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制度构建策略研究

2020-12-19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孙若溪

亚太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 孙若溪

在2018 年9 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讲话,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劳动素质作为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思想,指明了加强劳动教育对新时代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依托,从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对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河北廊坊固安二中等十余所大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从个人信息、劳动教育现状和劳动观等方面,调查各学校劳动教育的一般现状。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70 份,收回161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4.7%。在收回问卷后,运用SPSS 的频数分析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仅有26.7%的被调查学生表明他们所在的学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大多数设置劳动课程的高校,其劳动课程都是作为必修课程,并配有相应的学分;而中学的劳动教育则落实在学生的值日层面,并无制度建设。即使在高校,受调学生都表明所在高校有其他劳育活动,如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调研、科学服务等)、专业实习、关于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或讲座等,有73.3%的受访学生表明其所在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这就表明,虽然劳动教育的概念并不是在每个学校都有制度建设,但实际上,劳动教育已经在高校学生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调查结果显示,70.63%的学生有勤工俭学或者校内兼职的经历,81.25%的学生有社会实践的经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层面比较普及。但也有6.2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劳动课程之外的劳动教育活动,这说明很多学生对劳动课程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体现在劳动课程中,还渗透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社团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就包含着一些劳动教育的内涵,如校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各个学院的志愿者协会等。这种志愿者社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劳动意识,对社会风气和学校校风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在一些高校,兴趣型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也会设置与劳动相关的活动内容。例如,美食鉴赏社团的成员一起制作美食,机器人社团成员一同动手组装并制作机器人模型等。许多高校还存在一些具有职业实践意义的社团,如模拟联合国社团、模拟法庭社团等,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劳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职业选择,为今后走上劳动岗位打下基础。

此外,我国的劳动教育还呈现出几个新特点。第一,劳动教育创新模式多元化。如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活动,将劳动精神融入实践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第二,劳动教育成为课程思政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协作完成作业,完成教学实验,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拓创新创业,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第三,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浑然一体。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和思想品德中,劳动教育知识和理念随处可见,贯穿教学各个环节。

同时,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劳动教育目标设置较为简单。在高校,劳动教育形式主要有专门的劳动课程、教学实习、勤工助学等。然而,在很多高校中,劳动课程和教学实习存在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在中学,劳动教育更多停留在“教”的环节,而勤工助学的覆盖面较窄,不具有普适性。其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简单,如清理寝室、教室卫生和美化校园环境等。而义务教育阶段“值日”这种“半强迫”的劳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抗拒心理。

二、新时代我国学校劳动教育优化策略思考

根据本调查报告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的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劳动教育的抓手。

(一)优化学校教育理念,重塑劳动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求,明确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此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核心任务,学校应围绕这一任务进行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为此,学校应当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加以深入和优化,使学生建立正确且科学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并以此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

提高学生的劳动主体意识和劳动主动性,推进“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风转化。首先要教导学生理解劳动的含义、意义和重要性,而这正是当前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所缺乏的。这个过程不应拘泥于书本,而是应当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的独特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二)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劳动评价体系

社会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和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利用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黄金版面,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弘扬“劳动最光荣”的正能量,弘扬劳模精神。比如,当前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劳动模范袁隆平、屠呦呦、张喜旺等人的公益宣传片,对社会的主流民意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青年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劳动观念也有示范引导作用。

其次,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采编《劳动者之歌》《新时代—奋斗篇》《向劳动者致敬》等栏目,致敬为幸福奋斗的平凡人,让学生感受平凡人的奋斗力量,引导社会舆论。教导学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属于我们每个人,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每一个正在从事劳动、努力奋斗的人都是主角。

最后,运用新媒体平台深入浅出地传播和弘扬劳动理念。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社会舆论在我国网民中,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起到日益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网络时代下,借助舆论来传播劳动教育思想,更加易于学生接受。开展劳动教育要充分借助舆论的影响力,从社会舆论层面对学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潜在教育,有助于劳动观念在高校学生内心扎根发芽。另外,要在传播中注重正确区分劳动教育和“劳动教养”的区别,扭转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负面印象。

优化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还需要促进政府与学校的结合,学校与社会融通,形成同行同向合力。应当在全社会建立“家、校、师、生、社会”五位一体的评价考核机制,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和成果进行考评,将评价标准规范化。

(三)优化学校劳动课程设置,传承文化基因

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仅凭传统的、以打扫卫生为主要形式的劳动课程来进行劳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体验校内各种劳动岗位,如食堂帮工、图书整理、修剪校内花木、植树造林等,添加一系列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如家务、烹饪、工艺等。

创新创业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气息的劳动教育方式。目前我国已举办了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涌现了许多具有创意的创业项目,这也是高校劳动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方式。

另外,课题作业、实验报告撰写、调研报告、微电影、专业基本功大赛等方式,既是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学校认真研究,充分发挥其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幸福感,锻炼劳动技能,促进专业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四)丰富劳动教育平台建设,凸显时代特点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内容是相互交融的,但又保存着其独有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协同发展。

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在“课中”和“课后”相结合,贯彻养成教育,并在课后对接社会实践,号召参加家庭劳动,参与“小小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真正的社会劳动,体会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劳动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劳动教育又重新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对高校劳动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还要继续进行完善和创新,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