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2020-12-19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辛安初级中学赵鹏咏

亚太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初中生法治道德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辛安初级中学 赵鹏咏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水平,决定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速度。及时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法治教育,帮助这一群体充分了解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当前,初中生法治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低,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对初中生十分重要。通过课堂教学,将法治意识融入初中阶段青少年的思维意识中,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思维与法律素养,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的违法乱纪行为,使其善于运用司法武器,在遇到侵权时能进行斗争。

一、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问题

(一)初中生法律意识淡薄

初中生大多缺乏法律知识储备,对自身权利与义务不够了解,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国情与教育环境决定的。当前,我国初中生法律知识基础薄弱,因为小学课程编排除文化课外,自身素质课程往往占据了小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学校往往没有专门开设普法教育课程。在这一阶段,家长也将精力与教育重点放在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忽视了对子女的法治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中生的法律知识缺陷,但由于课程知识点密集,且初中生并没有相关知识累积,往往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此外,大多数初中生在周一至周五上网困难,缺乏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也没有时间了解书本之外的法律知识。在这一大环境下,初中生法律意识淡薄成了普遍现象。

(二)教学方法单一,从业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课堂上开展法治教育往往忽略了课外拓展,导致学生法治意识在知识、情感、意愿、行为上与现实存在差距。尽管一些学校定期组织法治教育宣传展览活动,但往往都将活动的重心放在普及法律条文方面,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小,并不能起到让学生反思自身的作用,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作为连接课程与授课对象之间的纽带,教师的个人理论素养也至关重要。受传统的重文化课成绩、轻学生素质的思维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得不到落实,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另外,很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不应停留在法律条文解释层面,而应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为目标。

(三)教学评价滞后,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这一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将课程与学生割裂开来,将教学主体而不是教学目标放到评价位置上。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对知识的检验,主要考查初中生对法治知识的记忆能力,严重挫伤了这部分群体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积极性。另外,法治意识的培育往往忽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庭与社会也是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环节。从初中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日常行为来看,初中生法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大部分初中生缺乏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遭遇不法侵害时,往往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下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长将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了应试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育。初中阶段课业压力陡增,学生疲于应付各类作业与考试,很难有多余的精力来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也很少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法律知识。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难以达成教学目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家长往往不重视该门课程。初中生在接受法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准备不足,参与感不强,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阶段法治教育。现阶段相关任课教师入职后,学校往往会对其教育技能、管理技能进行培训,忽视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学习。此外,教师的知识更新换代周期长,很少有学校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活动,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法律专业素养缺失。正因为相关学科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不够,再加上学校和教师对法治教育的忽视,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三)法治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评价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教学各个主体与影响因素对法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初中阶段法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不够科学完善,学生的法治教育评价停留在笔试阶段,以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法治意识,成为当前初中教育阶段的通病。另外,业内相关研究资料也十分匮乏,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片面的评价方法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法治教育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策略探析

(一)丰富法治教育途径,建立健全法治教育体系

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丰富法治教育途径,建立健全法治教育体系。例如,政府可以积极联系辖区初中与高校进行法治教育联动,通过构建大学法律行为实践平台与初中法治教育推广平台,将相关高校的模拟法庭搬到初中课堂,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锻炼,另一方面让初中生切身体会法律、法治的意义,这都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除了实体法治教育场所,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构建虚拟化的云端法治教育中心,通过在线学习的形式,丰富相关课程资源,调动初中生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家长的参与和监督。

(二)丰富初中生法律知识与法律常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对宪法进行学习时,授课教师应对学生对宪法的认识理解进行摸底调查,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进行摸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多采用生动真实的案例,方便学生对抽象法律条文进行理解。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联动,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宪法的理解,鼓励学生搜集近期相关事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针对知识盲区有的放矢地丰富初中生法律知识与法律常识储备。

(三)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中学教师的法律素养

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作为授课主体,授课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师不仅要对法律法规条文进行深入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不断研究适宜该学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学校方面也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定期组织相关教师的培训。

(四)完善法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指导标准,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反之,合理的评价机制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不可忽视。首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表明,只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去学习、应用法律知识,才能达到培育法治意识的教学目标。家庭环境也是初中生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场所,家长参与法治教育评价有助于弥补学校评价的不足,为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效果提供反馈。因此,应鼓励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联合社会、家庭等诸多资源,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初中生的法治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十分重要。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渠道,行之有效的策略成为行业研究重点,相关课程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保障初中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初中生法治道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