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2020-12-19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 任 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能够改善课堂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不断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让教学工作能够有序地展开。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很多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人的陪伴,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共同完成任务、参与讨论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学习如何融入集体,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能帮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让思维更加灵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锻炼,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合理划分小组
划分小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小组组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将不同性格、有不同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帮助学生融入团体,让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综合学生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分组选择,协调每位学生的喜好和需求,以达到分组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小组的学习效率。学习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不能存在太大的差异,避免出现小组之间学习进度差异过大的情况,保证每个小组基本在同一水平内,从而实现班级的整体发展。
教师需要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位组长,以组长负责制结合组长轮换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长需要负责安排小组的讨论事宜,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小组人数控制在4—5人之间,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发言,避免人员过多、讨论过程混乱的情况出现。
(二)独立思考,深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掌握知识。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该如何去完成。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肩负的任务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一个明确的知识框架,促使后期的知识内容学习顺利进行。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吃饭有讲究”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展演的形式进行学习,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父亲、母亲、爷爷或奶奶、子女的角色,表演一家人吃饭过程中碗筷使用等方面的正确做法,展现餐桌礼仪,让其他学生明辨是非,从中知道吃饭过程中的礼仪和规矩,养成文明就餐、主动使用公筷的好习惯。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自主思考,针对日常生活中公共场合的不文明现象,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插队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文明行为存在哪些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进行关联,真正地让课程应用于生活,同时锻炼、提升了观察能力,日后会更加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中的言行,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三)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积极性
一个和谐的竞争局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参与性,从而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良性竞争的原理,安排一些富有竞争意味的游戏活动项目,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竞争项目,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和学习积极性,通过良性的竞争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提升小组学习的效率,提升教学的最终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正式比赛开始前,教师可以安排组长对组员进行动员,明确每个人需要肩负的责任,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配合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合作的默契程度。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感受学习的紧张感,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并且比赛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课堂,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集体荣誉感,能够让学生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收获更多。
三、以课内合作的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具体方法
(一)同桌合作
让班级中的两名同桌组成小组,这种合作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进行合作,同桌合作的方式让小组之间的讨论变得更加容易操作。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对很多难度并不是很大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比较简单的思考活动可以由同桌小组进行,两个人通过比较、分析、对照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二)自由组合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类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分组的方式可以进行不定期调换,这种方式能保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种模式能够改变传统小组划分留存下来的组员地位分化,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为班级中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三)为小组成员建立明确分工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小组成员建立明确的分工,指导学生公平发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个组员按顺序发言,然后将发言内容总结后派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安排学生在小组讨论开始前先确定组内分工,组员、组长的人选确定后,每个人按照相应的职责进行讨论工作。教师需要明确布置合作任务中的相关内容,对于内容进行具体分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让小组学习的效果最大化。分工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办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评价和激励办法进行恰当的制定,这对于教师指导和调整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以及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每位学生的心理共同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同学们对于学生正确的激励和评价,能够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心态。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常更重视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小组的整体性评价,更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和激励方法应当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并且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值。通过积极正面评价学生,端正学生的合作态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团体活动参与程度。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让学生从竞赛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学习模式也更适用于处在生理和心理阶段尚浅的小学生。教师需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进学习中与人的交流,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