程中“不掉棒”、不脱节,认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角色与职责范围,建立不破坏保密原则的信息沟通渠道,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 全方位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实现心理育人总体目标的保障。高校要下大力气做好心理健康三级预防中的一级干预,优化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通过课堂、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利用讲座、群体活动体验、漫画、文体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破除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和误解,正确看待各种心理问题,知晓寻求帮助的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多角度做好心理健康三级预防中的二级干预,根据大学生不同学段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专业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压力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16],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关口前移,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治“未病”。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全员参与心理教育的优势,早发现早介入,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干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过程的追踪和评估,确保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力度,在确保隐私的前提下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规律,依据研究成果进一步做细做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而应全面长远地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对于学生个人健康状况的提高,更是通过培养一个个生理、心理、道德都处于健康状况的个体,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所有可用的资源,在预防和干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积极心态,最终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社会稳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心理咨询辅导员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