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0-12-19程立超

农产品加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学共生文明

程立超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当前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生态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理念,人类面临的诸如空气污染、土地退化、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学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特别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能学到什么,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2020年春季学期“生态学”课程第一课,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有着较强的获得感。

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越来越注重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越来越注重与社会进步和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并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各项决策和具体行动的重要依据。当生态学介入人类社会和生产实践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1]。因此,无论是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还是在学生道德修养的树立方面,“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整个“生态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点,通过结合、穿插、渗入等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充分发挥“生态学”课程专业和思政育人功能的同时,期望为“生态学”及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价值。

1 结合生态学原理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利用生态学原理可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做到正确引导,便可有效提升学生关于生态学方面的思想认知。生态学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自然界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是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操作过程中,结合了“面对当前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增长现状,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一思想政治元素,以此丰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内涵,明确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和环境容纳量这2个生物进化对策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引导学生在认知层面构建“生态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会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更加实际地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语言和数学模型解释种群问题,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的能力,这样就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巧妙地将生态学专业知识点和思想政治元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与呈现。

2 穿插生态学教学案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讲解合理利用种群资源知识点时,为了使学生掌握环境容纳量K/2捕获策略,进一步理解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了2个教学案例,一个是对人类有“利”的鱼,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渔民经常在捕鱼期把鱼捕到K/2时即停止,此时渔民可获得最大捕鱼量,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实现人鱼的和谐共生;另一个是对人类有“害”的虫,在林业、农业的生产过程中防控害虫,经常以低成本、无公害药剂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将害虫虫口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来保证林业、农业的稳产和高产,而不是将害虫种群彻底消灭。这2个实际案例既反映了环境容纳量K/2捕获策略的专业知识点,又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思想政治元素,使专业知识点和思想政治元素达到了完美融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助推美丽中国的建设。经过5年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均有重大的创新。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推进和发展。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一小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生态系统,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思想政治元素穿插到课堂当中,以人工农田生态系统、原始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为例并作出对比,揭示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有效提升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

3 渗入生态学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课堂上恰当地渗入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和理性消费的意识,学习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精神,学会与野生动物、大自然友好相处等思想,通过专业与思政的融合教育,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课堂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当前,关于生态领域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文明规范等正在普及,加速完善“生态学”课程体系各环节的修改和创新是当务之急,将整个知识体系按知识点分模块渗入习近平新时期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精神中,并在授课过程中强化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沙漠化与沙尘暴、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当代生态学问题,让高校学生明确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从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专业课的知识点更加具有实用性。

4 结语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一种生物,其生产活动存在着严重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失,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能够将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等模块达成,更加突出德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更加注重学生自身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思考。通过“生态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穿插、渗入等方式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即能有效辅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点,又可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最新表述传递给学生。“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必将有效提升广大师生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生态学共生文明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